城市公共交通:支撑合肥速度

2011-03-09 01:46:22专题策划孔向阳王予安高晓光欧浩军执行汪名旵
决策 2011年6期
关键词:合肥市公共交通合肥

■专题策划:孔向阳 王予安 高晓光 欧浩军 执行:汪名旵 吴 明

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事业,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它不但反映着城市居民享受发展成果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城市公共交通是多元的。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曾经形象而又贴切地比喻:城市公共交通像是一棵大树,轨道交通是主干,有轨电车、公交车、BRT等是簇拥主干各具功能形态的枝干,而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的责任就是培育灌溉这棵树,让它枝繁叶茂,高大挺拔,造福老百姓。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承诺也在一步步成为现实。路桥等基础设施的大幅拓宽改造、公交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的获批建设,都使合肥的城市公共交通这棵大树傲然挺立,在方便广大居民出行的同时,也在进一步促进合肥向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

交通优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城市路桥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铁路、机场、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地位和框架。自2005年大建设以来,合肥市共开工建设路桥、铁路、港口、机场、轨道交通等综合交通工程539项,工程总投资531.12亿元。目前已建成451项(路桥415条)、在建88项,完成投资408.09亿元。建设道路总长1078.58公里,已建成782.92公里;建设桥梁108座,已建成99座,在建9座。“141”组团道路交通格局已经形成,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框架已经拉开。

全长105公里的合肥绕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合宁、合徐、合巢芜、合界、合六叶、合淮阜等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路网形成“一环六射”格局;宁西、合宁、合武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合肥铁路枢纽工程已完工投入运营,合肥火车站改造工程也即将完工,合肥至蚌埠铁路客运专线、合肥铁路南站搬迁改造、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及南客站、京福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合肥港综合码头和派河航道疏浚应急工程已经完工,派河已达到500吨级船舶通航标准,派河河口至施口南巢湖湖区疏浚和裕溪复线船闸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巢湖复线船闸工程和合裕航道疏浚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合肥通江达海梦正在加快实现;4E级枢纽干线的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工作区、路网及公共配套设施正在加快推进。合肥水、陆、空交通建设齐头并进,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正在由一个“通过式的交通节点”,向承东启西、接转南北“放射式的交通枢纽”转变。

按照城市发展“141”规划,强攻主动脉,健全微循环。蒙城北路、振东大道、徽州大道、包河大道、望江西路、长江西路、新蚌埠路等一批外向型骨干道路建成通车,繁华大道、锦绣大道、云谷路、紫云路、玉兰大道相继建成通车,使四大组团与主城区、滨湖新区的连通更加顺畅,“141一刻钟快速交通网”已基本形成;合六路、合安路、合马路、南岗公路、合店路一期和合水路等6条城市出入口道路改造相继建成,合店路二期、疏港道路、南淝河大桥和新蚌埠路等4项城市出入口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快速出入主城区的城市路网结构已初步建成;改造临泉路,打通望江东路,连接铜陵路、潜山路,实现中环线全线连通,二环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全省第一条全线“无红灯”的城区快速路——畅通一环基本完工,老城区“三环”道路网已全部建成;随着长江东大街、清溪东路、长江西路高架、长江中路、徽州大道、金寨路高架、蒙城北路相继建成通车,合肥市城区道路骨架由“十”字型转变为“三环七射加方格网”格局;芜湖路、黄山路、安庆西路、胜利路、亳州路、宿州路等一大批城市主次干道相继完成改造,使“三环七射加方格网”格局之间的干道连接更加有序、通畅;各区组织实施的城市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肥东路、茂林路、灵壁路、绩溪路、青弋江路、金牛路、钟油坊路先后建成通车,进一步健全了区域交通环境。继全省第一条城市高架路——金寨路高架建成通车后,长江西路高架也于2010年国庆前夕建成投入使用,裕溪路高架、南北高架一号线于2011年上半年建成通车,包河大道、合作化南路、铜陵路、阜阳北路、胜利路等5条高架工程设计方案初步确定,将于2011年先后开工建设,合肥大建设路桥工程鸿篇巨制不断展现。

合肥公交在服务市民中日趋完善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重大的民生工程,是城市居民日常出行最基本的交通方式,解决的是广大群众“衣、食、住、行”中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是政府应当提供的、人人均应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

2005年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大建设”的同时,一直将公交优先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把城市公交与一般竞争性行业严格区分开来,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列入公用事业范畴。二是出台政策,优先发展公交。2006年合肥市被原国家建设部授予首批“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示范城市”。在一系列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合肥公交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一,规划先行、政策完善。2006年以来,合肥市政府编制了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意见》,明确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战略定位,陆续制定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解决群众“出行难”的具体措施。提出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普通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建立区域、区间相结合的“141”公交线网布局,形成30分钟至50分钟的城市公共交通圈等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目标任务,并从公交车专用线路、停保场、换乘中心、首末站、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建设、公交线网优化、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及制定扶持政策等诸多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

第二,公交场站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2008年开始,合肥市政府将公交场站纳入城市“大建设”范围,建设资金由市财政统筹安排,不再由公交企业投入。相继建成市府广场、省电气学校BRT枢纽站,瑶海停保场、淝河停保场,邵大郢、滨湖新区、滁州路、芙蓉路等一批换乘枢纽和首末站,新建和改建主干道同步建设了港湾式停靠站,极大地改善了公交运营环境和市民乘车条件,公交车辆进场率达到100%。

第三,快速公交系统初显成效。2008年开始规划在4年内建成10条快速公交线。已建成徽州大道、长江中路、长江东大街快速公交设施和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道长度合计17.9公里。其中:长江路5.2公里;徽州大道黄山路-紫云路段11.3公里,芜湖路-市府广场段1.4公里。大大提高了公交运营效率。

目前,合肥市拥有3条快速公交线路,快速公交车辆195台,线路长度合计46.2公里。其中,快速公交1号线17.8公里;快速公交2号线12.9公里;快速公交3号线15.5公里。近期合肥市正在规划建设“三横三纵”快速公交线网,线网总长度为199.5公里,预算总投资约71.04亿元。按照快速公交发展策略要求,应沿城市“都市轴”、“生态绿轴”布设3-4条快速公交专用道,将快速公交建在道路中央,为以后建设高架、轨道交通预留空间。

第四,车辆档次逐年提升。“十一五”期间,合肥市政府逐年加大公交车辆的投入。公交营运车辆标台数年均增幅达4%。新增车辆多采用性能优、低排放、低地板、舒适性强的大容量公交车、豪华空调车,老旧和污染环境的车辆正逐步退出公交运营。相继开通了BRT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2009年底,开通了全国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在建设绿色低碳公交领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期该市还将有150台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营。

第五,公交服务能力大幅提高。2008年,合肥市政府将公共交通纳入全市32项民生工程,城市公交以其安全、方便、舒适、快捷和低票价的磁性,赢得市民的青睐。“十一五”期间,公交客运总量年均增长7.2%。2010年10月,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合肥市经开区、新站区、高新区、滨湖新区按照“公车公营”模式相继开通支线公交,合肥已初步构建起“快线+干线+支线”三级公交运营服务网络,对公共交通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运营”。其中,公交集团负责连接开发区与主城区、其他城市功能区的干线公交线路和主城区支线公交运营管理,各开发区负责区域内支线公交发展计划并组织营运,实行“公车公营”。目前,合肥市经开区、新站区、高新区、滨湖新区共开通7条支线公交,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员工出行将更加方便。

第六,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实行城乡统筹、让三县居民享受城市公交发展成果,是合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在已开通至长丰数个乡镇城郊线路的基础上,2007年12月以来,先后对肥东店埠、肥西上派个体客运车辆实施公交化改造,相继开通合肥至店埠4条公交线路、至肥西上派2条公交线路。公交化改造后,大大促进了肥东、肥西两县经济发展,每年可为两县居民省下乘车费用8000余万元,赢得市民的由衷赞誉。

“十二五”期间,随着合肥市“三大推进”的深入开展,“141”城市空间布局将进一步形成。合肥公交发展的总体目标为:

公共交通(含出租、轨道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

公共汽电车平均营运时速达到15公里以上;

公共交通准点率较2010年提高20%;

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达到15标台以上;

线路长度达到4000公里。

轨道交通获批开工构建公共交通新格局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显示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早在1999年,合肥就曾筹备上马轻轨交通,未果。2003年,合肥城市规划发展再次提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设想。但当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开出了这样的准入门槛:“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地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而2003年,合肥国内生产总值 (GDP)477.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87亿元。对应国务院关于轨道交通申报条件,1000亿GDP、100亿地方财政收入,仅此2项,合肥相距大矣!

发展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近些年来,合肥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强化工业经济、壮大县域经济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奋力推进合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得到快速增强。

2007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4.2亿元;2008年上升至1664.8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7.6%。2007年,合肥地方财政收入首次过百亿,达到101.98亿元。2008年攀升到160.94亿元。

一串串让人心跳的数字,挺起了合肥轨道交通建设的脊梁,舒展着合肥发展的画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合肥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2008年11月10日,《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9-2016)》(以下简称《合肥城轨规划》),由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建设厅分别呈报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合肥轨道交通10年追梦迈出了坚实一步。2009年12月16日,《合肥城轨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会签上报国务院。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合肥城轨规划》。合肥跻身国务院批准的27个建设轨道交通城市之列。合肥市用20个月的时间完成其他获批城市平均5年的申报历程,跻身获国务院批复的27个城市之列,成为国家计划外第一个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这是合肥乃至安徽省建设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里程碑。

合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由远景、远期和近期规划组成。远景规划线路12条,线网总长322.5公里,其中市区线路7条,全长215.3公里;市域线5条,全长107.2公里,其中1条机场专用线。

合肥城市轨道交通分成四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2009—2016年为近期建设阶段,建设1号线、2号线,形成“十”字形的基本骨架。第二阶段:2016—2020年为建设发展阶段,建设 3、4号线,与 1、2号线共同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组团放射的基本骨架网络,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区的主要客流走廊。第三阶段:2020—2025年为建设完善阶段,在第二阶段形成的城市轨道交通骨架网络的基础上,建设5号线、6号线和远景7号线,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第四阶段:2025年后,远景扩展阶段,建设远景8号线及扩展延伸线,实现线网规划的远景目标。

近期建设项目由轨道交通1、2号线组成,总长约56公里,总投资估算约279.29亿元。

轨道交通1号线北起新蚌埠路与汤池路交叉口北侧,终点至滨湖新区规划的广西路与遵义路交叉路口东侧,全线长28.8公里,共设置车站23座。1号线是一条南北方向的骨干线,覆盖主要客流走廊,联系合肥火车站地区、老城区、新合肥站枢纽地区、滨湖新区北部次中心、滨湖新区启动区、滨湖新区CBD,为主城区与滨湖新区提供快速联系,引导和促进滨湖发展。轨道交通1号线于2009年下半年开工建设,预计在2014年底开通试运营。

轨道交通2号线西起长江西路与长宁大道交叉口东侧,终点至长江东路与大众路交叉口西侧处。全线长27.20公里,共设置车站23座。2号线是一条东西方向的骨干线,覆盖主要客流走廊,东西向贯通中心城区,联系老城区、高新区、科学城,引导和促进高新区和科学城的发展。2号线争取在2011年开工,预计2016年底开通试运营。

以合肥轨道交通建设为发端,不久的将来合肥将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合理的城市交通模式,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届时,合肥居民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5%,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0%以

向着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合肥,头上高山,风卷红旗再登攀。■

猜你喜欢
合肥市公共交通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简介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市朝霞小学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自动化学报(2017年1期)2017-03-11 17:31:10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