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均
(徐州师范大学 语言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丹阳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东邻武进,南毗金坛,西北与丹徒交界,东北濒长江,与扬中隔江相望。丹阳的地理位置特殊,因而方言颇具有特色。丹阳方言处在吴方言和江淮官话两大方言的交界地带,方言现象十分复杂,吕叔湘(1980)指出丹阳方言有“四门十八腔”之说和“吴头楚尾”之称,即“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的方言接近常州话(吴方言),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接近镇江话(江淮官话);读书音接近江淮官话,说话音接近吴语,文白异读的字多”。
在《丹阳方言的分区》(1984)中,蔡国璐将丹阳方言粗略地分为三派:常州派 (其境内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官话派(与丹徒县交界线上或临近长江的地方)和丹阳派(以县城镇为中心)。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籍贯丹阳)(1980)在《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中提出:丹阳方言的读书音有四个字调,分别相当于古音的平、上、去、人四声,连读不变调。说话音有六个单字调(四个跟读书音的字调相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连读多变调。比照说话的字调和读书的字调,又可以把单字调分成八类: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见下表1)这里边,说话音的阳平、阳上、阴去三类调值相同,都是长4调,所以实际只有六个单字调。
表1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丹阳方言的八个单字调类表(“文”和“白”分别表示读书音或说话音)
著名学者蔡国璐(1995)在其编纂的《〈丹阳方言词典〉引论》中提出丹阳方言有六个单字调:阴平33、阳平24、上声55、去声11、阴入3、阳入5。这与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丹阳方言中说话音的六个单字调基本相同。
最初丹阳方言的研究者们用口说耳辨的方法记录调类和调值,通过传统的“口耳之学”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有些分歧还是不可避免的,丹阳方言声调研究依然存在若干问题和一些值得挖掘的地方。
1.实验目的
笔者试图使用实验分析方法对丹阳方言的单音节声调的情况进行考察,目的在于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本次实验结果与传统方言学者研究的丹阳方言声调格局的异同,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
2.发音人
为了实验的准确率,本次实验采用四个人的录音:
(1)笔者,女,大四学生,1987年出生于丹阳;
(2)夏甜,女,大三学生,1988年出生于丹阳;
(3)赵楠,女,大三学生,1988年出生于丹阳;
(4)王熙芝,女,大四学生,1987年出生于丹阳。
发音人、父母及亲属都为本地人,发言人在丹阳生活学习近20年,会说丹阳话和普通话,上大学之前的语言环境是丹阳方言,连续脱离丹阳话语音环境的时间不长,发音人均选自语言功能和听力正常人群,语速均为一般水平。
3.实验材料
包括词汇,短语,句子及短文。
4.实验过程(附录音和图表)
说话方式包括自然语音、描述语音、回答语音和朗读语音,语调为中性。
技术规范为:广播系统播音室环境下的现场录音,录音通道为德国Sennheiser835s型台式麦克风,录制工具为基于戴尔工作站的CreativeLab声卡,整个录音系统频响在40Hz~16KHz内,幅度变化小于0.1dB,动态范围大于90dB,录音软件为Cool Edit,采用单声道录制,采样率16KHz,以PCM格式16比特编码量化,以.wav格式保存语音数据。
在录音之前本文对发音人进行了10分钟的录音培训和30分钟的方音适应及语料方音转写。发音方式为自由简述一遍,词汇两遍,句子一遍。录制时采用有监听方式,以便实时指出错误,提醒发音人注意语气,保证录音数据的质量。由于录音过程中的可变因素很多,笔者制定了一个严格的控制流程。不论谁操作,不论在哪里录音都必须按照这个流程逐步进行。
这个录音流程为:
(1)检查录音环境;
(2)发音人进行方音适应和方言转写;
(3)发音人调整情绪,进入录音状态;
(4)填写记录表;
(5)录制测试句;
(6)根据发音人状态调节录音设备,如放大音量等;
(7)实时测量语速,声门波信号、监控发音状态,根据发音人的变化做相应调整并记录;
(8)录音结束后,进一步填写记录表。
5.实验结果
用CoolEditPro2.0录音软件进行剪辑,并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宽带语图和窄带语图分析,提取数据,最后将所得数据用程序提取生成统计图表。
传统的五度制标调法符合人耳听感,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如何把基频数据转换为五度值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界常使用T值法和LZ法处理声学实验的数据,得出声调格局和变调模式。Lz法则是朱晓农先生最早在《基频归一化——如何处理声调的随机差异》(2004)一文中提出来的。T值法是石锋先生分析天津话声调时采用的方法,具体的公式是T=5(lgx-lgb)/(lga-lgb)。其中,a为调域上限,b为调域下限,x为a和b之间的测量点,所得T值就是x点的五度值参考标度,T值法后来成为国内比较通行的转换公式。笔者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T值法,因为T值法因是极值法,算出T值以后,就能直接得出0—5的标度,十分简便。
下面即对丹阳方言的声调读音用Praat软件分析后提取的各点的基频值,在Praat软件中生成Pitch文件,参照宽带语图修改提取错误的基频点,再根据修改过的Pitch文件生成Pitchtier文件,再次修改基频。为了与传统听感相符,我们又把各点基频值转化成了T值,然后作出丹阳方言声调格局的图,如下图1—6所示。(图中,横坐标是百分时刻点,纵坐标是FO值,单位Hz。每个图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声调曲线。)
图1 阴平33
图2 阳平24
图3 上声55
图4 去声11
图5 阴入3
图6 阳入4
笔者认为基于实验得到的结果证实了两位学者得出的丹阳方言的说话音的六个单字调类是可信的,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但两位学者的调值稍有不同。在现在的年轻一代中丹阳方言的说话音声调仍然保存着吕叔湘先生时代的丹阳方言说话音的声调,即有六个单字调,只是调值稍有差别。
笔者是针对吕叔湘先生时代提出的丹阳方言的说话音的六个单字调,录取现在年轻一代所说丹阳方言的说话音,两个时代的说话音的声调进行比较进行语音实验,分析得到一个报告,结果显示如下表格。
表2 实验结论与吕叔湘、蔡国璐的结论比较
如表2所示:两位学者研究得出的调类相同,但调值稍有区别。实验的结论证明了丹阳方言中两个时代的说话音的六个单字调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调值的稍微不同体现在阳入上,吕叔湘先生认为是4,蔡国璐先生认为是5,实验结论是4。
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笔者没有使用朱晓农先生(2004)提出的Lz法则进行更准确的分析,也没有完全考察丹阳方言单字调的音高和时长,以上结论可能存在一些偏差,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既然丹阳方言有“吴头楚尾”之称(吕叔湘,1980),那么与吴方言和江淮方言各自的单字调格局有什么区别呢?本文列举了吴方言中的常州方言和无锡方言,江淮方言中的南京方言,而以上三种方言的单字调的调值和调类也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的,并与丹阳方言的单字调格局比较(左侧是男声调值,右侧是女声调值)。
表3 吴方言、江淮方言与方言方言声调比较
如表3所示:丹阳方言的单字调格局与其他三种方言有异同之处,如丹阳方言的阳平24与江淮方言中的南京方言的阳平24相同;丹阳方言的阴入3、阳入4与吴方言中的无锡方言的阴入5、常州方言的阴入5和南京方言的阴入5接近;丹阳方言的去声11与无锡方言的阳去113相似。而丹阳方言的阴平与上声不同于其他方言的阴平与上声,这是丹阳方言声调的特色之一。
综上所述,丹阳方言的单字音声调和吴方言、江淮方言的单字音声调有明显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再次证明丹阳方言的“吴头楚尾”之称是符合实际的。丹阳方言的说话音的声调从吕叔湘先生的时代到我们现在这一代声调的变化很小,因此得出结论,现在的丹阳方言说话音的声调变化缓慢。当然,除了丹阳方言说话音声调没有太大变化外,丹阳方言中还有其他之处在变化或者继承,这些方面都还有待于从不同的角度作进一步的研究。
[1]蔡国璐.丹阳方言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蔡国璐.丹阳方言的分区.方言,2004,(2).
[3]冯青青.哈尔滨方言声调格局的实验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顾黔.从丹阳方言看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5]郭锡良.古代汉语(下).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6]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吕叔湘.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方言,1980,(2).
[8]吕叔湘.丹阳方言语音音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9]钱晶.常州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宋益丹.南京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石锋.论五度值记调法.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12]RichardVanNess Simmons,石汝杰,顾黔.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3]邢五洲.巢湖方言声调实验研究.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2).
[14]徐金益.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5]游汝杰,杨剑桥.吴语声调的实验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6]张振兴.吕叔湘先生与丹阳方言研究.方言,2004,(4).
[17]朱晓农.基频归一化——如何处理声调的随机差异.语言科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