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远 廖跃华 杨丽英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人才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
在此形势下,作为我国唯一为医药产业培养制药设备制造、运行、维护与管理人才的“药剂设备制造与维护”示范培育专业,为了培养更多更能适应医药产业发展需要、“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装备”的制药设备人才,我们深入各类制药生产企业和制药装备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听取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以及行业专家对“制药设备”高职人才培养的建议与要求。调查结果显示: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剂设备操作、运行、维护及管理的人数约占企业总人数的20%,在制药装备生产企业从事药剂设备制造、工艺、工装设计、安装、调试、维修等职位的员工约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15%;我国目前现有5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以及1000多家制药装备企业,而医药工业以及制药装备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医药产业以1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同时,使相关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因此,我国医药行业目前对制药设备设计、制造加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岗位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是巨大的。
然而,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人才短缺状况很难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在短时间内加以解决,因此,必须加强医药生产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医药人才职业教育链;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要抓住医药市场人才短缺的契机,加快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现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2-3]。为此,我们结合医药行业特点,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围绕“制药设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开展“制药设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有效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医药人才的有效需求。
通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在“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装备”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明确“制药设备”高职人才的定位:服务于制药装备行业和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剂设备制造、维修与调试、操作运行与管理等。由此,通过调研、分析,确定“制药设备”高职人才的主要岗位有:设计辅助岗、工艺与制造岗、营销服务岗、设备操作岗、设备维修岗、设备运行与维护管理岗、项目管理岗等。面向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如下表。
表 “制药设备”高职人才职业岗位工作分析表
针对岗位能力需求,“制药设备”高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熟悉药物制剂生产工艺与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掌握药剂设备制造加工技术、工装设计、维修与调试,以及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及技术。所以,“制药设备”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现在“机”、“电”、“药”三个领域群,而“机”、“电”、“药”的融合,即构成了高职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对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的基础上,通过职业素养养成、专业技能(职业群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群拓展技能)训练、职业综合技能训练三个阶段递进层次的工学结合项目并引领教学过程的实施得以实现。工学结合项目的设计与选取围绕药剂设备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项目的实施通过“做学互动”贯穿于实训教学的工作过程中。因此,在“制药设备”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构建和实施“项目引领、做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项目为载体,工学结合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从而使“制药设备”高职人才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得到行业和社会高度认可。
图1 构建“项目引领、做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制药设备”高职人才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和技能”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适应一线需要的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针对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和生源的多层次性,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确立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我更新、创新精神”为教学改革目标。“动手能力”是对“制药设备”高职人才的最低要求,是覆盖技能型层面所有学生的;“自我更新、创新精神”是适应部分有潜质和学有余力学生的,是充分发挥他们潜能的更高要求。针对这一层次化教学目标,我们实施教学改革,探索和创新适合培养“制药设备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唤醒人、激励人、培养人、发展人。
“动手能力、自我更新、创新精神”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打破过去高职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本科压缩型”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理论教育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使人才培养从“知识本位型”向“能力本位型”转化,强调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自我更新、创新精神”教学改革目标要紧扣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训练、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职业的针对性,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要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要符合人才职业发展规律:不但能适应所学专业的主要岗位,还要能适应与之相关的岗位群,即具有岗位迁移能力,要有相当的学习、应变与转换能力,以及相当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一种认知活动,或者是认知和实践统一的活动,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获得认知和发展,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学习和主观努力,而非教师所能代替。因此,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4]。然而,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认识间接知识为主,将认识已知与探索未知统一起来的过程。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指导,学生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前人积累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方法掌握,然后进行创新,所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倡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种理念。“动手能力、自我更新、创新精神”这种“能力本位”式学生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制药设备”高职人才培养必须以“专业核心能力和技能”为主线,展开教学体系的调整和改革。为此,学校与企业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分析行业特点和岗位群的人才定位,并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将其应具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分解为能力和素质模块,最终形成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职业性、实践性、多证书”的人才培养特点[5]。为了实现“能力本位”式学生培养目标,我们实施“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使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在教学活动、实训室自我建设当中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拓展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规律,建立“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拓展创新能力”循序渐进式的实训体系,实施项目化训练和工学结合,并以“产、学结合”为基础,“产、研结合”为拓展,以制药装备技术研究等项目为载体和纽带,把课堂学习与工作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产、学、研紧密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并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技术服务项目等,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得到各种能力的提升,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发展。
实现“能力本位”式培养目标和实施“项目载体”式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应以系统思考、整体规划为原则,侧重专业领域的课程,同时,开发职业化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课程,以此提高计划的前瞻性、实施的高效性[6]。根据“制药设备”高职人才岗位能力需求,其知识结构应包括系统的基础知识,如: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电子与控制技术基础、制剂生产工艺与技术以及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剂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基本知识等;其能力结构应包括: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初步的药剂设备设计与制造能力、应用CAD/CAM软件能力、常用药剂设备安装调试能力、常用药剂设备操作与维护及管理能力、常用药剂设备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初步分析和判断故障类型及部位并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一定的药剂设备营销服务能力等)、方法能力(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业务操作能力、较强的自我学习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利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基本能力、药剂设备专业英文资料的读写能力、查阅与运用技术资料的能力等)、社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规范意识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与协调及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等)。因此,“制药设备”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构建,在对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任务所对应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形成能力领域,继而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2。
课程体系重点围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设计。抓住“制药设备”不仅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特点,而且其设计、制造、运行、维护与管理必须满足制药生产工艺及GMP的要求,与药品生产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制药设备”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由“机”、“电”、“药”三个学习领域群构成,强调“机”、“电”、“药”三者的有机融合。而为了培养学生系统的动手能力,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项目引领、做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走近专业”专题讲座、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项目化课程、校内综合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完成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技能训练三个递进层次的能力培养。
图2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时,为加强专业、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构建不同层次的立交桥打好基础,拓展课程也按照专业、系、校三个层次进行设计:专业拓展课是加强专业的深度,系拓展课是在本专业的基础上拓宽到机电一体化的其它专业领域,校拓展课是实现跨学科领域的专业拓展。课程体系构架如图3。
图3 课程体系构架
教学改革是在“教与学”这样一对主要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发展的,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会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要不断改革。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不同时期高职教育的特点,按照社会需求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不断改革和创新“制药设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医药行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 熊正安, 朱晓觅.全面协调发展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8, (17): 11-13.
[2] 王强. 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 (4): 86-87.
[3] 孙怀远, 廖跃华, 沈力行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实现“多元化”培养目标[J]. 成人教育, 2009, (6): 78-79.
[4] 沈健. 学校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 37-38.
[5] 罗小秋. 借鉴TAFE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5): 23-24.
[6] 陈泽宇.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途径的思考[J]. 职教论坛, 2010, (6):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