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烟晕染下的影像世界
——关于《建党伟业》的感受

2011-02-27 02:39
艺术评论 2011年7期
关键词:建党明星创作

周 星

建党90年无疑将成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文艺创作汇聚点,如何凸显艺术精品,需要情感投入和艺术把握的结合。标杆式的创作将标示着创作的质量和发展前景。新近的一批电影在各自的创作上值得进行分析,其中《建党伟业》无疑是具有探析意义的作品,其得失和创作的经验,以及由此引出的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剖解。

整体而言,《建党伟业》在重大历史的艺术表现、明星取用的价值意义、抒情手法的表现、多样类型因素的采纳等方面都做了明显的努力,其艺术实现的长短对于今后的电影表现具有鉴戒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影片呈现的特点和得失。

一、历史事件的艺术表现

《建党伟业》的题材特定性,决定如何妥善严肃地处理历史事件和真切的历史感知之间的关系是影片成败的核心。无疑,尊重历史事实的严肃性是第一位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机缘不仅仅是历史环境如何造就触发,而是她如何在风云变化的时代中孕育自身内质,以及历史环境怎样成为早期探索者翻卷入潮流而寻找到思想和民众社会支撑的过程。历史选择必然产生将来执掌中国命运的执政党,这是创作需要表现的核心。所以历史事实不可缺损。影片对从辛亥革命到中共“一大”这段时间内的历史重大事件都或简要或强调性地加以突出,这其中包括“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张勋辫子军复辟”、“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关切中国近现代诸多历史事件的表现。历史风云是客观事实,缺乏不可原谅,但历史所影响烘托的革命发展却是叙述所要体现的意图。创作者为了清晰复现复杂历史的逻辑性,并实现历史真实性表达,将几个段落的依次推出作为历史思考的形象化表现,影片明显采用三段式递进讲述,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其间两次帝制回潮、三任总统更替和四场内战,被称之为“乱象纷纭”,但近代历史末端社会状况的历史感基本呈现。1917年十月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第二个段落,错综的事件和各路人士围绕救国的方略上下求索,让久远的历史得到框架性的展示,得失的积累为中共的建立呼应了必要的社会环境。1919年到1921年7月,探索的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开始逐渐清晰的实践,从上海到浙江南湖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代探索者是以“热血青春”反抗黑暗而义无反顾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壮举。在线性的历史表现中,艺术的丰满内涵和形象的呈现细节就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了。大历史和大事件的捕捉是《建党伟业》得以成立的基础。

实际上,影片表现上又大体构成前后部分,比如前半部分涉及事态混乱中孙中山等革命者在挫折中建立国民党,国家在与袁世凯复旧称帝的斗争中几番沉浮的局面,这是多灾多难的国度震荡中的图景,对于当今年轻人而言,理清久远历史的轮廓的确必要。后半部分对于接受书本教育的年轻人来说应该略为知晓,所以丰满的形象情节表现能够激起记忆的感知,影片就重点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的轰轰烈烈,代表先进思想的布尔什维克的前驱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等在革命洪流中如何影响思想界,毛泽东等早期创建者为中共成立的艰苦斗争,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历史演进故事。历史感决定了影片的情境,从一开始创作者就清醒认识到历史氛围的无形魅力,故影片开始的黑白影像所铺展的不仅是往昔而且是往昔历史的记忆复现,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世纪初期的混沌是国运衰落的记忆,民不聊生的大背景需要形象加以展示。在重大历史不缺憾的前提下,给予细节的展示才有稳固的前提。

强调凝缩历史的具象化是影片艺术效果的所在。如同导演之一黄建新所言:历史事件自身的丰富性是难以替代的,如何把握情节细节来充实历史史实是判断创作高下的重要指标。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与建党的历史线索,从袁世凯称帝,巴黎密约,到张勋复辟等社会事件中,细节的表现形象化了概念的历史。影片开始的动态画面出人意料,聂远扮演的陈其美将军被公推出来主持政务,却斜刺里杀出程咬金——郭涛扮演的陶成章大声断喝不服,气氛紧张之时,陈其美拔枪朝天开枪威慑住众人,但陶成章却早有准备,掀开外衣露出了身上绑着的成捆炸弹,众人争相逃命。接续不断的紧张将这一时期尖锐复杂的集团利益争斗表现得淋漓尽致。动感的情节让呆板的历史变成直观的形象,尽管人们未必记住陈其美和陶成章,但那个时代缕缕不绝的极端行为却由此得到印证。影片中另外一个重要情节是张勋复辟,其细节处理也值得称道。在历史上,张勋辫子军的复辟除了概念,人们都没有出彩的生动内容的感受,影片对辫子军的狂妄愚昧、可笑的效忠满清王朝却违逆历史潮流做了精彩的细节展示。陶泽如饰演的张勋闯入立法院时无限骄横蛮野,流氓式的狂妄语言和肆意无拘的动手动脚,完全失去身居高位者的基本守则,正因为如此,军阀的粗野暴露无遗。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拜倒在他扶持起来的小皇帝面前,张勋奴颜婢膝的恭维,真假难以辨别的涕泪横流,以及被嘲弄地封爵却感激涕零,将一个难以言说的无耻粗野的将军形态做了入木三分的刻划。而最为可笑的是小皇帝在其辫子后拴上风筝在紫禁城中奔跑的举动,极为形象地嘲讽了迂腐可笑的人物心态。张勋复辟的玩闹和无聊的本质就此形象地描刻而出,历史从教科书的刻板变成了印象中的栩栩如生。但挑剔而论,历史影像的艺术表达偏重于罗列平铺而深入重点略显不足,缺乏贯穿始终的人物或者事件的抓取,对于史诗的铸就无疑是有所缺憾。

二、类型元素的杂糅使用

《建党伟业》所代表的主旋律创作的开放度是不拘一格地借用多种形态表情达意。换言之,死板僵化的模式已经远离,而对于大众喜爱的类型样式因素的借鉴自觉自然。影片的艺术表现体现在多类型表现形态的结合。作为史诗性的主流形态大片的进步,主要是排除一本正经的固定教科书程式,以往翻版于各种教条而味同嚼蜡的布排故事模式已经落伍,比如正面人物一本正经的言谈举止,反面人物的阴阳怪气面具等等。人物装模作样之外,正邪的对峙与上风下风的设计绝不敢越过雷池半步。但显然历史并非那样刻板,比如,本片里的蒋介石并非常态的老谋深算而是青年时代的阴鸷而冲动,他不动声色的眼神却毫不留情地除去对手的情节,简约生动。张震扮演的蒋介石在看到陶成章出格言行时就决计刺杀,但不动声色,情节是含蓄性的。夜深人静的医院中,他装扮成护士沉稳前行,当被保镖识破后毫不留情地制服击杀保镖,以惊险片的样式来表现政治谋杀的惊心动魄,使得蒋介石的形象多了真切的历史回应。而后来陶成章警觉到动静异常试图开窗逃走时,蒋介石敏捷闯入两枪打中他的后背,这一造型几乎就是一个黑帮谋刺的复现。显然,电影在更为阔大的历史表现中有效地处理了政治历史的大局真实和生活历史的细部表现,以及用惊险样式来抓取人心等技巧的多样结合。影片中战争场面的结合,文人斗嘴的表现,五四运动大场面的人流,电梯中谍战情节的表现等等,使得《建党伟业》具有了多样表现的复合型意义。

顶着主流大制作的帽子却表现别具一格,不仅是创作者突破成规的实现,其实也是时代影像变化的必然。而在这其中,观念变化的自觉才是值得称道的所在。对于陈独秀等形象,将其放回到五四时期的壮怀激烈中来表现,冯远征饰演得的确比较到位,还原了一个新思想新文化倡导者的形象而非后来在政治上被固定化为右倾机会主义的角色。而毛泽东当时也的确是热血青年,他的激情和才情还没有达到可以和洋洋大观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相提并论,但正因为激情充溢,才有义无反顾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执着。影片在真切呈现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情愫缠绵上也出乎人们意料,这对一见钟情的青年,有缠绵也有信任,夜看烟花的场景前所未有。因为视野所限,杨开慧看不到烟花,毛泽东居然将她扛起来。这是当下青年人容易认同、也是情境中自然出现的美丽浪漫的表现。在依据具体情境铺展结合情感表现上,《建党伟业》的处理大大贴近了当下人心,也为历史的真实人性表现涂抹了浓重的色彩。

本片的表现形态大致可以归之于三者并存:既有时代风云的纪实性表现,也有惊悚性类型电影的表现元素,还不乏抒情情感的柔美描绘,使得一个史诗性时代的讲述充满感性认知的可能性。在袁世凯称帝的前前后后,南方革命者与北方北洋军阀政府的奉系皖系等群像依次露脸,多少有一些历史纪实的成分,观众在走马灯般的面相中感受时代人物的表现,记录成分显在。在影片整体上试图凝缩20世纪初叶风云激荡的历史,复现10年光景的错综复杂的社会万象。尤其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爆发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切感表现,都具有历史依据的还原性。但同时,对于纠缠在大历史进程中的微妙因素也给予多样情境的表现,乃至于运用悬疑般的惊悚效果展示,比如陈公博夫妇出席会议前夜借用了耸人听闻的表现手段:在进入电梯的时候,另外一对神神秘秘的男女相伴随,而手枪的意外掉落增添了危机感,这对神秘人物居然就住在陈公博的隔壁又使得危险感觉一步步临近。当晚的凄厉哭声让人毛骨悚然,枪声传来似乎就是谋杀的警讯。惊恐万端的陈公博和观众一起陷入重重危险的预感中,最终,我们知道了陈公博夫妇逃离了上海,缺席了党的一大成立,而那一对神秘男女其实是殉情自尽而非谋杀者。教科书的史实被悬疑一般的表现幻化成惊悚故事,增添了观看的神秘。影片中对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出席一大这一情节的表现采用了谍战剧的一些手法,他们一路上为了摆脱法国人派来的间谍跟踪,颇为巧妙的腾挪躲闪,先是金蝉脱壳转移到别的饭店,随之从窗子里跳出到后巷逃生,再后来乘上黄包车半途神秘下车摆脱跟踪。尽管这一次表现略显突兀,观众能否弄清来龙去脉也未可知,但在影像上的杂糅探索却颇有意味。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建党伟业》的抒情色彩显然是精心设计的。包括严酷环境中的诗意情节意外呈现,和爱情抒情表现的细节。一个历史大片的落脚点自然是风沙扑面和粗粝横扫的环境,这在大事件所积累起来的一个个情节进展中不难感受到,但打破常规的是诗意抒情表现竟然也如此迷人,这就是南湖上中共一大的诗意画面。尽管其中还有技术因素可以挑剔不足,但在精神上的创造表现却不能不夸赞。在如此惊险的时代环境下,一群早期共产党人在沉静迷离的南湖开始创建党的壮举,色泽清雅而饱含深情的画面,让喧嚣一时回避,周迅为代表们放哨却充满柔美的气息,袅娜的倚坐船头,既是职业望风的严谨,又是疏淡紧张的优雅,美好的建党秘密就在这其间包藏着,风清云淡中,一个崭新的政党款款浮出。尤其是周迅回眸一望的瞬间,飘逸而动人。造型所包含的时代瞩望、期望丛生等等的意味蕴含其中,无论是否感知到经历了无数时代风云的洗礼即将诞生的新的期望,但单那一个影像的魅力已经为残酷岁月不能遮掩的柔美做了富有魅力的索解。在情感表现上《建党伟业》也有不少柔绵动人的表现,返归日常人性的生活状态,比如杨开慧第一次遇到毛泽东,以比划身高、说出“哥哥你好高啊”的话语带来了生活常态的自然和清新气息。毛泽东与湖南同仁们原本要去法国留学,杨开慧显露出生怕他不回来的态度,而毛泽东则充满深情微微吐出“出去就是为了回来,再说,这边还有你”,那一刻,情人的心机也就显露无疑了。抒情表现更为动人的细节是小凤仙和蔡锷的离别之情。小凤仙是惊艳京城的一代名妓,与蔡锷将军深情交往,在不得不和红颜知己离别时,两人在火车站相别情境独特而感人:蔡锷含泪表达,“真想带你走。”小凤仙略带故意的反问:“一个风尘女子真的如此重要吗?”蔡锷则毫不犹豫的表白:“天下人都知道,我蔡锷爱美人不要江山。”那一刻的别离充满了有情人难以言表的挚爱之情,画面和语言的交辉的确令人动容。

其实无论是常态叙事还是惊悚元素运用,或者抒情诗意的表现,都显示了主流大片已经不拘泥于既有程式而开放的创作态度,这对于中国电影主流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明星时代谋略的得失分析

《建党伟业》的明星效能无疑是一个获取大众关注重要因素,而由此带来的创作严肃的命题也值得细细分析。延续此前的《建国大业》的明星策略,本片的明星取用再一次刷新了记录,近180个明星出场,尽管多数是一闪而过,但其中所包容的创作预想一望而知。由此也带来不小的议论纷纷。对于粘上时代大潮的创作,取巧和挑剔总是相伴而生,投合性的社会呼应也许也是一种开放式的票房获取之道,却也可能是遭致诟病的所在。因为对于当下的人们而言,被裹挟去“知道主义”以免话题落伍和被网络规则所推动的挑剔板砖都是相辅相成的。但对于借用明星提升知晓度的策略,在市场予夺唯一标准的情境下似乎无可厚非,对于大众产品而言,只要能够获得眼球注意力取得票房攀升,使用何种手段都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这一招式还比较见效,无论中外,明星对于票房而言都具有一定的诱惑力。需要探讨的是,明星是不是有助于电影表现,明星云集模式是不是可以无限推广,明星效能是不是总能奏效?

显然,明星牌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角色的适宜上,对于艺术产品而言,明星是不是有助于角色呈现才是重要的问题。明星的身体语言是以得以施展为前提的,在本片中一些主要角色的明星表现确实有效,也有许多明星未必尽如人意。纵观全片,明星和角色关系有几类呈现,一是神形都不错的,比如张震饰演的蒋中正,刘烨饰演的毛泽东,张嘉译饰演的李大钊,冯远征饰演的陈独秀,吴彦祖饰演的胡适等。有的未必知晓历史身形如何但表现出色的,如刘德华饰演的蔡锷,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张涵予饰演的宋教仁等。相当多的明星或者露脸一闪,或者出镜让人想起真身却对于角色身份凸显不足,诸如张一山饰演的邓恩铭,以及喜剧明星赵本山、范伟等人的身份角色都难以被人记住。出色表现多少是与表现篇幅相关,尽管冯巩扮演的冯国璋,因为就是扮演亲祖父自然相像度高,但由于并没有施展表现的余地,故而显露平平。而明星表现都是在个性呈现上有出彩的地方,如蒋中正的眼神和暗杀细节的相应丰满,李大钊外形和言语的独特呈现,陈独秀在不同场合或细声断语或高声疾呼,胡适的细节表现,如女学生询问“无能为力”这4个字如何用白话文表述?胡适推一下眼镜说:“很简单,干不了。”等等都给予人物具体展现的可能。这就引出如何看待全明星出场的话题。云集的效能无论在宣传上还是吸引人上都有显现,但实际上给予所有明星足够的情节和展露机会既不可能也难以有篇幅,那么是不是需要大量的明星在艺术上显然需要探讨。如果只能在宣传上让观众去“数星星”则显然违背了取用的初衷。明星策略对应于特定创作的效能并不一定是可以无限仿制的,建党90年的热潮是国人难以回避的热点,明星借此参与,既是剧情不可避免的人物云集的需要,也是和大片需要众星渲染相关。但在诸多人物上场的历史剧中,走马灯难以避免,因而露脸也是情势所然,兼顾宣传需要满足大众心理的明星秀在此是有剧情的必要,但如果不问情由任何创作都一窝蜂的明星排场,则不能给创作增添高升的可能甚至会让眼花缭乱成为灾祸。我们不能不提醒日见增多的明星秀创作的危险性。仿制全明星表现的雷同不一定有利于艺术创作,而无论对于明星本人还是创作自身而言,慎重对待都是有益。简言之,艺术创作的少而精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基本原则,因为可以深入内心、可以充分展示个性。娱乐明星需要限度,但创作忌讳不起作用的明星堆积也是一个法则。

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市场获取也是生存要义,意义生产则隐含在其中,如何“获利”和如何“获心”是一种智谋角逐。没有市场的予夺就没有大众广泛的认可知晓,所以如何获得大众青睐不能忽视市场需要。创作摆脱个人喜好而具有社会眼光是保证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前提。由此而来的明星诱惑和大制作效果都有合理性。但“获心”又是电影艺术的内在因素和最终目标,没有内涵的创作一时诱人却难以动心,更不能具有长远价值,所以如何保证现实市场利益,同时得以推动艺术文化长远发展,是中国电影需要思考实践的关键问题。

猜你喜欢
建党明星创作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建党百年颂
百年建党路上的“科学巨人”
小画家
《一墙之隔》创作谈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谁是大明星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