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剧艺术风格的成因初探

2011-02-27 02:23
艺术评论 2011年7期
关键词:海顿音乐风格莫扎特

韩 博

莫扎特

莫扎特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歌剧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的歌剧所具有的艺术风格及其价值也是无人能够企及的。本文将从历史、社会及个人三方面对其艺术风格的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来说,莫扎特所处年代为1756-1791年,此阶段是西方音乐发展史的高峰阶段,按年代划分它处于“巴洛克时期”之后和“浪漫主义时期”之前,同时又与前后两个时期相交重叠,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

新的历史文化时代当然要求新的音乐风格,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也就当仁不让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古典主义风格并不是突然成熟的,而是经过了阶段性的演进。西方音乐史上把古典主义最初探索期称作“前古典时期”,也被音乐史学家称之为“后巴洛克时期”,从18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歌剧的兴起与繁荣,世纪中叶格鲁克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以及世纪中下叶器乐领域中多种形式(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的成熟与发展,构成了体现新时期风格的三个主要音乐现象。这些新的音乐风格,在同巴洛克晚期风格并行的过程中逐渐替而代之,最终形成主导的风格。“维也纳古典时期”代表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真正成熟,具体是指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初,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各自的成熟期创作为代表,在器乐及声乐领域所形成的音乐风格而言。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当时欧洲各主要国家新兴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促使18世纪的音乐生活更加世俗化、民众化。与此同时新思潮出现,即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文学艺术普及到普通的男女中间去,使中等阶级也可分享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到的东西,艺术应该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发现在18世纪初期,歌剧这一艺术形式不再是专供私人宅邸演出和仅使用意大利语言,而且也向公众开放,并用各个国家的民族语言。

18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在70年代,德国文化史上著名的“狂飚运动”,无疑给了当时的社会一剂强心针。它抨击死气沉沉的封建文艺和虚伪的道德观,要求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它实际上是启蒙主义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艺术创作上,狂飚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创作自由,力求个性解放,强调“民族风格”与个人感情的抒发。有意思的是,狂飚运动领导者所倡导的音乐直接表达诗意,恰与莫扎特音乐直接表达戏剧本质、表达剧本中诗意的歌剧主张基本相同。可以说,狂飚运动与莫扎特歌剧主张有了理论上的呼应。

18世纪下半叶戏剧的发展与18世纪初大不相同:一方面,戏剧已逐步确立了以真实表现为基础的现代戏剧;另一方面,戏剧要提高自身的戏剧价值,增加戏剧性,从而作进一步发展。德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莱辛于1767 年在其代表作《汉堡剧评》中就指出,戏剧的基本要求是真实,但是戏剧不是历史,悲剧的目的远比历史的目的更具有哲理性,“戏剧家毕竟不是历史家。历史真实不是他的目的,只是达到他的目的手段”。因此,戏剧家有对生活进行加工和虚构的权利。他又接着说道:“一切与性格无关的东西,作家都可以置之不顾。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在表现人物特性的过程中最应着力用笔处”。由此可见,18世纪下半叶那种要求“增加戏剧价值,表达戏剧人物性格”的戏剧观念也是和莫扎特的歌剧观相一致的。

“音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莫扎特“用音乐直接表达诗意、表达戏剧性”之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音乐发展到18世纪下半叶,其风格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以主调和声风格的形成、与作品曲式结构进一步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维也纳古典乐派”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主要表现以主调音乐为主要特征的器乐“纯音乐”创作开始了它的繁荣时期。调性功能和声语言的确立与成熟,特别是音乐创作中重要的组成要素——曲式,也同时经历着一次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风格的转变,以往音乐作品中惯用的二部曲式结构必然要被更能表述社会现实、更能表达作曲家思想的曲式结构所替代。奏鸣曲式正是在这种社会变迁和音乐发展的双重需要下产生的。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调性和声思维的成熟以及对各种曲式结构的熟练运用,乃至进一步发展,都是在18世纪下半叶诞生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莫扎特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一员,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地掌握了这种音乐语言和创作方法的,他的器乐作品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可以说,莫扎特在器乐音乐创作方面所流露出的对“纯音乐”技巧的熟练把握,是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中所取得成就的有力保证。

莫扎特身边的一些人,对其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父亲列奥波德是萨尔茨堡宫廷音乐家,对其早年的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影响。莫扎特从6岁开始,随父亲去各地旅行演出,数年间游历了多个国家,这使莫扎特开阔了艺术视野。莫扎特虽较海顿晚出生24年,但在同一社会舞台中活动,因此自然会向海顿学习请教。莫扎特也明确表示,他从海顿处学了不少东西,而且非常欣赏前辈的音乐。他曾这样说:“海顿的音乐,不仅调皮幽默,使人感动,而且具备着可亲的笑容和深刻的感情。”莫扎特还谦虚地说,即使把自己变成两个人,也无法达到海顿的艺术境界。

对莫扎特歌剧创作有重要贡献的人,不得不提到达·庞特。此人本是一位宫廷诗人,在遇到莫扎特以前丝毫没有显露出他的才华,只是当他与这位音乐大师相遇之后,才横溢出他的灵气。1785年,当莫扎特再次获得为维也纳剧院写歌剧的机遇时,毅然找到了这位合作者。两位情投意合的艺术家决定采用法国歌剧作家博马舍的剧本《费加罗的婚礼》作为歌剧脚本的素材。由于该剧本含有某种进步的革命思想和社会意义,致使欧洲不少国家的统治者把它拒之门外而禁止上演。然而,达·庞特对它作了巧妙的改编,在回避鲜明的政治倾向的同时,又保留了剧中最精彩的情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786年5月1日,这部歌剧终于在维也纳上演,并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二人又合作写了《唐璜》和《女人心》两部剧作,且均获得成功。

西方歌剧发展到18世纪中下叶,其最高成就的成熟经验及原则,都被莫扎特提炼、综合到自己的歌剧创作中去了,这其中包括蓬勃发展的意大利喜歌剧、德奥的歌唱剧、亨德尔的清唱剧、意大利正歌剧、格鲁克改革的歌剧和渗透其间的法国抒情悲剧等。这样,在社会历史潮流的驱动和不断发展完善的音乐技术的支撑的共同作用下,莫扎特继承并发展了格鲁克“真实、质朴”的歌剧主张,提出了“诗歌应当是音乐的顺从的女儿”之音乐戏剧观念,在歌剧创作中赋予了音乐独立的戏剧表现功能,突出了音乐的戏剧价值。从某种意义上看,莫扎特的音乐主张预示了瓦格纳“乐剧”的到来。莫扎特的歌剧之所以成功,其实质就是认识到了歌剧的本质特点,而这也成就了莫扎特在歌剧史上的伟大地位。

猜你喜欢
海顿音乐风格莫扎特
音乐家收学生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善是养生
善是养生
音乐家收学生
轻浅不是莫扎特
外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弹奏之剖析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