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叶林,毛玲玲
(1.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2.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长期以来,学术界根据旅游资源的密集程度、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将安徽省的旅游发展分为三大板块:大皖南、泛巢湖、新皖北,每个板块给予不同的发展策略。客观地说,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在实践中受到旅游政策执行者的推崇,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动态。但这样的划分也有致命的缺陷:首先,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经济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其次,以地理位置为主要划分依据,没有考虑到各个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水平;此外,这样的划分不能方便、直观地反映各个地区的旅游发展策略。因此,本文主要从安徽省17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两大维度着手,同时运用SPSS16.0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尝试构建安徽省旅游发展新的四大板块,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安徽省旅游业起步于黄山,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安徽省旅游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当地GDP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大。旅游经济指标的选择首先要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及区域间的可比性[1]。本文选取4个一级指标(旅游住宿设施指标、旅行社发展指标、旅游收入指标、旅游资源禀赋指标)、12个二级指标反映安徽省17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构建指标体系如下:①旅游住宿设施指标:饭店(宾馆)总数、五星级酒店个数、四星级酒店个数、饭店(宾馆)床位数;②旅行社发展指标:旅行社个数(国内和国际旅行社总数);③旅游收入指标:一日游游客人数、过夜游客人数、国内旅游总收入;④旅游资源禀赋指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数(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个数(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个数(国家级和省级)。以上指标按顺序在本文分别用X1、X2、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表示 。
本文的原始资料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1)人工收集:其中各个地区旅行社总数根据调查结果整理(至2008年底);(2)文献索引,主要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09》、《安徽导游基础知识》[2-3]。整理后的具体资料如表1所示。
本文在表1数据的基础上运用SPSS16.0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分别计算出安徽省17个地区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进而得出计算安徽省旅游经济实力的公式,最后以 17个地市的旅游业综合排名和GDP的排名为维度,划出对应的象限图,把17个地区分为四大类,进一步提出各个地区的发展策略。
表1 安徽省17个地区旅游经济主要发展指标
主成分分析有一个默认的前提条件,就是各变量间必须有线性相关性[4],通过检测得出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Sig.=0.000<0.05,可见球形假设被拒绝,因此个变量并非各自独立。此外,KMO值为0.659(>0.6),可作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16.0对表1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考虑到量纲的影响,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总的方差解释表(表2)。当少数几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时,就可以认定,这几个主成分可以代表原来的多个变量来反映所研究的区域的综合特征[5]。表中一共提取了12个因子,但前 3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8.667(>85%),因此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总体样本的特征,故提取前3个主成分,分别记为F1、F2、F3。SPSS16.0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后,得到原始指标的初始载荷矩阵如下表(表3)所示。
表2 总方差解释表
表3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用表3(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根的平方根,便得到3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3个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公式中Fi代表每个主成分的表达式,aij代表12个指标在3个主成分上的得分,bj代表每个主成分的特征值,Xj分别代表12个指标。用第一主成分F1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上第一个主成分F1所对应的贡献率,加上第二主成分F2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以第二主成分F2所对应的贡献率,再加上第三主成分F3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上第三主成分F3所对应的贡献率之和,除以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即可得到综合得分模型:
则安徽省17个地区在3个主成分上的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如下。见表4。
表4 安徽省17个地区因子得分及排序
运用SPSS16.0数据处理软件对安徽省17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在主成分分析中发现,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个很大的断层,各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比如在综合得分上,排名第一的黄山市与排名最后一位的淮北市相差将近700分。(2)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可用“北轻南重”4个字来形容,皖南地区,特别是黄山市一直是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这样的发展模式有致命的缺陷,即忽视了旅游中心城市对旅游业的巨大辐射带动作用,导致人们误以为安徽的旅游资源只有“两山一湖”,南部的山岳观光型发展到一定阶段存在着发展瓶颈[6]。
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从经济上看,主要有两点: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是为了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是为了以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最终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旅游业发达的地区经济一定发达,经济发达的地区旅游业也一定发达,但事实并不如此。比如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排在第1位,但黄山市2008年上半年GDP在安徽省17个地市中排名倒数第2位;阜阳市2008年上半年GDP排在第5位,但旅游业发展水平排在第13位。由此可知,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对各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与GDP关系进行分析。
为了更加方便、直观地反映各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和GDP排名,我们以各个地区旅游业综合排名为横轴,以GDP排名为纵轴,把17个地区分别划入相对应的坐标轴内,于是得到一个基于旅游业综合排名和GDP排名的安徽旅游四大板块(图1)。
图1 旅游业—GDP复合象限图
其中蚌埠市和滁州市分别位于横轴和纵轴上,我们可以把蚌埠市归于第一象限,把滁州市归于第四象限,于是得到新的安徽省旅游四大板块,分别是:(1)第一象限旅游业综合排名和GDP排名都比较靠后,称为旅游发展非优区,包括铜陵市、淮北市、淮南市、巢湖市、蚌埠市;(2)第二象限旅游业综合排名靠前,GDP排名靠后,称为旅游优先发展区,包括池州市、黄山市、亳州市、宣城市;(3)第三象限旅游业综合实力和GDP排名都比较靠前,称为旅游发展优越区,包括六安市、安庆市、芜湖市、合肥市;(4)第四象限旅游业综合实力排名靠后,但GDP排名靠前,称为经济带动区,包括宿州市、滁州市、阜阳市、马鞍山市。
新的板块划分主要是基于经济指标的划分,由于指标的选择是否全面,直接关系到划分的精确性,因此这种划分仍然有一定的缺陷。但这种划分更多地考虑到经济因素,可以更加方便、直观地对各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策略做出解释,因此,更加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1.对于旅游发展非优区而言,经济的发展应该与旅游业齐头并进。淮南、淮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如何做好资源性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是该地区的重点,转型后可考虑适当发展工业旅游。铜陵市可重点发展“铜都文化旅游”。巢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应该充分发挥其“大湖经济”,利用天然的交通优势,带动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阜阳市作为安徽北部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安徽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应整合这些优势,促进自身发展。总之,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应该同时推进,不可偏废。
2.旅游优先发展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但经济发展水平却靠后,这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仅仅依靠旅游业是无法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黄山旅游业发展了30多年,但黄山市GDP在安徽省仍然是倒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发展思路存在问题。安徽省南部旅游优先发展区应该适当发展其他产业,尤其是工业,以此形成与旅游业良性互动的局面。黄山市应该继续发挥其安徽旅游龙头的作用,池州应以九华山为龙头产品,亳州应做好“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宣城可考虑发展“鳄城山林竹海太极养生游”。总之,这个地区应该利用其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适度超前的优势,适当发展其他产业,以此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3.在旅游发展优越区的4个城市中,合肥与芜湖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的“双核”,其他两个城市安庆市和六安市也是该规划中的城市,该区域应该抓住这次产业转移的机会,实现高品位产业对接。产业承接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培育经济新的增长极。因此,这个地区应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来培育。具体说来,六安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应整合这些资源发展旅游业;安庆市可以把天柱山文化旅游作为核心产品;合肥市作为一个旅游资源非优型城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突破传统观光游览之路,可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芜湖市拥有天然的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应努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4.对于经济带动区而言,政府部门应该重视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宿州市可考虑发展各种史迹、战迹、矿迹旅游;滁州市作为安徽省“东大门”,应发挥其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阜阳市和马鞍山市应以其繁荣的工业带动旅游业发展。总之,该区域应结合其经济发展相对于旅游业发展适当超前的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
目前全国有24个省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给于支持和鼓励[7],一些地方纷纷出台政策,确立旅游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各个地方具体的旅游经济指标因素的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业内在的本质决定了其对经济带动作用的有限性:旅游业从本质上说是一项与其他产业联系十分密切的服务性产业。正因为如此,旅游业很多部门的发展受制于其他经济部门,而不是旅游业的发展能左右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此外,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脆弱性,这从 2003年非典和 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中就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旅游业抗敏感、抗脆弱能力有所加强,但旅游业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的敏感性、脆弱性是无法改变的。
安徽黄山市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GDP在安徽省仍然是倒数,这就说明,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本文的结论表明,安徽旅游按照“旅游业—GDP”的排名可分为四大板块:旅游发展非优区、旅游优先发展区、旅游发展优越区、经济带动区。每个板块应该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旅游发展非优区如果重点发展旅游业,显然是不明智的,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和其他产业齐头并进;旅游优先发展区应该抓住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适度超前的优势,以旅游业为契机,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旅游发展优越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条件,应抓住机会实现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使旅游业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经济带动区应该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致谢:感谢安徽大学章尚正导师与李东和老师对本论文的悉心指导!
[1] 唐顺英.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2):75—77.
[2] 刁远平,王平,王继武,等.安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65—80.
[3] 安徽省旅游局.安徽导游基础知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21—274.
[4] 林杰斌,林川雄,刘明德,等.SPSS统计建模与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496—530.
[5] 侯景新,尹卫红.区域旅游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2—134.
[6] 杨皖苏,严鸿和.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7,(6):105—108.
[7] 中国旅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旅游年鉴1999[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