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经营风险的特点和现状及管理对策

2011-02-22 02:20杨应杰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农业

杨应杰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

1 农业经营风险的类型和特点

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目前理论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风险一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定期间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间的差异变动程度。变动程度越大,风险越大;反之,风险越小。这一概念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大小可度量;二是风险的存在与客观环境和一定的时空条件有关,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风险也发生变化;三是风险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存在,若没有人类活动,不会有预期结果,也就不存在风险[1]。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无法事先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实际收益背离预期收益,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这就是农业风险。

农业风险管理,就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农业风险的分析识别预测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各种来源进行有效控制,力图以最小代价减少农业生产波动,使农业和农民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既是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客之一,也是现代农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目标,就是以最小代价取得农业的最大安全保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农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减轻农业风险给农业造成意外损失的伤害程度[2]。

1.1 我国农业经营风险的类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市场化在促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将农业置于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之中而不得不面临更多风险的困扰。与这一转变过程相适应,农业风险种类越来越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根据表现形式,我国日益复杂的农业经营风险可分为五类[3]:①制度风险:即制度在变革过程中,由于其结果的不可预见,使制度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在经济转型期表现得尤为突出;②市场风险:即主要是指市场销售价格波动所导致的收益不确定性。90年代,农民收入增幅从10%左右下降到2%,且出现多次增产不增收。这正是由于农业市场风险所致;③技术风险:即因技术采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源于农业技术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和很强的外部性;④资产风险:即因农业投入的增加所导致的经营不确定性。这种风险源于农业投资的锁定性。由于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农业资金一旦投向某一项目,即要立刻转作其他用途将极为困难;⑤自然风险:即由于自然因素所导致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具有客观性,一旦发生,给农业带来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商业保险往往难以承受。这5种风险在我国农业经营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自然风险30%左右,市场风险约45%,制度风险约15%,剩余是技术、资产风险约10%。

1.2 当前我国农业风险的特点

(1)市场风险已成为农业的主要风险。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农业最主要的风险是自然风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风险必然会取而代之凸显为农业的主要风险[4]。这两种风险的大小可以用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变异系数来衡量。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风险导致的产量波动只有平均产量的6%左右,且存在着逐渐稳定的趋势,而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却在20%以上,且没有收敛的趋势。这充分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已对农业生产发挥了明显作用,市场风险正在加大,并已取代自然风险而成为农业经营中最主要的风险险种,这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2)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大数法则难以实现。有效需求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意愿,二是消费者有货币支付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然而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依然十分缓慢且不稳定。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增长率从1996年的9%下降到2000年的1.1%,到2001年的增长率提高到4.2%。恩格尔系数尽管有所下降,但是2001年仍为47.8%,比城镇居民高出10个百分点,加之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有难以承受之势。因此,自发购买农业保险的经济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商业经营难以维系,必然导致农业保险范围过窄,规模狭小,很难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5]。事实上,不少地区的农业保险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现萎缩甚至消失。

(3)农业经营中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且错综复杂。制度、市场、技术等多方面的风险常常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当前农业经营风险的一个明显特征[6]。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转轨变型的时期,许多潜在的制度冲突将被激发出来,影响市场各主题的行为方式,制约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从而形成由制度冲突导致的市场风险;与此同时,农业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市场主体缺位而产生由市场缺陷所引发的制度风险。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场所是一个“露天工厂”,其生产技术的工艺过程保密性很差,容易被人效仿,由此可能使产品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使实际的收益小于预期收益。同时,一项技术是否实现其效益,最终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而决定的产品价格和市场规模。当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实现不了效益,这使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

(4)金融风险中的农业信贷风险日益凸现。农业信贷风险已成为农业经营中新的风险品种。信贷一般指资金不足部门向资金盈余部门的资金融通。随着农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新项目的开发,新技术的采用,借贷资金规模扩大,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即使是最为稳定的货币价格也随时在变动。事实上,人们对未来预测的准确程度与他们掌握信息的充分程度成正相关,现实世界客观上存在很多未知信息而充满风险。如对未来利率的变动或借贷货币汇率的变动的信息无法准确把握而使成本难以确定;又如在农业项目的投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完全而对未来注入的现金流量和未来收益率难以确定等等。这就必然会引起农业信贷风险,甚至引发更大范围内的金融风险[7]。

(5)入世使我国农业的风险源增加。入世给农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大了农业的经营风险。由于我国农业经营企业规模小、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劳动力素质差以及资金实力不足等,加入WTO后,中国需要逐步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增加市场准入,扩大市场开放度,提高贸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这就意味着,每个农户平均不足1 km2的超小型家庭经营,要与经营规模比中国农户大百倍甚至更多的欧美大农场相抗衡,必然面临着一个严酷的事实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市场的风险源更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更大,波及的范围更广,致损程度更严重,不可控性更强[8]。

2 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实施的各种农业风险管理措施时间不长,经验也不足,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无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机构

在中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主要靠风险管理的外部组织提供有关的农业风险管理服务。这些外部组织除了一般的风险管理咨询机构、保险公司以及专职管理部门外,还应包括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机构。如美国,1996年就建立农业风险管理代理处,帮助农民搞好农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国的风险管理处于启蒙时期,尚无国家级的农业风险管理专门机构,更谈不上省级的专门机构,使农业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组织保证。从政府的宏观角度看,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从事农业风险管理研究,缺乏技术操作人员,同时有关农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9]。

2.2 农业资源非农化和短缺及对农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破坏,使农业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减弱

我国的土地及耕地资源、水资源、农业资源、农业资金相对而言,都是短缺的。人均耕地现在只有约0.0867hm2;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0%,这使得农业基本建设难以满足需要,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占1/3;同时毁林造田、围湖造田、耕地沙漠化盐碱化等人为破坏,进一步降低了农业抗风险能力[10]。

2.3 农业风险管理重灾后补救轻灾前预防

经验表明,防灾比救灾更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进行农业风险管理,不仅要注重灾后补救,更应注重灾前预防。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的现实却与之恰恰相反[11]。建国至今,各级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灾害的补偿工作。而对于农业灾前预防,中国虽然一直坚持进行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研究和推广抗病虫害、抗旱涝、坑盐碱品种等预防性措施,但一遇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矛盾的局面,人们总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思想上产生重当前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及轻灾前预防的观念,使许多行为不仅没有起到灾前预防作用,却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规模劫掠资源,破坏环境,满足无节制的当前的消费。结果导致大气质量变坏、江河污染、森林减少、牧草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不断萎缩等一系列恶果,为农业自然风险埋下隐患。一旦风险损失变为现实,则后悔莫及。同时我国的灾害救济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属于时后补救措施,不能实现预防、减少风险发生;二是免费、无偿性质助长了侥幸、依赖心理;三是公正性、效率性受到我国行政系统效率较低的制约,常出现款物被挪用、载留等现象;四是我国财政实力有限,使得救济数量也有限,保障水平低。

2.4 农业技术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只负责技术问题,对采用新技术而产生的追加要素投入风险、新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使用新技术本身的风险和技术效益并无联系,农业技术风险基本上全由农业生产经营者负担,在政府不适当干预下,这种风险还有可能加大。结果常是新技术不被采用或是对农业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2.5 农业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市场风险管理措施未取得明显成效

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是有时保护价低于市场价,且有的差距达0.6-0.8元/kg;二是保护价缺乏连贯性,波动幅度较大,有时甚至达到30-40%,高于15%的国际平均水平,不利干对价格的合理预期和决策;三是执行机构在保护价高于市场价时,消极执行。农资最高限价制度因为政府并不对厂商补贴,实际上推行不了。市场风险基金作用亦受到抑制。在期货市场上,由于缺乏完善的交易规则和统一监管,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12]。

2.6 农业风险管理主体存在严重缺陷

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前,农业风险管理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的今天,农业风险管理主体则由集体经济组织转变为农户家庭。由于下列原因,使现有农业风险管理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十分低下。一是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抗农业风险的能力也弱。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尽管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受科技水平的制约和自然风险的必然性的影响,广大农民靠天吃饭的思想意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加之人们一直习惯于靠国家的救济,集体的帮助,使农业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主动性较差,听天由命和等、靠、要思想极为严重。三是风险管理主体素质差,风险管理知识缺乏,难以承担起农业风险管理的重任。

3 农业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及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特殊情况,我国的农业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制度风险等。而农业风险管理也面临诸多条件的制约[13]。

3.1 观念制约

农民的市场观念较弱。入世之后,随着国外农产品的进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农民的消费观念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生产资料投资乏力,农业从业人口文化素质低,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销售风险加大;组织观念较弱。让农民和没有打过交道的部门联结起来在市场经济中共进退,存在很大困难;风险意识较弱。虽然目前经济形势与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民几乎没有受到触动,仍然我行我素。这些原因都不利于对风险的化解。

3.2 资金制约

在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适流向城市或非农产业。单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本无可厚非。因为不管是农村信用社还是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都有生息逐利的要求。但这样一来,农村资金就更加短缺了,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信息产业建设和农民采取防范措施从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制约着农业风险的管理。

3.3 人员制约

首先,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民能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掉,市场需要的优、特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低水平上重复,调来调去不能升级。其次,涉农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农产品加上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加上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容量有限。再加上企业人员诚信意识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我为主”的供给观念和利益追求,农产品销售的风险性较大。第三,信息服务行业人才匮乏,既懂农业经济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信息服务水平低,信息严重不对称。

3.4 制度制约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模式。在入世后,中国农业面临的是分散小生产与现代化的大农业的竞争,我国明显处于劣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流转,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农地流转的制度阻碍严重、农地流转的社会保障机制没有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教育制度等成为改革的障碍。

3.5 信息制约

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投入水平低,农村信息化水平更低;农村信息供需矛盾突出,信息资源整合不够;在农业信息生成、传播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性信息风险、信息传播失效风险和信息供求失衡风险,影响信息效用的发挥。其次,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地流转的中介机构缺乏。第三,农户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征以及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难以在较为分散且时滞较长的市场中捕捉信息,也难以针对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和进行技术革新。

3.6 法制制约

首先,我国农业信息发布立法滞后,尽管国家和省级制定了一些制度和规范,但很不健全。从信息发布的实际运行看,我国农业信息发布受行政干预过多,导致信息不科学,数字不准确、不规范,影响信息发布的准确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其次,社会信用的法律约束乏力。我国虽在有关经济立法中规定了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但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严,守信收益不公,失信成本低,导致失信行为泛滥。再次,在农村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土地流转关系不完善。另外,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中国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新问题,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有一些与WTO有关规则不符,导致农民生产经营风险增大。

4 提高我国农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4.1 对我国今后实施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构想

通过国内十几年的实践并结合国际经验,针对上述问题,对我国今后实施农业风险管理提出以下设想:

(1)大力开展农业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充分认识到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促进其对农业风险的管理从盲目自发状态向自觉行动转变。政府应设立农业风险研究咨询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同时应健全农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农业风险管理活动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

(2)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资源的综合抗御风险能力。从宏观上,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业信贷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农田整治、水利设施修建与维护、防护林体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资金能力来改善生产结构以提高抗御能力。从微观上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积极开展自身内部的自我保障活动及相互之间的互助救济活动。包括生产经营结构的优化,自留后备基金,注意利用市场、土地、天气、品种等信息资源,注意利用合同关系等,这些措施可提高微观主体的抗险能力[14]。

(3)农业自然风险管理应逐步形成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救济为辅的格局。在农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农业保险是最重要的农业自然风险管理措施。国外农业保险的经验和我国16年的实践都说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率、高费用率、高赔付率的特点。我国的农业保险可以有四个发展方向: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赔付率使农业保险无盈利甚至亏损,因此追求承保盈余不可能成为农业保险经营的首要目标,而且对于政府而言,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目的并不是去追逐最大承保盈余,而是防范和减少风险。二是商业性农业保险。由于其追逐的是承保盈余的最大化,所以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商业性农业保险应以风灾、雹灾等发生概率可测,仅小局部损失的自然风险、单项险种为主要经营范围。三是合作保险,即建立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具体办法是按合作社原则,采取入股方式筹措保险基金,建立起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自我服务性群众组织。规模要适当,一般在县及县以下相邻乡为宜。四是再保险市场要发育完善。再保险的目的是形成巨额联合保险基金,扩大承保能力,保证保险企业经营的稳定。

对灾害救济制度要加以改进完善。一是加强监督,提高救济工作的公正和效率,依法严惩私分、截留、挪用救灾款物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充分发挥民间各慈善团体的作用,克服单纯依靠政府民政部门的单一方法所带来的缺点;三是科学划分自然灾害等级,按等级分配救济物资;四是与现行财政、税收制度相适应;五是为防止和克服侥幸、依赖心理,可适度地把救济额与农业保险相联系。

(4)建立农业技术风险管理体制。政府应采取:一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储备金制度;二是尝试开办农业技术应用保险,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为固定的保费支出;三是追加农业技术“补贴信贷”;四是建立技术经济合同制度,使参与各方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承担技术风险。五是提供完善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5)完善农业市场风险管理措施,真正减轻农业市场风险。从政府角度看,可供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有:一是实行向农业倾斜的产业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二是优惠的价格政策,包括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农资最高限价制度、市场风险基金制度等。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的核心是一个适宜的最低保护价格水平问题。参考国外经验和我国几年实践,制定保护价。三是在实践基础上,完备农产品专项储备制度。应尽快建起雄厚的能灵活吞吐的分级专项储备体系。在收获季节,以市场价收购一定数量的优质农产品作为储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市场风险。四是发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对期货市场制定完备的交易规则和加强监管,抑制目前过度的投机行为,真正使期货市场成为分散、转移农业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政府还应鼓励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这是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农业基本制度长期保持稳定。当前一定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长期不变,当然在有条件的地区,并不排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农业法、土地法、水利法、森林法等农业法律、法规的制订、修改要经过公开、科学的讨论,实施时要加大执行力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的农业决策应尽量公开,以提高科学性、合理性,不能出于“政绩”的考虑,而采取超经济手段干涉农业生产经营者合理的经济行为。各种农业经济合同、契约一经签订,就须依法履行。地方政府、司法机关都有责任监督农业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总之,政府要努力采取措施,减少农业面临的社会上层建筑变异风险。

4.2 防范和管理农业风险的具体措施

农业风险的防范和处理措施很多,各有自己的特点,可以结合各地的情况对农业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之后进行选择。

(1)建立农业组织机构。建立农村互助组织。由于农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和所生产的产品的特性,在市场经济下一般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在发达国家,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强,这与发达国家农民的组织状况分不开。我国农民是弱势群体,对他们来说个体的、分散的农业耕作是可能的,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销售却有很大困难。建立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农村互助组织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加强农民依靠互助、自救抵抗农业风险的能力。

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成立专业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是一种政府、整个保险业、单个的保险公司和农民4方受益的举措,但由于农业、农民、农村本身的特点,纯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是行不通的,农业保险只能是政策性保险。目前可以在商业性保险公司中建立专业农业保险,但要靠政府的投资和扶持,国家财政要投入专项资金。农业保险业务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采取多家保险主体联保或分保,分散风险。实行保险基金的统筹管理。另外,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农业保险工作,为农业保险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在条件成熟时成立独立的农业保险公司[15]。

建立农业风险咨询公司。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信息的及时提供。农业投资前期的信息收集与整体项目的评估与分析以及科学的决策尤为重要,农业风险咨询机构可以向农业投资者提供有关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出现的概率做出分析,在风险出现后向投资者提出可行性方案以减小损失,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风险。

(2)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期货合约和期权合约的合理掌握可以有效地防范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风险,当农产品的产量确定,而将来价格不确定时农民可以利用期货合约,与期货公司签订一个约定的价格,那么即使农产品价格下跌,农产品也会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出售从而锁定价格风险。但当农民的产量不确定时应用期权合约则更加合适。农民可以和期权公司签订合约,支付较少量的期权费。如果农产品价格波动有利于农民,则农民可以执行期权合约;否则,就可放弃期权合约。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不完善,期权市场则处于起步阶段,这使得期货、期权市场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要完善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就要加快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的步伐,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增加上市品种,完善上市品种结构,激活大品种交易,培植农产品期货市场主体,加强对现货市场秩序的整顿[16]。

(3)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建立农业风险基金是化解和防范农业风险的又一道屏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风险基金。要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作为投资主题,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个人及其他来源缴纳的作为补充。农业风险保障基金的规模应根据各地的经济实力和风险发生的概率来确定。基金建立起来以后要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和运作。

(4)健全法制,改善农业教育,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法制。出台信息法,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日历、发布标准、发布规范及发布立法,树立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对于虚假信息的发布予以惩罚;完善信用立法,对于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继续完善土地立法,理顺土地流转关系;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机制,放宽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践证明,文化教育水平越高的地方人们的市场意识越强,风险意识越强,越容易进行风险管理。因此,必须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包括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发展农业类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中学的办学和招生规模,对农村招生实行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营销技能培训。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是加强农产品精深加上、销售以及保鲜、包装、储运业的发展,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加上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并有利于农业保险机制的建立和风险基金的筹集,保障农业和农民的长远利益和长远发展。

[1] 刘金霞.农业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12-20.

[2] 何文炯.风险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12.

[3] 李苏.关于农业风险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济,2002(1):40-42.

[4] 乔桂明.论我国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的变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5):386-389.

[5] 陈伟.我国农业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农业经济,2000(3):1-3.

[6] 姜春海.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湖南经济.1999(4):14-15.

[7] 孙良媛,张岳恒.转型期农业风险的特点与风险管理.农业经济问题,2001(8):20-25.

[8] 陈来生,霍学喜,崔彬.WTO框架下我国农业经营风险和规避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5):205-208.

[9] 谢家智,鲜明.我国农业收入风险管理研究.重庆经济,2003(2):16-19.

[10] 熊存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7(5):43-47.

[11] 李成贵.中国农业:沉重的希望[J].北京观察,2000(3):32-34.

[12] 杨忠学,钟士传,等编译.农业风险管理.世界农业,1998(11):10-11.

[13] 李彩珍.农业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6):4343-4386.

[14] 陈光.建立农业风险体系的思考[J].发展研究,2004(6):40-41.

[15] 孙伟,安增龙,曹伟,等.农业风险特性及管理初探[J].中国农垦,2007(12):40-41.

[16] 鲍养华.论农业风险的特性和保险模式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4(1):34-35.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