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金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感情的体现,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积极投入,积极思考。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果教师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必然会事半功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问题是关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源动力,而人的兴趣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些故事性的情境,给数学问题注入浓浓的童趣,并会促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萌发探索学习的欲望。
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实验心理学告诉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构建的前提。有的课型适合到实际生活环境中去学习,但是不可能每一节数学课,都要把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毕竟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丰富的、形象的、具体的接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把数学生活化,拉近数学课堂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恰当的情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才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