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
只要翻翻高中语文课本便会发现,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它从“五四”至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造成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因此,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并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作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新格局。
一方面反对把作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附庸,必须努力为作文教学挣得独立的地位,使作文教学向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推进;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作文教学又与阅读教学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可以说,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武库和土壤”。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间接的写作素材和多方面的写作技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教师鼓励学生要写出个性,写出特色,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教会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懂得作文的目的,就是要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发现、独特的内心体验、独特的思考,或给人以知识,或启人心智,或给人以美感享受,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的格局,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去感受,去体验,去积累丰富的感情体验和丰富的生活素材,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总之,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也可以说,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能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能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命题时,一定要联系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必要的时候,可让学生自由作文,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要教会学生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语言的过程是使思想逐渐深入、思维逐渐缜密的过程。专题讲评一定要有针对性,一方面要针对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提出改进的办法,决不可泛泛而谈。自我总结的过程,是学生自我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总结作文经验教训的过程,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种自我反省,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写作有3个特点,即目的性、综合性、实践性。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首先指导他们学会积累素材,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体验,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同时,教师不仅要传授写作知识,还要具体指导他们通过反复历练形成技能技巧。其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4个结合,即听、说、读、写结合,作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结合,写作技巧与思维训练结合,课堂训练与课外活动结合。再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全程训练,从搜集资料,选材立意,到编写提纲,写就初稿,再到修改定稿,教师对每一环节都要严格训练,当好教练员,实现由慢到快、由扶到放、由质到量的转变。最后,教师要科学安排作文训练序列,使学生能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从宏观方面讲,教师应该从整体上对中学各年级各阶段的写作训练目标进行层次分解,科学布局,合理安排,使学生学有所循,教师教有所依。从微观方面讲,教师可采用“一作多题”与“一题多作”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中学作文教学只有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才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前者着眼于开源导流,激发学生兴趣,而后者则侧重于反复训练,提高写作能力。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教师要通过“一作”“一题”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写作训练科学化,注意“多题”“多作”的序列性、有效性,注意质(“一”)与量(“多”)相统一的度。只有一篇篇优秀习作的量的积累,才能使学生的写作素养和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只要掌握了以一驭多的规律,作文教学就能化繁为简,收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
总之,作文教学要遵循整个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理。首先,应该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增加写作兴趣。其次,要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同时,要注意表达本身的有效性,讲究表达的方式方法,这就需要阅读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