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共性对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的现实意义*

2011-02-21 18:04邓志革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企德育

邓志革(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校企文化共性对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的现实意义*

邓志革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也由表层的物质、制度等合作进入到深层次的合作,即文化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尽管两种文化在建设主体、建设目标、本质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两者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在指导思想、价值取向、价值作用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共性。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这些共性对提高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具有积极的作用。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高职;德育;实效性

2010年出台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院校要继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紧密联系,并将校企合作制度化。可见,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短期、无计划的合作,而是在教学、培训、师资等方面逐步实现全方位、长期的合作,并且双方将其制度化。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校企合作也会由表层的物质、制度的合作进入到深层次的合作,即双方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在这种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共性及其对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支撑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脊梁,是学校和企业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具体讲,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不是思想观念的简单拼凑,而是学校的全体人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除了符合教育的普遍原则之外,更表现出富有学校特点的文化个性,它往往通过校规、校歌、校训、校徽等方式表达出来。企业文化是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长期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与价值观念。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往往通过厂规、厂歌、厂训等形象地表现出来。

一直以来,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一种和谐育人的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渗透、美育等功能,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也是体现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立于不拜之地,皆与其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有关。高职院校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必须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以实现共同育人。虽然两者在建设主体、建设目标、建设途径、本质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但两者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在对高职学生开展德育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基本共性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同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因为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塑造过程而形成的,正如海尔领袖张瑞敏所说:“天下有形的东西都来自无形的东西,事实证明,获取技术、产品和服务较为容易,而要重复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经营方式则极为困难,这便是文化及组织能力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根本法宝的原因。”但是,尽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建设途径、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两者都属于社会文化,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具体说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目标,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为准则。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也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和融合的支撑点。

(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除了在指导思想方面一致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存在着共同性,即以人为本。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学生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目的。当代企业价值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在2010年6月于广州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上,如何构建企业文化成为核心议题,最终企业家们就企业文化建设须立足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达成一致。他们认为,当今的企业不能只关注资源、项目等“物”的因素,更要始终倡导“人心为本”、“人和为本”、“人才为本”等人文因素。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从过去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转移到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也体现了现代社会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通过主体本质力量的发挥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支配。未来社会的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因此,学校和企业,只有贯彻以人为本,充分注意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进而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足。

(三)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同的作用:精神凝聚

当今的企业和高校日益注重文化建设,主要是因为加强文化建设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文化,作为人的知识、信仰、伦理、法律、风俗习惯的总和,就像组织的灵魂,在塑造个人、组织和整个社会的诸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凝聚力是文化认同、目标认同的产物,组织在认同民族文化、组织文化的基础上,排斥异质文化干扰而逐渐形成文化认同,最终形成凝聚力。凝聚力是一种以组织信仰为内核,在组织思想文化方面特定的、集合的、稳定的精神整合力量,是组织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表现。组织凝聚力是组织信仰所内含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高度统一。从理性层面来看,凝聚力是组织成员对组织价值目标的认同,是推动组织成员追求其组织整体生存与发展的能动力量。如前所述,企业和学校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果企业和学校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如何把个体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通过对文化的认同形成一种共同的信仰。这种共同的信仰将学校和企业组织中的人凝结成一股绳,为实现组织的长远目标提供了精神动力,推动这个组织的整体生存和发展。

(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同的组织形式:学习型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学习观念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过去靠掌握一门技能就能受用终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理念。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和企业分别提出了建立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企业的思想。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是善于不断学习的主要特点,它打破了过去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的传统做法,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从而实现共同理想。这个理想来源于组织中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这种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学校的文化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文化共性对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的现实意义

(一)共同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学生德育方面,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是沿袭普通高校的模式,即主要通过课堂、书本的方式来传授德育知识,注重学生德育知识的获得。然而,学生思想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发展过程。近几年来,随着校企合作的加强,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规定学生在企业实习足够时间外,在课程内容方面也大大压缩了人文知识,增加专业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处于不被重视、不连贯和不系统的状态中。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恰好是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实践从而内化于学生思想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两种资源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同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首先,根据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同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校园文化是一种注重理论性的文化,因此,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方面可以发挥主战场的作用,将最新理论成果的内涵和价值传达给学生和企业人员。了解这些理论成果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从而在正确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学习、工作和发展。其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企业文化总体来说是一种实践文化,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良好品质方面是校园文化和德育课程的有益补充。最后,不管是学生还是企业员工,都是社会主义的公民。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共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始终,对高职德育的影响就是促使德育以人为本。从普遍意义上看,“以人为本”或曰“人的取向”相对于“以物为本”、“重物轻人”或“见物不见人”(即“物的取向”)更有价值。“物的取向”往往突出某些外在的、可量化的方面,“人的取向”强调各种外在量化指标对人本身的价值意义。传统的以物为取向的德育虽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留下了一系列的后遗症,如德育物化、颠倒德育的手段和目的、消极被动和简单重复、长期处于低效状态等,因而也处于“三无”状态,即“无位”(不受重视)、“无力”(软弱无力)、“无用”(缺乏实际效果,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是目前德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破解德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把颠倒了的手段和目的再颠倒过来,把人不再作为德育的客体和教育改造的对象,而视为德育的主体,把人不再作为单纯的教育结果,而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这就使得德育具有了内源性和可持续性。除了传统的德育课程外,校园文化是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场所。随着校企合作的加强,企业文化也将成为影响学生良好素质形成的有益补充。“以人为本”是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三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三者的融合和互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强化自己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即培养自主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即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塑造主体人格,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激发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的热情,更好地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共同的价值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生的物质价值、科技价值取向强化及精神价值取向自发性淡化,与学生需要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的自觉性强化相矛盾。这是因为,在竞争中,物质的、科技的成果因其有形和能被量化、指标化,并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可以进行直接比较而显示出价值与利益上的差距,因而每个人可直接感受到它的作用与价值。而隐藏和渗透在这些物质的、科技的成果后面的精神动力、道德品质和政治因素,则因其无形且无法量化、指标化,因而很难显示差距而直接感受到它的作用与价值。这就是普遍存在的功利、外在物质、工具价值取向盛行,而人文、内在精神价值取向淡化的重要原因。

高校和企业在物资设备、条件、环境等硬件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未来高校和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远和持续的发展,必须依靠文化、人才和管理等软实力的支撑和引导。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高校和企业近年来也非常重视学校精神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深层次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和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精神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认识到理想、目标的价值,把大学生的需要引入一个更高尚的境界。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并自觉地不断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时,人才能升华到更高境界。

(四)共同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团体学习,追求自我完善

传统德育的教学模式就是“你讲我听”的说教,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育者缺乏考虑学生实际的思想困惑,导致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当今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现在稳定、可靠的价值观还未建立起来。这给我们的德育课带来了挑战。如何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复杂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学习型组织中深度汇谈是团体学习开始的起点,它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应用到德育教学中。深度汇谈与讨论是两种不同的团体交谈方式。过去我们常常采用讨论的方式。讨论也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加以辩护,然而讨论的结果往往是意见冲突。而深度汇谈则是自由和有创造性地探究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它要求每个人先暂停个人的主观思维,彼此用心聆听。因为现在不像过去,教师传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当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传统的单向度的说教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通过深度汇谈让学生的想法自由交流,克服思想障碍,以达成共识。除了课堂,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也为学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化为精神动力推动人的发展。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共同的组织形式即学习型组织,除了课堂学习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也为学生的思想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总之,校企合作的加强伴随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和渗透,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深入发展,我们将挖掘出更多的资源来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

[1]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引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4]杨晓光.团体竞争力研究——精神文化视阈中的团体竞争力[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G711

A

1672-5727(2011)10-0150-03

邓志革(1964—),男,湖南攸县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200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资助项目《校企文化共融下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ZJGA2009027)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企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