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委
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师资建设的助推效用
□刘红委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直接决定和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升师资能力素质和优化师资结构的重要方式。
校企合作;师资开发;助推效用
(一)教师企业经历的欠缺性。近年来,因办学规模急剧扩大,从社会上和高校补充了大量新的师资,绝大多数都是刚跨出高校大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缺乏实际企业工作经历,有的人甚至大学期间根本没有去过企业,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运作方式,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学校实验实训室里学到的专业技能知识与实际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能知识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有一些补充进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也有一定的企业经历,他们大学学习期间或工作后曾去过或参观过企业,搞过一些包括毕业学生就业调查、专业设置市场行情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也有一些青年教师作为指导实习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过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实习,但是只是做一些生活指导、学生管理和调研工作,但是他们去过的企业较少,企业的经历较为单一,他们对于不同类型和同类型企业的经营方式、岗位专业技能要求都了解的不多。[1]虽然还有一部分人大学期间和毕业后也去过一些企业进行短期实质意义上的企业顶岗实习,他们一般都处在学徒期,对于企业深层次了解不够,他们只是积累了一点实际工作经验,还远远不能胜任企业一线岗位能力要求,必须还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际上岗操作和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后才可以完全胜任工作。
(二)教师实践能力的薄弱性。“双师”素质队伍结构单一、具有企业经历的少、能胜任实践教学的少、通过短期培训获得“双师”资格的多、取得双能双证的少、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有的教师虽然已经取得了“双师”资格,但根本无法胜任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一些学校新采购的先进仪器设备从来没有见过,也不会操作和使用。许多教师还不了解高职教育办学理念与办学规律,不懂得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对国内外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经验、企业文化、人才规格还不够深入了解,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及市场需求的脱节情况还不能准确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培养出的学生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上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下企业工作锻炼的教师覆盖面还不大,因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利用的是一些零星业余时间、缺乏激励配套政策、过程控制管理考核工作滞后等因素影响,导致教师下企业锻炼往往流于形式、取得实效不明显,而且能真正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的教师很少。
(三)兼职教师资源的匮乏性。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兼职教师主讲实践技能课程的局面没有形成,兼职教师资源库总量偏少,从企业聘请来学校讲授实践技能课程的兼职教师人数太少,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兼职教师资源库的管理没有实现及时更新与动态管理,没有真正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考核与淘汰机制,而且聘请到的一些兼职教师学历低、素质层次低、技术水平一般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实践教学效果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资源库中具有企业高级职称、高学历、重要管理职务、高级技术等级、能工巧匠、专业匹配度高的人员太少,因上班时间冲突、课时费标准过低等造成聘请他们的难度较大。另外,由于政府没有出台实质性的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和强制性政策,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做到深度融合,所以企业一般都不愿意自己的管理与技术骨干人员去学校作兼职教师。许多兼职教师都是企业退休下来的老同志,他们的知识技术无法得到更新,造成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滑坡与下降。
(一)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建立开放型、职业型、企业型的师资队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急需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职业高校教师资源在数量和质量的整体配置水平,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然而,职业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深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成为职业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出制约因素。校企合作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加强职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整体教师能力素质和优化师资结构的重要方式。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有一校一企、一校多企、多校多企三种方式。校企合作是打破过去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本科化和真正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独特形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水平、办学效益和人才质量。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教师走进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顶岗作业,掌握最先进的工艺技术与管理经验,成为职业化的“双师”。
(二)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一体化、技能化、实践化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虽然建有模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但它在质量、成本、安全、交货期等企业生产经营诸要素中不具备满足人才培养的全部环境,而现场经验必须通过实践逐步积累,这些经验技术和管理知识单靠校内教育很难获得,因此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才能得到弥补。事实证明,成功的高职院校都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就业率,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一些企业里,一些先进的精密设备,由于没有得到熟练技术人员的操作,而难以发挥出它的最大效能,同时也大大地缩短了它的使用寿命;一些质量要求极高的产品,由于制作的技术不过硬,常常会成为粗制滥造的残次品,给企业在经济和声誉等许多方面都带来严重的损失,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经济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高技能素质的教师来培养出来,高技能素质教师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实践教师得到优化与补充,聘请到高技能的企业英才,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与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自身实践技能水平,成为服务型的企业技术开发合作与咨询指导的高素质行家里手。
(一)校企合作为“双师”教师培养搭建了孵化平台。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职业高校“双师素质型”教师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据不完全统计,高职院校80%以上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大都缺乏实践经脸,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给学生良好的技术示范和指导。另外,具备双师素质条件的教师比例较低,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仅为30%左右,与国家合格标准50-70%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2]所以,只有广泛地建立职业高校校企合作友好单位或协作基地,做到互惠互利和联合办学,积极鼓励和支持职业高校教师到各类行业企业挂职工作实习锻炼,使教师不断地积累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才能大大地增强教师应用性教育教学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支高技能的“一体化”、“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企业应该主动与学院沟通,传递新的生产信息、工艺和技术,有责任和义务定期派遣一线经验丰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亲自到学院来进行专业实验实训课的指导和教师培训。另外,企业也要定期派出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到学院进行传经送宝,举办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帮助投资和组建先进的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帮助学院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校企合作为教师素能更新创建了提升路径。目前,有许多教师或沿袭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或采用普通高校本科的教学方法,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经验,体现不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业创新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等综合适应能力方面不强,不能胜任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无法承担起培养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要改变高职教育培养中师资队伍知识水平不高、技能单一的局面,只有使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技能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现代化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技能达标、实践深造等办法提高教师的知识能力。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对在职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可以从企业聘请一些具有“绝技”的技师、高级技师充实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要经常与合作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生产变化和产品更换及设备的更新情况,进行专业市场调研,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和改进教学方法,为企业培养出掌握最新技术工艺和符合企业需求人才规格的生产工人。另外,校企合作可根据学生在企业上岗实习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技术能力掌握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校内教学效果和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校企合作为师资补充优化扩大了来源渠道。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人数是指专任教师人数、行政双肩挑人员、退休返聘人员及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人数不得超过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4,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的比例必须达到10%以上才为国家合格标准,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是指聘请的能承担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人员,包括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院所名师专家、企业专家、行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人员。由此可见,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是对高职院校整体师资队伍的有力补充,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师资队伍的结构,在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师生比都在1:25—1:30以上,与国家合格标准师生比1:20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专任教师的周课时一般都在18—20节,与国家标准周课时≤12也存在很大差距,由此说明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2]由于从行业、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担任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专职或兼职教师人数很少,“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特别表现在技师及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严重馈乏,许多高精尖技术技能教学任务得不到落实,实训教学往往只能满足于一般性技能训练,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的比例仅为5%左右,与国家合格标准10%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校企合作便于聘请企业第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和技能水平高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高职院校的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和企业,提高了师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人才培养质量。
(四)校企合作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发展机会。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看,青年、中年、老年教师梯队分布比例严重失衡。从社会上和高校补充了大量新的师资,除了少数副高级职称以上引进人员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近年来刚补充进来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结果导致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总体数量普遍偏大,有的学校青年教师比例竟高达80%以上。另外,由于老年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接近退休年龄,中青年教师年龄过于年轻化,年龄大都在22—30以下,35—45岁之间的中年教师比例太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目前学院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层次的提升,同时也造成了高等职业院校整体教师队伍人员构成结构的不合理和不优化。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由于他们人生经历的先天不足,造成他们工作经验的缺乏,许多实际业务工作不够熟悉,工作中失误率明显增多,看问题的角度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严重影响到他们完成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他们实验实训实践课的动手教学指导能力都很匮乏,他们许多人根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实践专门业务培训,也缺乏在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习的机会和时间,他们的工作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实行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拜请制度,定期聘请国内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技能专家等举办名师专题讲座和专业实验实训辅导,使得青年教师及时了解专业知识最新前沿动态,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水平,迅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营造出青年教师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氛围。另外,学院还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到企业中建立师徒关系,培养和提高理论教学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3]
(五)校企合作为教师潜能开发开辟了施展空间。目前,尽管《职业教育法》己出台多时,但愿意与学校联姻的产业组织还不多,且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没有对企业和职业高校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规定。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定岗生产实践,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多数高职院校中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真正通过实际锻炼从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同时由于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造成教师编制紧张,专职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既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又要鼓励教师主动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技术和现实问题,帮助企业进行全面的包装和策划,提炼企业的团队精神、创业理念和核心价值文化,尤其是要帮助企业进行新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发挥教师的最大潜能,实现教师的人生和社会价值,为企业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的营销工作,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充分地享受到校企合作的成果和益处,激发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真正地实现双方互赢。校企合作可以极大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使教师将自己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活动有效、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高职院校育人质量和体现高职特色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1]雷志仁,金嵘兴.多途径培养青年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35—3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155-157.
[3]李晓兵,翟铮.高职院教师资源配置有待优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006(1):14—15.
责任编辑 谢荣国
G715
A
1001-7518(2011)05-0081-03
刘红委(1965-),男,甘肃天水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