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崛起背景下河南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研究课题组
当代高等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改变了过去那种经院式的封闭办学模式,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直接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以求更好地服务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高地,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日益彰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办出特色和优势的战略支点,成为高校扩大办学资源的必然选择。这种认识和思路随着国家规划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浮出水面、提上日程而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深刻。
中原经济区的形成缘于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是时任邯郸市长的白录堂和新乡市长刘仲轩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2010年,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大中原经济区”——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湖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的概念。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首次被写入国家文件;3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纲要》第十八章第三节“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部分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中原经济区实质上只是借用了中原之名,其“中原”并非史学中严格意义上的“中原”,而是指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包括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具体包括河南省全境,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的菏泽、聊城,河北省的邯郸、邢台,以及山西省的晋城、长治、运城,共29个省辖市。全区土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58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1.83%;耕地1.9亿亩,占全国的1/10以上。中原经济区建设是要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环境、生态为代价,但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道路,从而将其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1]无疑,这样的定位为河南省加快实现中原崛起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中原经济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强有力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撑,因此,高等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基本途径。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幅提高劳动效率,迫切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科技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加快城镇化进程,需要迅速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受教育程度越高,农业人口在向城市转移中越容易找到就业岗位,更能促进城市建设;用现代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化,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发展标准化农业、创汇农业和品牌农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样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大量农业推广、经营和管理人才。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优先发展高等教育。
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全省1.12亿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1.15%[2],教育水平低、科学文化素质低是困扰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在目前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人口的比较优势,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解决河南人口问题的关键,也是关系中原经济区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河南高等教育在实现河南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历史责任,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
一是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大幅跨越。1978年,河南省仅有高校24所,在校生2.73万人,在校研究生138人。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2000—2010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数由52所增加到107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2 083所的5.1%,排第8位;其中,本科院校45所(含独立学院10所),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4.2%,排第9位,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66%,标志着河南省高等教育已跨入大众化阶段。1978—2010年,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绝对规模(即在校大学生数)由2.73万人增加到278.9万人,由全国第12位上升为第5位,成为在校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普通高等教育相对规模即万人中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从15.7人增加到126.05人;校均规模由892人增加到13 384人,极大地缓解了河南省高校数量少、高考学生多、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局面,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3]
二是“高层次突破”战略工程成效显著。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为全省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河南大学按照“211工程”标准加快了建设步伐,2008年实现了省部共建。据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双双进入中国高校百强,分居第49位、第96位。1981年,河南省高校仅有2个博士、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全省有博士学位授权高校5所,另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硕士学位授权高校15所,另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全省高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44个。2010年,全省研究生招生1.07万人(其中博士328人);在校研究生2.9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 142人)。
三是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近几年,通过“人才强校工程”,全省高等学校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由2000年的2.0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1.04万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由20.31%提高到43.65%;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从1978年的93人增加到2010年的2.56万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高校教师的比例在33%上下浮动;具有博士学历教师有7 173人,比例由2.44%提高到8.27%;全省高校特聘教授上岗人员达到123人,在河南高校工作或兼职工作的“两院”院士已达113人。
四是高等学校办学资源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来,河南省强力推进“高等学校扩容建设工程”,办学资源大幅度增加。1999—2010年,河南省普通高校办学资源大幅度提高,其中占地面积由1 300万平方米增加到8 7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由600万平方米增加到4 237.21万平方米;图书数量由2 100万册增加到1.1亿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7.02亿元增加到86.58亿元。
五是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10年,河南省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28所,在校生25.37万人,占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7.42%。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河南省开展合作办学的世界500强高校达到13个,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168个,在校生6万余人。
六是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长。为了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政府教育经费支出不断增长。2000年,全省GDP为2 783.18亿元,教育经费投入168.7亿元;2009年,全省GDP为22 942.68亿元,教育经费投入763.3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88.9亿元,是2000年的近5倍,全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67.2%提高到2009年的77.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教育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3]
七是教学质量监控渐成体系。为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近年来,河南省高校以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和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类专项评估为契机,普遍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多数高校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使教学质量的管理有据可依,便于操作。各高校普遍建立了校、院(系)两级或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质量管理机制,严格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把质量监控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经过扩招和超常规发展,河南省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省,无论是在校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和专任教师数,还是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总值等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重视高等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的必然结果。
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状况的缩影。
一是办学规模与质量不同步。河南省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与全国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弱势地位仍没有根本改变。其弱势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需要创新,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调整,教学形式和手段需要更新,就业观念、就业环境、就业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河南省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总体水平在全国居于较低位次,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河南省高校的政府财政拨款没有与同期的高校扩招规模形成稳定的投入比例,政府每年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的速度常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表明河南省高等学校在校生人均经费支出的政策制定滞后于高校实际发展的需要。2010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在校生278.9万人,比湖南、湖北两省之和还多,如果每个学生增加1 000元的经费投入,总数就是280亿元。河南省的财力有限,承担数额巨大的经费投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是河南省高校中缺乏名校强校,这与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2010年河南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经济总量居全国第5位,但全省高等学校的数量仅占全国的5.1%,重点大学占全国的比例更低,在全国近百所“211工程”大学中河南只有1所,“985工程”大学仍然为0,这显然与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教育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四是教育教学质量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偏少;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水平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创新人才缺乏;高校教育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创新团队、高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属重点实验室、部属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数量较少;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力亟待增强;教学设施条件亟需进一步完善等。
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河南省高等教育仍处于发展期,整体实力比较薄弱、教育质量水平不高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究其原因,人口多而高等教育资源少是制约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全省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大力提升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是否旺盛直接取决于其质量的高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1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是提高质量,这就意味着国家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要重点强调“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好”,要鼓励和支持高校逐步充实其内涵、提高其质量。
河南省高等教育经过连续扩招,规模迅速扩大,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重大转变。在新形势下,提升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选择。郭庚茂省长在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河南省作为“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大省和欠发达的大省”,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当然,在强调提升质量的同时,河南省高等教育仍然要坚持适度发展。要实现2020年41%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近19个百分点,而过去11年在高校连续扩招的情况下,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提高了15个百分点。所以,在提高质量和加强内涵建设的大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仍需适度超前发展,正确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努力实现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均衡发展,以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省的振兴。
(1)河南省高校要发挥“人才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大批量、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以教学质量为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加大教学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制度规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教学业务骨干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学术团队、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同时,要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要根据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及各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新增专业重点用于紧缺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对人才市场的响应度。比如工科高校,要紧抓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机遇,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人才培养的工科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河南省高校要发挥“动力源”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首先,充分发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创新优势,瞄准国际国内科学前沿,瞄准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和企业重大技术攻关,从事高、精、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其次,积极推动全省骨干高校围绕河南省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或企业技术进步所进行的一些立地性实用技术的研发,如新产品的研发、设计、改进,新工艺、新装备的设计,高新技术的推广与服务等。再次,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产业发展重点,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切实发挥科研生力军作用。最后,发挥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省部共建高校的学科特色优势,为行业科技攻关提供科研支持,继续加大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与国家有关部(局)共建力度,促进高等教育水平和层次的进一步提高。
(3)河南省高校要发挥“技术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的优势,瞄准全省优势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成果转化上,着力培育和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使高校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辐射源。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技术方面的综合优势,组织联合攻关,在基础研究方面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原创性科研成果;在技术开发方面,重点放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再次要在智力和信息资源应用方面,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和科学普及等社会服务工作。
(4)河南省高校要发挥“思想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保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引领地方文化建设的过程。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创始人弗莱克斯曾说,“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4]近现代世界发展史表明,大学是新文明的摇篮。因此,地方高校的另一项重大使命就是引领地方文化,不仅应该是某一特定区域精神文化的标志品牌,还应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一方面,河南省高校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将中原文化的先进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塑造为中原文化的高端品牌。另一方面,河南省高校必须找到与中原文化的结合点——河南省的大学能为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什么。高等学校作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主动发挥人才、思想汇集优势,引领中原文化,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比如,河南大学作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宋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特殊的优势,为弘扬中原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多样化是当代高等教育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高等教育的高质量也体现在多样化、多元化方面。河南省高等教育应着力解决好高校的趋同化问题,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
(1)实现办学主体的多样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学。中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河南省的情况更是如此。近年来,尽管河南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由于河南省是一个发展中省份,财力有限,生均教育经费仍居全国后列。就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政府财力单独承担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困难重重,特别是经过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目前公办高校的内部资源潜力已经不大。在这种背景下,仍然仅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办学不太现实,必须把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新的生长点。一是应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依法落实民办高等教育在征地、贷款等方面与公办高校享受同等待遇,采取多种措施,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二是公办高校应主动进行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多形式、多渠道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办学形式。三是扩大对外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外优质办学资源,吸引国内外著名大学或教育机构来河南省办学,提高河南省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2)实现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的多样化,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根据河南省高等教育现状,应大力发展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适度扩大本科教育规模,走优化组合、内涵发展的路子,逐步形成以省会郑州高校群为中心、其他省辖市高校合理分布、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继续实施“职教攻坚”战略工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非学历性质培训。
(3)实现质量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建立起高等教育多类别、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办学类型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也应多样化。河南省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新阶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一成不变地用过去的评价标准评价当代高等教育,必然会束缚各级各类高校的发展。因此,应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制定出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标准、应用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技能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成人大学的质量标准等,避免用一个尺度衡量各类高校的质量,这样更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从而更好地满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谋划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搭建了广阔舞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空间,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高等教育改革营造了良好环境,可以说,河南省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河南省高等教育必须继续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1] 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思想[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2] 郭庚茂.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河南教育信息参考,2010(22):7.
[3]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通报(豫教法规[2011]12号)[S].2011.
[4]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