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萍
(郑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02)
校园阅读文化是校园文化与阅读文化的交集,是指基于校园物质技术形态、由学校教育意识和环境衍生而形成的学校成员共享的阅读观和阅读活动。良好的校园阅读文化氛围对于师生的知识习得、道德养成、人格完善、情操熏陶起着积极的引导、约束和潜移默化作用,从而有助于引领大众阅读文化,推动社会文化发展,提升民族素质和民族精神。国内有关阅读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阅读文化史、阅读文化的内涵、国民阅读特点等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王余光、柳斌杰等),但有关大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拟针对大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举措。
从结构与内涵来看,校园阅读文化可分为校园阅读文化的基础形态、校园阅读理念、校园阅读文化活动三个方面。[1]
校园阅读文化的基础形态包括校园的阅读环境、阅读场所和阅读制度与规范。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学习的环境,“孟母三迁”就是对良好学习环境的追求与选择。校园的阅读环境包括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校园的绿化和美化,也包括教学办公条件、行政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中心完善情况等基础设施。作为重要阅读场所,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尤为关键。此外,还应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校园书刊的借阅制度、校园阅读的评比与奖励制度以及相关读书组织的规章制度等。
校园阅读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阅读倾向、阅读需求、阅读观念与价值取向、阅读技能、阅读习惯等。校园阅读理念是校园阅读群体阅读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对师生的阅读行为起着定向、指导、感染、约束和凝聚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阅读行为。“多元化阅读”“反思性阅读”是诸多校园阅读理念的共性内容。校园阅读理念受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学校历史和专业设置等因素的影响,校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如英国剑桥大学的“从阅读走向高贵”的阅读理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阅读为娱乐”的阅读理念等,就反映了两校不同的旨趣、追求和文化背景。
校园阅读文化活动主要指为营造良好校园阅读氛围、引导师生阅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图书推介活动、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活动、公益讲座、各类竞赛活动、文化展览、书刊捐赠活动等。校园阅读文化活动是校园阅读文化最生动具体的体现,是可感可触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阅读文化得以产生并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是校园文化与阅读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主要渠道。
以上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其中,校园阅读文化的基础形态是校园阅读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校园阅读理念和校园阅读文化活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校园阅读理念是校园阅读文化的基础形态和校园阅读活动的理论升华,是校园阅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阅读文化活动是校园阅读文化的主要体现方式,也是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重点和生长点。
近年来大学阅读文化建设逐步受到重视,各级图书馆学会和高校图工委分别设立了专门的阅读推广委员会,旨在加强阅读文化和阅读服务的研究,推进全国图书馆与各界阅读服务工作和阅读活动的开展。各高校纷纷举办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积极推进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工作。但大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大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长远规划。目前的问题是,不少学校在阅读文化建设方面缺乏综合规划,导致建设目标缺乏层次性、建设工作方案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建设效果上缺乏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工作方面出现诸如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不到位,校园阅读活动内容重复、随意性强、难以持久等现象。同时由于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无法定期对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效果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价,也无法及时调整计划,改进工作。本课题组于2009年对河南省20所高等学校的调查显示:完全没有建设规划的高校占60%,有短期规划的占30%,有长期规划的占10%;没有一所高校制订了完善的校园阅读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当今,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快餐性阅读”“休闲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等网络阅读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学生或热捧娱乐性强的书籍而偏爱“读图式”阅读,或出于功利目的而偏重实用性阅读,以应付各类考试。功利心、浮躁感充斥整个校园。建设校园阅读文化,丰富校园阅读文化的基础形态及阅读文化活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开掘其中的精神文化意义,没有深刻内涵的校园阅读文化活动不会有长久的吸引力,纯粹的形象建设并不能使校园阅读文化充满灵气。
现阶段高校开展的阅读活动,形式大同小异,没有特色,缺乏新意。如大多数高校每年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中,“读书征文比赛”“读者荐书活动”是固定内容,从近两年的统计情况来看,参与人数逐年递减。高校的阅读活动一般是针对学生的,很少有教师参与(像互动讲座、交流会之类也只有极少数教师参与),而且大部分是集中在本校范围内。长此下去,将会降低师生的参与兴趣,影响校园阅读活动的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大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工作要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统筹规划。一要将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中,纳入图书馆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并具体体现在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年度发展规划及图书馆每年的工作要点中。二要制定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有与规划配套的实施办法,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步骤、建设评价方法等,同时要分解任务,责任到人。要给实践者一个指向明确、层次分明的理论框架,指出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阶段性、阶梯性与追求目标,要有科学的操作程序,有利于管理者思路清晰地加以践行。三要建立校园阅读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大学阅读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要取得实效,需要持之以恒,建立长效机制。首先,要有专门机构负责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工作。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旨在研究图书馆与阅读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图书馆在全国阅读活动中如何发挥指导作用。[2]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工作也由其专门负责。其次,校园阅读推广活动应作为图书馆的专项工作来抓,既与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工作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依存,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阅读推广活动要作为学校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即常规工作来抓,不能出现‘世界读书日’四月来,校园阅读抓一抓;‘世界读书日’五月走,校园阅读活动放一放”的现象。要向英国学习,在阅读年之后开展后续活动,将最开始的口号“读我”(Read Me)变为“继续阅读下去”(Read on)。[2]唯有如此,校园阅读活动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深入持久的效果。再次,要在制度上鼓励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图书馆书刊借阅制度进行调整,增加师生的借阅册数、降低逾期罚款额等。如扬州大学图书馆推出的读书奖励制度,学校每年发布“读书排行榜”,对那些读书“大户”进行奖励(奖品一般为学生阅读率较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书籍)。[3]最后,图书馆应该协调各方,联合共建,争取校内外关心校园阅读的各界力量的支持,如出版界、新闻界等相关部门、学生各类组织等,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整合资源、互补优势,共同推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
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要求大学生更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应对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些素质的提高需要借助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来实现,这就必须加强学习,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阅读不但是个体间接经验的获取过程,同时也是结合个体实际改造自我、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读书是潜意识的、非功利的,是人们在求知欲驱动下的一种精神需求”[4]。著名作家铁凝最重视阅读的“无用之用”。她说,人生有多种幸福感,也许包括了这种自觉的、无功利心的阅读所带来的欢乐。阅读一本好的书,可能会得到他人一生的经验,通过阅读,生命得到了双倍的延长。这样的阅读何尝不是最高的境界呢?[5]
学校要通过阅读引导、阅读教育将一些偏颇的阅读观引向理想的求知状态,直至进入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的文化创新境界,引领校园阅读潮流。要摒除偏颇的阅读观念,从大众化阅读走向个性化阅读,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郑州轻工业学院自2007年以来,结合各类获奖图书作品,每年向师生推荐新书100本,面向师生广泛宣传;积极开展阅读教育工作,举办多次读书体会交流会,约请名师点评,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形成良性化阅读潮流。学校要教育学生端正阅读态度,做好阅读计划,合理分配阅读时间,拓展阅读面,提高欣赏鉴别能力,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应通过阅读来不断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和重塑自己。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阅读文化活动是营造良好校园阅读文化氛围的有效载体。因此,开展各类校园阅读文化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策划,充实活动的内涵,注重实效。在活动设计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拓探究性阅读思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切实达到活动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旦大学采取“一师一书一小组”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地阅读经典书籍。每1~2周,十多名学生与一位导师就会围坐在书院的学习讨论室里,一起就阅读中的某些问题展开讨论。[6]
开展校园阅读推广活动,做好活动宣传至关重要。校园阅读活动的举办需要多种宣传媒体相配合,如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新兴的播客、博客、论坛、手机短信等,每种媒体都有不同的受众群。在媒介传播中要注意宣传内容的多样化,即针对不同的用户群设置不同的宣传内容,通过多种传播媒介的相互协作,不断增强活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如首次与师生见面的创新型活动,需要广而告之并积极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对于学生受众采取网络媒介,对于老教师采用广播、电视等媒介,这样才能保证阅读活动的效果与影响力。[7]如郑州轻工业学院在开展阅读活动中,充分利用校园网、自编刊物、报纸、广播、电视、宣传单、条幅以及手机短信等,使广大师生感受“书香校园”氛围。实践表明,只要浓郁的阅读氛围形成了,其影响自然广泛而深入。
校园阅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综合运筹和规划实施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建设、精心培育和提高完善的过程。校园的一草一木、师生的一言一行既是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成效的显现,也是形成校园阅读文化的“大洋彼岸的那只蝴蝶”——既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的“一只在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翩翩起舞的蝴蝶,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可怕的龙卷风”的预测理论已被公认,那么,今日大学校园里的阅读文化也许就有可能造就明天或后天的大师。此说似乎并非戏言。因此,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关注大众文化、阅读潮流、技术环境的发展趋势,又要注重突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办学理念、教育特色和区位文化等特点,这些因素都是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阅读文化的内力支撑。
[1] 李铁范,王建军.论校园阅读文化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5):28.
[2] 王缨缨.以读书活动为载体推进全民阅读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9(2):108.
[3] 陈森青,朱鑫铨.扬州大学实施读书奖励制度[N].江苏教育报,2010-04-26(8).
[4] 刘西琳.人生朝露 学问千秋——未名湖畔听季羡林先生说读书与学问[N].郑州轻工业学院报,2009-11-15(3).
[5] 铁凝.阅读的重量[J].浦东开发,2009(6):17.
[6] 张茜茜,袁松禄.复旦推进“一师一书一小组”鼓励大学生阅读人文经典[EB/OL].(2010-10-29)[2010-11-01].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kj/201010/t20101029_2302051.html.
[7] 刘敏宣,任志海.图书馆宣传工作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7(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