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公民能力及其培养

2011-02-21 15:44贾菁菁
关键词:公民现代化意识

贾菁菁

(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21世纪初,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我国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国民素质的高低正在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从而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公民能力无疑又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公民能力建设。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其公民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长久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公民能力这一概念是西方学者提出的,是指公民追求有价值的个人与社会目标所必备的一切功能的组合。[1]目前我国对公民能力的研究多限于概念解析,本文拟通过对大学生公民能力的探讨,指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公民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其公民能力。

一、提高大学生公民能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现代化,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在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方可真正称为现代化国家。[2]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就是全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地成为有公民意识的现代人。公民意识包括顺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指的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自我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大学生知识丰富,善于学习,其公民意识在各社会群体中相对较强,但就我国而言,其表现出的公民能力还相对薄弱。大学生公民能力是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应具备的能力组合,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1.加强大学生公民能力培养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课题

今日之中国正在昂首向现代化国家挺进,其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世界瞩目。众所周知,在以智力资源、知识创新为第一要素的新经济时代,人才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具有较强公民能力的现代化公民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大学生作为系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国民群体,是新世纪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力军的预备队,是集知识与能力、观念与素质于一身的时代精英,是引领国民前进、促进社会发展的一支力量,肩负着国家腾飞、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公民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加强大学生公民能力培养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有一定的民主、平等、法律意识,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其公民基本知识水平较高,但公民行为能力水平较低。曾经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南京市800多名大学生违法传销事件、“复旦黄山门”事件、“药家鑫撞人杀人案”等,让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担忧。大学生作为一个优秀的青年群体,理应成为青年的楷模、代表社会的良知,然而改革开放至今,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违法乱纪问题都让人感到加强和提高大学生公民能力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3.加强大学生公民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理性的社会、法制的社会、文明的社会。公民能力包含了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理念和素养,是表明一个人是否具备现代化精神即是否完成了“人的现代化”过程的标志。只有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具备公民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作为。

二、大学生公民能力的主要内容

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认为,21世纪的人才所需要的公民能力主要是指负责、自律、诚信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对他人尊重、对多元文化理解与欣赏的能力。美国各州教育协会也提出,应着重培养的公民能力包括公民认知能力、公民思考能力、公民参与技能、核心公民气质倾向等,并认为这些都是基本的公民能力。[3]联系中国实际,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应具备的公民能力主要是以下三种能力。

1.公民认知能力

公民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两个层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我认知能力指的是对自我的认识、评价能力,是情商(EQ)的表现之一,它包括:能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知自我的情绪变化及其原因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清晰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克服自卑、自傲等心理障碍,从而形成稳定的自主行动能力、在复杂环境中的决策能力、执行个人生活规划的坚持能力,以及主张及维护个人权利、利益及恪守权利受限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认知水平的局限容易导致其社会认知偏见和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角色冲突与自我意识的矛盾。形成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需要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社会知识,这些知识涉及个人成长与社会化、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社会规范与制度、社会沟通与互动、社会团体与组织、社会结构与功能、社会阶层与平等、社会流动与变迁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社会背景与个人发展、社会需求与个人责任的双向互动中找到自我发展的契合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追求与之和谐平衡的过程,是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自我意识,从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2.知行统一能力

中国的先智早就指出“知易行难”,并把“知行一致”作为一种行为标准。我国的大学生知道得很多,但做得很少,表现出严重的知行分离倾向,特别是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制践行能力更有待提高。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与规范,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一个道德缺失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有正常的社会发展和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温馨和谐。作为接受了系统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增强自己的道德实践能力,做到知行统一、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弘扬正气,成为道德实践的主力军。

法制和规则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表征。知法守法、在法律框架内行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社会对一个合格公民的底线要求。人的社会化过程和自主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会制定和遵循规则的过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践行法制和规则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公民能力的重要内容。

3.社会参与能力

公民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是公民价值和美德的体现。社会参与能力是指有参与需求的公民对其参与的领域和途径的认知与把握能力。公民参与的领域包括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如参加各种政治组织、评议政府官员、举报违法行为、管理公共事务等;参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如组织参加环境保护行动、公益文化活动、救助弱势群体等;参与居民的社区生活,如选举社区管理人员、社区的互助合作等。参与的形式包括政治领域中通过代表的间接参与,即通过选出的代表来进行公共决策;政治领域中的直接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选举活动;公共领域的民主参与,即人们通过对话与交往,广泛表达个体或群体的意见、对公共事务做出独立于公共权力领域之外的理性判断、发挥舆论的批判功能、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促进社会道德和公民精神的形成;公民社会中公民的自治性参与,即公民个体或群体对公民社会中社会事物的参与与自主管理。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适应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和不断变化的中国社会,大学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公民能力素质。

三、大学生公民能力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公民能力不可能由大学生自发地形成,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在个人努力、学校教育之外,投身社会、接受社会化的过程,已被发达国家证明是形成大学生公民能力的最佳选择。借鉴他国经验、联系我国实际,大学生公民能力的培养途径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社会环境,深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当代大学生多具备一定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但对公民意识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市场经济使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也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许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分强调个性,以自我为中心,非常关注自己的权利,却缺乏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忽视甚至逃避自己所应承担的家庭义务和社会义务。在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公民意识水平的调查中发现,对公民基本义务方面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很少,对责任意识表现得很淡漠,对集体和国家的担当意识很薄弱,这些都是公民意识缺失的表现。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和公民能力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公民能力的提升是学校的责任,为公民能力的提升营造支持性环境是社会的义务。学校和社会必须把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树立和培育作为共同的责任。家庭作为社会的组织细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课堂,家庭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对大学生公民能力的培养起着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公民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可操作的具体手段,更需要制度保证。

2.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21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里的复合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过于细化、自主学习能力差、知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重习得、轻思考,独立思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均较差,惧怕失败,情感封闭,从而出现许多人生悲剧。

学校作为进行知识和能力培育的重要基地,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十分重要。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能力教育,公民能力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能力。长期以来,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没有真正的公民教育课程,而日本、美国等国家公民教育课程都是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标准。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开启民智,培养有素养的合格公民,而不是把学校变成急功近利的名利场。高校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尽快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论、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把大学生公民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以便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注重实践锻炼,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人生价值只能在社会参与之中实现。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实践活动的对象和手段,才能使内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才能与他人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战胜困难,创造出较大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实现人生抱负,必须进行刻苦的学习,具备社会参与的相关知识。我国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看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关系,处处以我为主,事事唯我独尊;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有志于社会服务,政治参与热情高涨,但缺乏社会参与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政治参与的合法渠道,以至于事与愿违,甚至在良好动机的驱使下做了违法的事,还有些大学生只知道纸上谈兵,不知道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公民能力是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习得并形成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提高大学生的公民能力。市场经济、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公民的独立性、开放性和自主行动能力更强。应鼓励和帮扶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实践途径,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公民能力,让他们的公民理念、公民价值观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参与中实现社会价值。

大学生是祖国的明天和未来,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匹配的具有现代公民能力的大学生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1] 闫莉.论中国公民能力及其培养[J].世纪桥,2009(11):71.

[2] [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1.

[3] 石勇,刘启营.论青年的消逝——兼谈青年公民能力[J].青年探索,2007(6):83.

猜你喜欢
公民现代化意识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