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1.郑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44;2.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
1953年,英国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在《随意的交谈——日常口语的一些特征》的讲座中就明确指出,在语言的运用中存在着大量的修饰语,如“you know”、“Imean”、“you see”等,这些修饰语对语法结构和信息传递没有作用,但在语言中普遍存在,而且这种表达方式并非英语独有,在汉语中也大量存在“你知道”、“我说”、“回头”、“你还别说”、“不是我说你”等诸如此类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修饰用语后来被命名为“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所谓“话语标记”就是指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标记性语言,它包括部分连词、副词、感叹词以及某些短语或小句,它们传递的不是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即它们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但为话语的理解提供信息标记,从而具有对话语的理解起引导作用或制约作用的程序性意义。[1]
语言学界对话语标记的研究主要是从句法、语义、认知三个角度来研究的。从句法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话语标记的语法位置和句法功能等,通常以脱离语境的单个句子为研究对象;从语义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以连贯理论为基础,认为话语之间隐藏着某种连贯关系,而话语标记则是将这种连贯关系外显的表达方式;从认知角度进行的研究是以SPerber和W ilson的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把交际活动看做一种认知活动,认为人类认知的总目标是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为此,在认知过程中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最为关联的信息上。
现在学术界对话语标记的研究已逐步从“句法/语义—语用”研究转向“语用—认知”研究。因此,本文拟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支撑,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话语标记与认知语境的联系,以及话语标记在言语交流中所起到的对语用认知的制约作用和在语篇的连贯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是根据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而人类认知假设依据的是关联原则,即根据相关联的信息认知事物。为了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人们就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最为关联的信息上。[1](P173)因此,说话者在交流中会最大程度地表达信息,以帮助听话者尽快地、尽可能少些障碍地找出话语间的关联性,从而能够真正地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人类的认知假设是以关联为取向的,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及话语的会话含义,就是因为人们的认知存在关联性。由于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都会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为了保证他的话语能被正确理解,往往会采用一些明示的手段来帮助听话者对话语信息进行正确推理,从而寻找出最佳的关联。话语标记在这一过程中就起到了明示导向的标记作用。
与此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话者也会依据自身的认知特点对听话者的认知背景作一假设或推断,当他认为听话者可以依据其自身的认知特点而能够正确地理解他的话语时,说话者就不必再通过某些形式来对听话者进行引导或帮助,反之,他将运用一些手段来促进听话者对他所说的话语进行正确理解,而话语标记就是这样的手段之一。如
A:What time is it?
B:The postman just left.
在上述对话中,B假定A的认知背景中知道邮递员到达这里的投递时间是下午4点,所以他仅说了一句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话语“The pos tman just left”,A却可以得知B的话语的真实意图:告知A现在是下午4点钟左右。但如果A没有这样的认识,那么,B说上述话语的真实意图就不可能被A所理解,B在进行这样的表述时就可以加上一些话语标记来引导、帮助A对他的话语进行正确理解,如“You know,he always comes here at 4pm”等。在这句话中,You know就是一个话语标记,它在语义上没有任何意义,但它对听话者在理解话语上起了引导的作用,引导听话者关注下面的信息,取得认知上的同步。
因此,话语标记语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认知背景关联的内在要求,是确保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一种手段。这也是说话人使用话语标记语等明示语言手段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实行语用制约的认知心理依据。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在交际时总希望能说出有充分语境和认知效果的话语,而听话者则希望能最省劲地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为了使自己所传递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能够被听话人准确无误地理解,必须对听话者的话语处置能力、推理能力、知识背景、语境信息等进行控制,以确定哪些作为明示信息、哪些作为隐含信息,从而说出明晰程度不同的话语。为了能够帮助听话者从说话者那里获取他所期待得到的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说话者必然会向听话者提供一些明示的语言标记,如使用一些话语标记来对他所要表达话语的真实意图进行限制。这些话语标记只是对听话者在对说话者所说话语的理解上进行限制,使得听话者能正确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达到认知上的趋同,而这正是话语标记的语用认知制约的作用,如上例。
同时,话语标记在语言的推理和理解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不会改变话语所表达的真实意义,另一方面又促进人们对话语正确理解。同时,还有一些话语标记能帮助听话者注意到话语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如附加关系、递进关系、例证关系等。例如
A:He is not stupid;so he can do this job.B:He is not stupid;after all,he can do this job.C:He is not stupid;anyway,he can do this job.上述三个例句分别用不同的词“so”“after all”“anyway”对“He is not stupid”的真实意图加以处理,从而引导听话人很好地理解。再如
①A:“Do you have some money?”
②A:“Do you have some money?You know,I want to have some change。”
对①中这句问话,听者根据认知有可能会产生“A想向我借钱”的关联性推理,因而会给出一些不是A所期望得到的答案;而在②中,A意识到他的问话可能会让听话者产生与他的意图不符的理解,通过加上“you know”这一表示解释关系的话语标记来对他的问话加以限制,这样就制约了听话者的理解。
由此看来,话语标记对语言的语用制约作用首先是建立在人类的认知有关联性之上的,在此基础上,说话者对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进行制约和引导,使之能正确理解自己所表达的内容,从而达到认知上的趋同。
在交流中,交际双方的话语是不能孤立地理解的,它还受到交流时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语境等,而语境除了语言语境(说话者的语音、语调等)、非语言语境(交流双方的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之外,还包括认知语境(背景知识等)。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1](P177)。在语言交际中,听话者主要是根据自身的认知假设来完成对话语的理解的。
依据关联理论,在交际中,说话者总是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听话者在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努力和最大程度地增加自己话语的语境效果。在交际过程中,听话者总会将自己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进行整合,并努力寻求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对话语进行解读。因此,听话者的认知假设或认知语境会对话语理解产生影响,而说话者也会考虑到听话者的认知语境来对自己的话语进行限制,从而指引听话者按照说话者所期待的方式来理解话语。例如
A:You needn’t go to school?
B:The school is free.
A:Why?
B:Well…
在此例中,A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认为在这个时间段B应该go to school的,他却看到B仍待在家里,他的话语“You needn’t go to school”就与他的认知语境没有关联性,但B给他提供了新信息“The school is free”,这一新信息改变了A原来的认知语境,产生了语境的效果,这就使得A的第一句话有了关联性,从而使得交际得以正常进行。可以这么说,交际的过程实际上是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改变其认知假设的过程,而交际的最终结果就是说话双方在认知上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
既然交际的过程实际上是交际双方互相改变其认知假设、从而使其趋同的过程,那么,话语标记在交流双方认知语境的趋同上是起着促进作用的,它同时也使得双方的话语有了意义上的关联。
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是交际的首要目的。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说话者总要设法把话语的意义准确地传递给听话者,这就要求交际双方共同作出努力以维持话语的连贯。这种连贯不是话语字面上的衔接,而是意义的连续。为了交际的成功,说话者总是愿意帮助听话者理解其交际意图,尽可能地减少话语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减少听话者在理解话语过程中的推导努力。因此,说话者会借助话语标记设法把意图表达得更清楚,听话者则会利用话语标记设法从话语中推导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会话双方会通过话语标记来组织话语、构建交际语境,实现话语意义的连贯。
Blakemore等学者也认为,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就是指明语境特征与语境效果,从而引导听话者理解话语。[2]根据关联理论,使用话语标记语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听话者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或代价。同时,使用话语标记的原因还在于人的认知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说话者即便付出极大努力有时也难以将前后话语即时地组织成一个有序而连贯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语用标记是惟一的选择。这样的话语标记常见的有and then,and final(but)anyway,however,the thing is that,I mean,you see,as I said,it’s just that,you know等,这类话语标记可使说话者突出话语的主题结构,标识语段之间的衔接与连贯,确保听话者获得一个有意义的完整的图景,从而理解话语的含义。[3]如
①A:Iwant to say a word toMary.B:She is not at home,could I take a message?A:Er,you know,I have a friend whose son wants to…
②A:…As I said,don’t connect with him,you never take my words seriously.You see,you made a bigmistake!
在①中,A先用了“Er”来表达自己的犹豫:要不要让B带口信,后又顾及礼貌等因素改变了主意,但又为了不让对方难堪或者拉近与对方的关系所以又用了“you know”,从而使自己的话语得到突出,使听话人有了清晰的了解。在②中,说话人为了不使自己的指责过于强硬从而招来听话人的反感和不快,他一方面用“as I said”来强调他提醒过对方,同时又用“you see”来说明对方不听的后果,从而使这两个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见,在认知关联的基础上,这些话语标记能更加有效地将交流顺利地进行下去,使得交流双方的话语不再是一些孤立的句子,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是一个在内部意义与外部形式上有机统一的篇章。
总之,话语标记的使用是说话者为了用最小的投入来帮助听话者能最大限度、最快地取得与其相同的认知,从而确保其话语的真实意图能被听话者正确理解;同时,说话者为了避免听话者产生不必要的认知假设,误解他的真实意图,同样也会采用一些话语标记来对他的话语进行限制和制约。话语标记的语篇功能是使话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帮助听话者清晰、完整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1] 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J].学术交流,2007(7):126.
[3] 李勇忠.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6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