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1-02-21 15:44:31闻英
关键词:职业化实务价值观

闻英

(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急速的社会转型,一方面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失调和突出的社会矛盾,出现了大量的个人困扰和社会问题,如家庭问题、犯罪问题、失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精神健康问题等。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行政手段、组织渠道来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和专业。专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在落实社会政策、了解群众需求、改进社会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工作可以成为社会转型期的减压阀和安全阀,有助于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为应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政府和学界将目光转向了社会工作,将社会工作作为解决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工具,由此催生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工作的职业化。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2008年6月,我国首次全国性的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举行,这标志着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开始走上职业化道路。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为六大人才队伍之一。社会工作职业化预示着一个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指引、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指导、以规范的方法技巧为途径的全新的社会福利服务发展阶段的开始。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教育、社会工作教育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社会工作教学方法的改革、社会工作课程的设计等方面。这些研究,内容比较丰富,也具有针对性,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应如何回应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二是缺乏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宏观思考和整体设计。本文拟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放在社会工作职业化背景下来审视和分析,并从宏观角度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思考。本研究的逻辑思路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工作职业化对人才的要求,把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分析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的核心素质,根据素质要求和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两方面搜集实证资料:其一,选择深圳、郑州等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调研。通过对一线社工和实务界专家的访谈,了解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明确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有哪些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其二,选取北京、郑州7所开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以了解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课程体系,总结分析其成果、问题及可资借鉴的经验,作为本研究的基础。

一、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给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职业需求决定了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规定了院校的专业知识教育模式和训练方式。[1]社会工作教育应回应社会工作职业化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明确其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社会工作教育的纲,是选择和构建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基础。

根据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需要、分析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应是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是指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专业实践能力,能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引领下从事实务型社会工作(包括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专门人才。综合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及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调研的资料,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强烈的以助人为旨归的专业价值认同

社会工作是集价值伦理、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于一体的专业,其中价值伦理处于核心地位。社会工作专业因其处理的是与人相关的问题,以助人为目标,因此具有鲜明的价值伦理属性。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伦理为本的专业,价值伦理是社会工作存在和定义的重要基础。社会工作学者高登斯坦(H.Goldstein)指出:“价值被认为是社会工作定义的基础,它们同时被看做是它的唯一基础或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它们还被认为是社会工作技巧的来源,是对某些人进入某种职业的动机和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互动的特征、关系的解释。总之,在社会工作结构中,价值被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2]价值构成一个理想的社会工作者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登斯坦把社会工作者视作“价值注满的个人”。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引领下从事社会工作实务,才能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功能。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基于其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识不同,但在不同的表述中存在着一些同质性的、恒定性的基本价值理念,包括对人的尊重、重视个人改变的潜能、案主应有自我决定权、社会应提供个人发挥潜能的机会、提供个人足够的资源和服务以使其能满足基本需要、尊重多元性等。[3]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只有认同并践行以上社会工作价值观并在该价值观的引领下从事社会工作实务,才能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功能。

2.广博的理论视野

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需要有广博的理论视野。一方面,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其理论基础具有综合性。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中,除了从社会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和模式,还有大量的来自诸多相关学科的外借理论。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需要借助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相关的理论和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社会工作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它通过不断提炼、吸收那些有利于开展助人活动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内容。[4](P29)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对象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社会工作人才需要用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整合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日趋繁多、复杂、多变,且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工作者能从跨学科的视角综合、系统地分析复杂社会环境下个体、群体和社区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用综合性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干预。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拥有宽广的知识面,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多样的工作方法,并且能够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3.较强的实践能力

社会工作不是一门以探讨学理为宗旨的基础学科或理论学科,而是一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的应用学科,是一门“社会工程学”,社会工作学科所提供的各种理论、方法、技术、技巧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4](P28-29),所以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也要求社会工作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具有较广的知识视野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同时,更应具备理论的应用能力,将社会工作理论践行于社会工作实务中。从我国目前社会工作实践来看,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包括基层社会事务管理能力、宏观服务能力、微观服务能力、资源动员能力、组织活动能力、方案策划能力、社会公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决断能力、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工作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是在社会工作尚未职业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职业化滞后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因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空泛,主要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主要由价值教育、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价值教育是核心部分。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价值教育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首先,从课程设置来看,在所调查的7所高校中,在课程设计中有“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课程的学校有3所,且有些学校设置在专业选修中,有师资就开,没有师资就不开,因此真正开设了这一课程的学校只有1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课堂教学分散在《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课程中,由于课程内容较多,用于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的课时很有限。其次,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还是沿袭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结构性、标准化、文本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是教育的主流,多为教师控制的知识传授。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主体性,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与内化。[5]再次,学生的实习不规范,影响学生专业价值观的形成。专业价值观的认同和养成需要学生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是学生专业价值观认同和内化的重要途径。从调查的7所高校相关实习时间、实习机构的专业性和实习督导老师的水平来看,有5所高校的实习时间没有达到专业教育规定的要求,7所高校均有实习机构专业性不强和实习督导老师实务经验缺乏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专业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

2.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功底不够扎实,理论视野不够开阔

社会问题很复杂,对问题全面、正确地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调研中,社会工作机构的负责人指出,社会工作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对案主问题的分析不够全面,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显然,这与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有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现有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强。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认知度较低的情况下,有些高校为了学生的考研和就业设置了较多的社会学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并常常缩短实习时间,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低。二是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研究不够,现有课程体系的设计不利于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高校重视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学类和心理学类课程的开设,而对同样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法规等不够重视,有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甚至没有相关内容。

3.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不规范,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实践取向的教育,社会工作实习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一直占有重要而独特的位置,社会工作实习兼具实地的工作实践和体验、理论运用和验证的作用。只有通过实习,社工学生才有可能有机会把所学到的社工知识、社工价值和社工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学生实习环节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习时间没有保证。尽管我国规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必须保证每名学生800课时的专业实习,但在所调查的7所高校中,只有2所学校的学生实习时间能达到800课时。二是目前社会工作实习的专业性不强。尽管大部分学校能把学生安排到民政部门、福利机构以及一些群众民间团体中实习,但这些机构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很少,其中具有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也很少,学生在这些机构中从事的大多是与专业无关的辅助性工作。三是缺乏称职的实习督导、规范的实习标准与评估。

三、实务导向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着力构建具有专业价值取向、通才取向和能力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具有专业价值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首先是专业价值观培养和塑造的过程。要塑造富有专业价值理念的社会工作人才,除了保证能够开设“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课程,以强调对人的尊重、个人改变的潜能、案主自我决定权、社会提供个人发挥潜能的机会等价值理念,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教育还必须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内化这些价值理念并融于实践。这一创新模式必须包含教师与学生、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反思等要素。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教育中,可以尝试通过反思学习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反思学习是近年来深受教育界欢迎的一种学习模式,反思概念往往与经验学习有关。高伯(Kolb)在一项分析经验学习方式的研究中指出:真正的知识建立在经验学习之上。经验学习共有4个循环阶段,分别是学习者个人投入亲身经验、从经验观察中省思、对有关经验总结领会、进行积极试验及应用。高伯认为,学习者必须对所经历的经验进行思考和反省。通过反思所得的体会不单是表面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深层的认知和对知识的改造。一方面,反思学习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习者积极寻找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反思学习模式注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对话。它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行动中反思,帮助学生整合个人经验,从而提升学生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6]

反思性学习模式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价值认同,是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为推进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一要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提倡围绕某一主题,采取案例教学、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小组学习、观摩实例等开放或半开放式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对话,强化学生对专业价值观的认同,这是灌输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二要注重实习教育。台湾东海大学曾华源将实习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专业职能、专业自主、专业自我、专业认同、专业成长”,其中就包括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专业价值观及伦理要求、澄清自身所持有的价值观同专业价值与伦理要求的区别、确立职业责任感和归属意识的能力等有关价值与伦理教育的因素。[7]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可以加深对专业价值的认识和领悟,并使其在助人活动中践行这种价值观。

2.构建具有通才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社会工作教育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辩。社会工作专才教育是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在很窄的范围内,只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甚至某一服务领域。社会工作通才教育主张通过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巧、选用系统的解决方法、运用不同角度的分析、不同层次的介入、综合不同的工作方法,以达到多元化的处理效果。[8]社会工作通才教育是为了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全才。

我国目前大量需要的是兼有服务才能和管理才能,能把政府的福利政策、社会事务管理政策等转化为社会工作具体方案的综合型人才,而不是某一领域专精型社会工作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需要的是社会工作通才,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应采取通才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工作通才教育模式需要高校根据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改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包括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相关课程、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相关课程和社会工作技巧相关课程等在内的比较全面的社会工作课程,尤其要有灵活的实习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改进,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理论视野、对各种工作方法进行整合的能力、宏观层面的分析能力与微观层面的操作能力及对社会政策的分析能力。

3.构建具有实践能力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工作实务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通过各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参与式教学为理念指导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的尊重,忽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可通过讨论辩论、专题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要加强学生的实训环节。实训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室教学和实习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精心设计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实验结束后应要求学生从中总结、分享和反思。高校需制订实习手册,选择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增强实习的专业性,强化学校教师和实习单位教师的督导,总结、反思、评估实习效果。三是在第二课堂中加入社会工作元素。通过第二课堂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工作创新活动,也可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 李弘毅.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C]∥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47.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

[3] 罗肖泉.践行社会正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9.

[4]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史铁尔.社会工作教育探索[J].文史博览,2007(8):53.

[6] 刘斌志,沈黎.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现实张力与本土实现[C]//社会工作文选.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91.

[7] 曾华源.社会工作实习教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35-42.

[8] 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4.

猜你喜欢
职业化实务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中国外汇(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36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中国军转民(2018年1期)2018-06-08 05:53:09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O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9
F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