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友
初中科学生活化引例教学的实践探索
潘国友
初中科学课程核心理念之一是坚持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即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引例是指根据初中科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以及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素养,结合初中科学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或学生所认识的生活事实等来作为科学教学的例子。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生活化引例进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重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优化初中科学教学,提高科学教学效益[1]。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科学原理和知识,只要注意挖掘,就可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找到很多生活化引例。从日常生活现象中采集生活化引例时一般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由生活现象中归纳出所蕴涵的科学知识和规律,一种是由科学知识和规律出发找生活现象中的支持事例。
社会重大事件包括社会热点事件和最新科技动态两类,这种引例一是与环保知识结合,二是联系日常生活,三是与最新科技动态同步。
学生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偶然性的事情,这些事例引来作课堂教学之用,更显得生动与真实。
近几年的科学中考或竞赛试题的热点突出新课程的“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利用生活化习题可以拉近科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是一类很好而且也相对比较容易获得的生活化引例。生活化习题与知识点相结合,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有些内容,所需的事例平时并不常见,但民间传说、故事中有着祖先留下的事例。如长颈漏斗吹乒乓的探究题:从长颈漏斗斗口向下吹乒乓,试问乒乓将是什么状态?实验后,学生拍手称奇,都想知道为什么。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笔者又给他们讲当地民间捣臼被洪水冲向上游的故事:“相传仙居垟山岙与后山根路段中间的南面溪边有一小村叫门口溪,明清时一次发洪水,淹没了门口溪村和村边的一间水碓,逃难的村民被邻近乡民接纳,劝其不再去原址造屋定居,但大家决定重建水碓,可是水碓里的七八百斤重的石捣臼被水冲走了。人们到下游的溪滩找了多时没找到,只得请石匠新做一个安上。谁知几经洪水冲淹,几年后,那个石捣臼却在离门口溪三四公里远的上游湫山村溪滩沙石里露了出来。”至于为什么洪水会把它“冲”向上游,笔者说其中的原因之一与“漏斗吹乒乓”相似,是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问题,说道:“欲知原由,且待初二科学课上分解。”给学生设一个探究的悬念,留一个学习初二科学课的期待。
生活化引例的采集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些途径之外,还可以从趣味玩具、游戏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反馈等多种渠道收集。
知识管理是面对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的,指个人或组织对知识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对知识的获取、组织、分享、应用与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以有效增进知识资源价值的循环过程[2]。生活化引例的知识采集来之后,要先把它打印成电子文稿作为以后备课所用,同时做一个生活化引例的知识目录,目录可按教材先后顺序和所属知识内容进行分类,以便于引用时查找。教师若能善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活化引例的知识管理,一方面可以与他人共同应用与分享,同时也可以增加生活化引例知识的实践价值和提升教学效能。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环节,也是教学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对实现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优化起重要的作用。好的“新课引入”能使学生头脑清醒、耳聪目明、兴趣盎然地保持持久的求知欲望。青少年的特点是好奇、好玩、好动,教师应因势利导寓教于乐,以玩带学,乐中好学,玩中促思。课堂引入时,恰当运用生活化引例,让学生在兴奋状态中进行观察、探索、思考,从而促进学习。
练习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大部分是通过习题训练完成的。它一方面促进学生获得新的技能,另一方面又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它是实现“智—能”转化,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必需途径。习题的设置要联系实际,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引入课堂,帮助说明教学内容的某些例子,虽然生活中经常可见,但初中的学生毕竟观察力、理解力有限,点到后学生还不能自通。例如,装有水的玻璃杯口盖一块玻璃片,将杯倒扣过来,盖玻片不会掉下,这些例子像书本上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一样,虽然直观,但对其中的道理,一般的初中生在不经教师引导的情况下,还较难走上大气压强的理性思路。教师应对“大气压”“压强差”等抽象概念进行剖释,引导学生去领悟大气压产生的“吸力”。大气有压强,这个观点初中学生不易接受和理解,如果教师能把引例的情境设计巧妙,将会起到化解难点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曾把“两片紧贴的玻璃”“挤净水和空气并拧紧盖子的热水袋”“排完了气的瘪篮球”拿到课堂,让学生把这三样东西的夹层分开,在难以拉开夹层的情况下给学生介绍大气压的存在,他们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显示的大气压威力强大就理解得更透彻,收到化解难点的课堂效果。
身边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常见的事例,教师不但自己要注意收集“入库”,以备后用,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观察和体验,用于课余拓展。有些课堂内容,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动手制作实例,把观察到的现象作为引题事例进行讨论。这样做,一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二可增强学生的兴趣,三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可加深印象和记忆,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使用生活化引例时除了要体现科学课程的公式、原理和规律外,还应该考虑到生活的实际情况,以及科学生活化引例的其他要求。
1)优选性原则。能用于同一知识点的生活化引例一般会有很多,使用时要优中选优,选择当地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例子。
2)教育性原则。所选取的引例应对学生有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而不能选择宣扬封建迷信及反社会、反人类的生活化例子。
3)适度性原则。不能滥用生活化引例,同一个知识点尽量使用少而精的引例,而且也不需要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用生活化引例。
4)科学性原则。所选的生活化引例应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符合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考虑试题中的数学意义而乱编滥造所谓的生活化引例。
5)针对性原则。所选的生活化引例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设计出最巧妙的情境,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1]陈沪军.基于生活的科学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9):47-49
[2]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新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