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勇 王贵生 曹庆旭
以职业技能大赛促实训基地建设
□吴文勇 王贵生 曹庆旭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各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受到的诸多问题的制约。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促进实训基地的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职业;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建设
自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如何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突出实验、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各职业院校都作出了努力。虽然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效果并不明显,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新品牌。到目前已连续举办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涵盖的专业、比赛的项目逐年增加,大赛期间开展的职教活动越来越丰富,社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行业的参与越来越深入。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于促进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快了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的步伐。
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要真正让学生具备熟练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可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要求实训场所现代化,实训模式科学化、实训教师师傅化。而有的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只考虑仪器设备总值、场地面积等在数量上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未考虑是设备的先进性、技术性是否与行业企业接轨,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脱节。
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1]
多数实训基地仅承担本校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不具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服务等功能。不能做到“以训养训”,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通过提供合格人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训基地除了应具备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基本功能外,还应扩展其功能,发挥生产、科研、技术服务、交流合作、示范辐射等作用,以期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
实训基地的区域共享性、开放性不够,高职院校各专业之间或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资源的共享与共建,造成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重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打破区域限制,面向社会、面向兄弟院校、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资源共享,以避免基地的重复建设、层次和格局单一的现象。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支撑。只有由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能力和技能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2]职业院校教师要能完成以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活动,除需具有在基层一线从事生产与管理的实际工作经历外,还应具备相应级别的专业资格证书,以便于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角度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
多数职业院校中的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从教的“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型”教师,他们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环节中懂技术、能操作、会创新的需要。调查显示:有近86%以上的教师来源于从学校到学校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所占的比例仅为6%。[3]
校企合作是建好实训基地的有效手段,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但校企合作涉及机制、体制、政策和利益等各方面因素,企业在参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没有获得效益,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只停留的表面的参与上,企业存在“只取不予”的倾向,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热情,只希望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又不愿参与职业教育,学生到企业实习,很大一部分人和时间只能接触到非常浅的技术部分。企业不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企业的真实环境不能融入实训环节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不能和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相联系,学生不能学到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达不到实训的目的。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由教育部联合多家单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08的年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选手参加比赛。比赛内容涵盖10个专业类别、24个竞赛项目。
2009年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来自全国各地近3000名选手参加比赛。比赛内容涵盖12个专业类别、35个竞赛项目,其中高职4个,中职8大类31个项目,观摩人员超过万人,比赛增设企业贡献奖13个。同期举办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第六届全国职业教育现代技术专备展览会”等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200多所院校、来自国内外的300余家企业。
2010的年第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16家单位联合举办,有来自全国各地4000余名选手参加比赛,来自全国40余家企业提供500余个比赛岗位。比赛内容涵盖14个专业类别、42个竞赛项目,其中高职4个专业类别7个比赛项目,中职10个专业类别35个比赛项目,企业突出贡献奖14个。同期举办了“人才现场招聘会”、“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表彰会”等系列活动。
从已举办的三届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看,大赛涵盖的专业、比赛的项目逐年增加,大赛期间开展的职教活动越来越丰富,社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行业的参与越来越深入。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学生需要在真实企业生产环境下,按照真实产品要求完成真实生产任务训练。可是,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多数职业院校没有做到实训基地工厂化,实训场所、实训项目都不能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
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生无论是赛前训练,还是竞赛过程中,都是按照企业操作规范、企业生产标准、企业评价标准进行操作,指导教师也要按照企业的全部规则进行指导,学生用的设备是企业用的设备,学生加工的产品是企业生产的产品,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企业企业评价工人的标准。因此,各职业院校改善实验实训设施,一是要依据大赛有关标准,结合工作岗位实际,引入最新的设备;二是要结合技能大赛活动的特点,模拟真实的环境,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三是要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展合作,全方位保障技能训练。
多数实训基地在建设中仅承担校内学生的实训项目,导致功能单一而没有活力,建设资金来源有限,影响了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赢得了企业的青睐,提升了实训基地的综合实力,增强了实训基地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为实训基地开展非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专业技术技能鉴定工作,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起到了推动作用。
实训基地的区域共享性、开放性不够,高职院校各专业之间或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资源的共享与共建,造成实训基地项目的重复性建设。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促使规模小、设备差、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的学校将实训转移到实训条件好的院校和企业,其他院校和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与便利条件。逐步形成校际、校企共同承担实训任务,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支撑。要培养适应市场、适应岗位的学生,教师队伍应成为了解最新科技、懂得市场规律、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职业技能大赛表面赛的是选手,实际赛的是选手后面的老师。无论是赛前训练,还是竞赛过程中,都是按照企业操作规范、企业生产标准、企业评价标准进行操作,一方面要求指导教师也要按照企业的全部规则进行指导,熟练掌握企业操作规范、企业生产标准和企业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学校带学生到企业强化训练时,指导教师在企业也得到了强化训练;同时,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学校实训基地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建好实训基地,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最新技术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搭建的校企联姻的平台,企业积极主动以各种形式参与,不仅能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企业可以在比赛现场,选拔自己需要的技术能手。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彰显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增加了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了解,赢得了企业的信赖。提高了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一方面企业自愿将设备加入学校,将生产线搬入学校。另一方面愿意成为职业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促进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是集教学、科研、培训、生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场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改革载体,实训基地建设应以行业岗位群为标准,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仿真性,使学生能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促进了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加强了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完善了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促进了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为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以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为发展主旋律的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引领范围将更加全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2]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36-37.
[3]李焦明.产业一线的技术人才应成为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主渠道[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4-5.
G710
A
1001-7518(2011)26-0050-02
吴文勇(1967-),男,贵州省黎平县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编号:FFB090536)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