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实施“走动式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11-02-21 12:41:34余明丽刘智新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讯息教职工教学管理

余明丽 刘智新

(1.长庆石油学校 甘肃 宁县 745217;2.川庆钻探长庆指挥部 陕西 西安 710018)

职业学校实施“走动式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余明丽1刘智新2

(1.长庆石油学校 甘肃 宁县 745217;2.川庆钻探长庆指挥部 陕西 西安 710018)

通过分析“走动式管理”的特性,探讨在职业学校实施“走动式管理”的优势与操作方法,并对如何在职业学校中推广“走动式管理”提出了措施与建议。

职业学校;走动式管理;教学管理;

“走动式管理”最早是由管理学大师帕斯卡尔提出的。此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人员更深入了解现场情况,向职工现场传达企业管理意图,渗透管理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走动式管理”能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搜集现场信息,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现场的失误和偏差。将“走动式管理”应用到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主要是讲求一种和谐的非正式的沟通氛围,加强教学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三方沟通的管理方式。

“走动式管理”的理论论据

“走动式管理”的定义 走动式管理 (Management by Wandering Around,MBWA)是指高层主管经常抽时间前往各个办公室走动,以获得更丰富、更直接的员工工作问题,并及时了解所属员工工作困境的一种策略。“走动式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美 国 管 理 学 者 彼 得 思 (T J Peters) 和 瓦 特 门 (R H Jr.Waterman) 在 1982年 出 版的 《追求 卓 越 》(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书。该书提到,在表现卓越的知名企业中,高层主管不是成天待在豪华的办公室中等候部属的报告,而是在日理万机之余仍能经常到各个单位或部门走动。高层主管应该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走出办公室,实际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并给他们加油打气。

“走动式管理”的内涵 (1)搜集最直接的讯息。“走动式管理”不是到各个部门走走而已,而是要搜集最直接的讯息,以弥补正式沟通渠道的不足。正式的沟通渠道通过行政体系逐级上传或下达,容易产生过滤作用以及缺乏完整讯息的缺点;另外,通过正式沟通渠道搜集到的讯息往往缺乏实际情境的辅助,不易让主管做出正确的判断,会因此失去解决问题的先机。“走动式管理”就是要上层主管勤于搜集最新讯息,并配合情境做出最佳判断,以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走动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走动过程中,“走动者”必须能敏锐观察到工作的情境与人员及其所透露出的讯息;同时也通过询问、回答、肢体语言等对讯息做出及时回应。“走动者”的态度也很重要,如果让员工或同仁有被视察的感觉,就很难获得想要获得的讯息;如果来去匆匆,也难达成预期效果。同时,“走动者”也不必期望每次都能获得新的讯息,只要有机会获得最新讯息,就能防患于未然,不必等到事发之后再焦头烂额地处理。

实施“走动式管理”,必须坚持做到“四注重”

要在学校真正有效地实施“走动式管理”,必须坚持注重倾听、注重沟通、注重服务、注重引导等四个方面。

注重倾听 倾听是实施“走动式管理”的第一要务。教学管理者认真地倾听,让教师觉得受到了尊重,关注与平等是教师与你真诚交流的前提。

注重沟通 在教学管理中始终要以诚为本,用心沟通。只有你的真诚感动了教职工,他们才会与你敞开心扉沟通,你才能在走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信息,发现真实的问题。

注重服务 教学管理者应真心实意地为教师提供一切必要的服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能够帮助教师解决的事要立即为教职工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对教职工做好解释工作,让教职工了解政策、认识政策。

注重引导 变指责为指导。在走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是必然的,对发现有问题的教师不能一味责怪、批评,这样只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处理问题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平心静气地帮助教师查原因、找症结,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接受你、感激你,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功补过,并有所作为。

教学管理者实施“走动式管理”的具体做法

深入课堂与教师一起教 通过深入课堂教学,让自己能够及时了解教情、分析教情;通过自己以身示范的行为改变教师的习惯,从而改善教风。例如,笔者在深入课堂教学时,发现很多教师都是上课铃声响了才出休息室,到教室上课时已经过去了三五分钟。发现这个问题后,笔者没有责备教师,而是自己每次都是铃声落就进教室。通过笔者自己的行为为教师做出示范,开始时有一部分教师跟随行动,后来绝大部分教师一起行动。示范作用比语言要求更容易让人理解与接受。

深入课堂与学生一起学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了解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情学情,才能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直接进入教师休息室办公 通过与教师“零距离”接触,加强交流和监督。检查教学活动秩序,及时处理偶发事件。走动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走动式管理”的优势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用“走动式管理”具有以下四点优势:

“走动式管理”是一种情感管理 当你深入到教师中走走、看看、听听、问问,在走动中与教师谈心、沟通,了解教师需求,关心教师疾苦,无形中缩短了管理者与教师的距离,增进了与教师的感情。教师觉得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你的工作思路就能被教师自然地接受,整体教学工作就能向前向好推进。

“走动式管理”是一种现场管理 “走动式管理”强调的是在走动中改进工作作风,避免高高在上的错误判断。在走动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可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使我们在制定政策和管理制度时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走动式管理”是一种互动管理 “走动式管理”创立了上下联系、内外结合的互动管理机制,能在走动中拓展管理时空,使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真正做到了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促使所有的教学管理干部尽职尽责。

“走动式管理”是一种细节管理 作为教学管理者,对细节一定要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更周密,在细节操作上成为员工的榜样,并形成一种威慑力,使每个员工都牢牢记住并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推广“走动式管理”的思考

在实施“走动式管理”的过程中,笔者不断摸索和思考,认为要推进“走动式管理”在更大范围实施,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

确定“走动式管理”人员范围 在学校参与“走动式管理”的人员可设定为学校领导、中层教学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这样,可以分层次、分梯队地与教职工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多层次的沟通,有利于学校管理政策的落实。

确定“走动式管理”区域 学校领导的走动范围应该是整个学校,主要是深入教室和工作现场,与教职工交谈,查看教学设备和设施,对职工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帮助各部门进行横向沟通,指导中层管理人员工作。中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走动范围应该是本单位,主要是要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和听课;深入教职工活动场所与教职工一起活动,在与教职工共同工作和活动中做好学校制度的落实和解释工作,指导一般教学管理人员做好教学服务工作。一般管理人员走动的范围就是本人的工作范围,主要是下达工作任务和督促有关人员完成工作。

确定“走动式管理”的具体内容 “走动式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走动者”在“走动式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填写在相应的隐患登记本上,并注明发现问题人姓名。如有安全隐患,就应登记在安全手册上,同时要求相关的责任单位负责人签字。“走动者”应对“走动式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筛选、汇总,以书面形式通知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求责任单位负责人和责任人在通知单上签字,并注明整改时间、整改措施等。

制定“走动式管理”制度 要实施“走动式管理”,就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应有人员、时间、频率、措施、记录、整改等要求。

“走动式管理”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学管理者在第一时间深入教学第一线,把问题解决于事发之前,实施措施行于现场之中,感情沟通于干群之间,那么,我们的教学管理理念就会不断更新,管理效率与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1]王杜平,刘尚林,班士杰.煤矿安全诚信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268-271.

[2]陈知情,夏健儒.浅谈走动式教学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5):56-58.

[3]李振中,王跃飞.浅谈走动式管理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06,(11).

[4]车驾明,房晓莉.“走动式”管理[J].企业天地,2001,(1).

[5]季心田.现代化的企业仍然需要“走动式”管理[J].中国邮政,2003,(4).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G717

A

1672-5727(2011)05-0058-02

余明丽(1971—),女,湖北江陵人,硕士,长庆石油学校高级讲师,教务科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刘智新(1971—),男,辽宁义县人,川庆钻探长庆指挥部讲师,人事处主管,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讯息教职工教学管理
春天的讯息
幼儿100(2024年10期)2024-03-27 05:50:36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4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24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24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记者观察(2018年14期)2018-11-19 21:22:23
生命的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