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态调查研究*
——以合肥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2011-12-01 06:21:20万明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职业

万明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态调查研究*
——以合肥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万明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更多困难的现实,以安徽省合肥地区的5所高职院校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近千名高职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了调查统计,并采取扎根理论研究、SWOT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方式进行了对策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态;调查研究;统计分析

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动荡,拥有“世界工厂”称号的我国也未能幸免。在这场危机中,许多在华的外籍机构或减少在华招聘员工的规模,或关闭在华的分支机构。这些机构招聘的员工除了具有高层次学历的人以外,还有大量的高职毕业生,因而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就业。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消费紧缩,致使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各类制造企业不得不采取减员、暂时关闭等收缩策略,这也造成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危机感。

目前,高职学生就业难并非个别专业、个别学校的特殊情况,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复杂的就业心态、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高标准和对高职学生的歧视、专业结构与就业市场的契合度等等,都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就业。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一线技术型员工的需求,从2004~2008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规模从2374271人增至3106011人,在校学生人数从5956533人增至9168042人,毕业生人数从 1194862人增至 2862715人(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2004~2008年度高职(高专)学生有关数据一览表

近年来,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市场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吸纳当年的毕业生,因而“就业难”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9年,全国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加上2008年未能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约有710万人需要就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力争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的目标来看,预计将有85万2009届的大学毕业生与2010届大学毕业生竞争就业岗位。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低端,高职学生的就业观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对其就业观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个别采访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扎根理论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方式。所有样本都是采取实地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随机访问取得,从而保证了采样的代表性和随机性。所有调查问卷经核实后进行编码,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变量间的相关和回归统计。

本次调查以安徽省合肥地区的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为对象,随机选取一千余名学生进行调查与访谈。共收集问卷982份,其中有效问卷954份。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9个问题,主要包括高职学生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条件、向往的就业区域、就业单位的类型、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计划获得工作的方式、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对职业稳定性的态度、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对就业后进行深造的态度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了解高职学生对就业的基本观点和态度。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估计 就业前景估计的结果可以直接反映寻找职业者对择业难度的看法,也可以反映择业时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估计并不乐观。共有832人、占总数87.21%的被调查者对就业前景表示担忧,其中有446人表示 “有些担心”,有386人表示“非常担心”。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近九成的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担心,符合当前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一些学历较高的应届毕业生也下调了自己的择业要求,挤占了部分原属高职学生的就业职位,更加大了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忧虑。

图1 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估计图

高职学生对择业区域的选择 在就业区域选择上,沿海发达地区、合肥本地和返回家乡是高职学生的主要选择,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 33.4%、25.86%和22.82%。就业区域选择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认为沿海发达地区是比较好的就业区域,择业机会多,但同时认为竞争强度大。选择“合肥本地”的高职学生主要是认为合肥是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具有区域发展优势,另外就是希望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城市工作。“返回家乡”工作是高职学生与其他类型高等学历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最主要的区别之一,他们在就业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亲戚的介绍。同样,高职学生多不愿意选择边远和内陆地区作为自己的工作地域,认为这些地区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

图2 高职学生择业区域选择示意图

高职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及标准 择业标准或考虑因素无疑会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能实现个人抱负、能发挥个人特长和兴趣、收入和福利待遇好、轻松自由、人际关系融洽、晋升机会多、对社会贡献大、领导开明、工作稳定、社会声望高、有职有权、便于流动、地理位置好等。对高职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的调研结果如图3所示。本次调查发现,影响高职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是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及工作稳定。本题最多可选三项,但从选择的结果来看,高职学生在择业时更注重物质待遇及工作稳定性因素,这既说明他们在择业方面的务实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职业生涯前景的短视。因此,高职院校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毕业指导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择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图3 高职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图

高职学生对择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在对择业单位性质选择的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具有明显的择业积聚性。有363人、占38.05%的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有289人、占30.29%的学生选择了事业单位,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统计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对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有明显偏好,说明他们对职业安全、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比较关注。

图4 择业单位性质调查结果示意图

高职学生对就业途径及获得就业信息渠道的选择 为了解高职学生对择业活动方式的选择,特别设计了关于“就业途径”的选择。大多数高职学生选择了“通过自己竞争”,表明他们拥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工作的信心,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合肥地区的高职学生对自己在择业能力上比较有信心,共有583名学生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竞争”获得就业机会,所占比例超过61%。而对“教师推荐”和“学校指导”这两项的选择总共有183人次,可见有近20%的高职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的推荐与指导比较依赖,说明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活动的指导。获得父母的帮助也在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占据一定的地位,特别是那些有意向进行自主创业的高职学生更希望获得父母的帮助。网络也成为高职学生求职的重要途径,如图6所示,被调查的高职学生全部选择了“自己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就业信息。希望通过“学校就业办发布的招聘信息”获得就业信息的有539人,占56.50%,说明被调查的院校十分重视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学校就业部门的就业信息搜寻与发布工作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学生择业的主动性较高,但就业信息获得的渠道比较狭窄,在就业信息获得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使用不够充分。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学生的就业教育中加强关于利用社会资源的培养和指导,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与机会,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图5 高职学生选择就业途径的调查结果图

图6 获得就业信息途径调查结果图

高职学生对职业稳定性的看法 在被问到“您是否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这个问题时,有537名被调查的高职学生选择 “愿意”,其余417名学生选择了“不愿意”。高职学生对收入的要求比较现实,更愿意为了高收入承担较高的职业风险,而对职业稳定性的要求较低,这也是他们频频“跳槽”的主要原因。高职学生年龄普遍偏小,难以抵御金钱的诱惑,这也是影响他们对职业稳定性看法的重要原因。

高职学生对继续深造的态度 高职高专教育处于国民高等教育序列的低端,因而高职学生与其他类型的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处于相对劣势。为改变这种不利的择业局面,继续深造学习就成为高职学生的重要努力方向。高职高专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毕业时年龄尚小,这也促使他们选择更高学历的学习深造。在此次调查中,有意愿在三年学习期间自学本科或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共有346人,占被调查学生的36.27%,说明三分之一以上的高职学生愿意继续深造以提高自身能力。其中有154人已经开始自学本科或准备参加“专升本”考试,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高于其他高职学生。选择“没有继续深造意向”的有347名学生,还有261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从调查结果来看,在“是否继续深造”这个问题上,高职学生中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区别对待。

图7 高职学生继续深造意愿示意图

对策探讨

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 首先,高职学生在就业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高职学生对择业的态度一般是“先就业、再择业”,对薪酬的期望值较低,在从事较简单的工作时具有比较优势。其次,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劣势也很明显。高职学生的文凭层次较低,文化素质基础相对较差,高职院校在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再次,高职学生的就业机会较多。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予了高职学生较多的就业机会,企业需求量最多的是一线技术人员,而高职学生正是一线技术人员的后备力量,相比其他类型的高校毕业生,高职学生的就业机会较多。最后,威胁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比较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是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威胁,再加上严峻的国际经济发展态势,更加剧了高职学生就业的难度。总的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是“危”中有“机”。

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超过87%的被调查者对就业前景表示担忧,这说明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就业自信心。导致高职学生就业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就业心态与定位的不合理。高职学生要合理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应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积极的态度迎接就业挑战。就业自信心来自学生自身的竞争能力,需要刻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要注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在就业过程中抵抗挫折的自我承受能力,要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解决问题,降低依赖性。

积极拓宽高职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从调查结果看,高职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网络搜寻或学校发布的就业通告获得就业信息,利用其他各种社会资源获得就业信息的较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培养学生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与技巧,促使他们积极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要强调同学间就业信息沟通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同学间协作与竞争的关系,强调在就业过程中的团结协作。

实现全程就业教育与指导 高职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对学生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教育与指导。从高职学生入学伊始,就应该让他们树立面向就业的学习与生活观念,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在一年级,应该进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在二年级,要让学生深刻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特点,进行职业定位教育,同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拓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三年级,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建立健全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虽然高职学生的能动性在不断增强,但仍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该提高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用的指导;应该树立全员参与的服务理念,每位教职员工对学生的就业工作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集中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应该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广泛搜集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应该重视校友网络建设,成立校友联络机构,广泛了解和联系校友,引导校友主动关心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向母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应该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人才需求状况,提供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便于学校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

总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高职教育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石。高职院校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培养具有一定实用技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1]教育部.2008年普通本、专科分性质类别学生数统计表[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37/info126155 7696205137.htm.

[2]张莉蓉.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9,(3):138.

[3]赵智锋,李娟.基于PEST分析的高职生就业策略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3.

[4]雷水龙,甘齐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生就业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84.

[5]杜理才.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74.

万明(1976—),男,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受安徽省“2010年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SQRW166)资助

G715

A

1672-5727(2011)05-0068-03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职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