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识对职校生成长的重要性

2011-02-21 11:29潘忠文强添纲王丽娜
职教论坛 2011年17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责任感职校

□潘忠文 强添纲 王丽娜

责任意识对职校生成长的重要性

□潘忠文 强添纲 王丽娜

从多层面对责任感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对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影响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责任感教育中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责任感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概括总结。

责任意识;职校生

一、职校生责任感缺失的社会现象

当代职校生责任感缺失现象表现为: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以“我”为中心,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利益。他们缺乏对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关系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以及缺乏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所拥有对社会应具有主人翁的严肃态度,因而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有所表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责任认知形成的心理学机制

(一)责任认知

责任有的表现为约定俗成,有的表现为法律,有的表现为道德。责任认知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一是个体明白自己应负何责任;二是个体清楚地认识到为何要担负这些责任,这种认识取决于个体对人的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三是个体明确如何才能担负这些责任;四是个体预料到不负责任将可能带来的后果,责任认知的形成就是对种种规定的认知、认同、遵从的过程[1]。

(二)从文化的传承谈责任

1.古代传统文化对责任的理解。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责任的诠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新唐书·王珪薛收等传赞》:“观太宗之责任也,谋斯从,言斯听,才斯奋,洞然不疑。”宋司马光《谏西征疏》:“所愧者圣恩深厚,责任至重。”清李渔《玉搔头·止兵》,陈登科《风雷》等作品都从不同侧面对责任的内涵做过深入的解释。古人还有很多关于责任的名言佳话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解读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等等,这些能够让人们耳熟能详、常记于心的格言警句中,弘扬的都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社会责任感,无不蕴涵着众多有识之士的道德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近代对责任的理解。责任是一个社会有序、和谐运转的前提和条件,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来区分,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父母养儿育女,老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工人铺路建桥,军人保家卫国……同样,在我们的身边也时刻能看到众志成城抗台风、挥汗如雨战高温、连夜施工抢进度、扶贫捐款献爱心……从中,我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角色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让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知道自己这个岗位、这道工序、这个环节在全局中,在整个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自觉做好职权范围内的事。

3.责任感形成的心理学机理。责任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虽然存在于社会个体身上,建立在个人对事物的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但它不是个体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个体生命机体的附属物,而是从个体与社会的客观责任关系中产生的。属于社会道德心理范畴的责任感,作为心理学概念,与一般的心理情感不同,它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

客观事实表明,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责任关系,社会是责任赋予者,个体是责任接受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一定都清醒地自觉意识到,一旦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责任关系并自愿地去履行这种责任,便形成了社会责任感。责任感由他律表现为自律,并具有强制性,其规定不是随意的,而是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表现出来的,其形成过程就是把强制性“他律”内化为个体主观自觉的“自律”,具备责任感的人是能够把客观外在的责任内化为自己的主管责任,并把履行这种责任最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因此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到这种责任关系并自觉自愿地去履行社会责任[2]。

三、职校生对责任意识与自由主义的错误理解

作为社会人,不可能脱离责任而生存,但有人认为责任话题太沉重,责任意识就是负债意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责任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自由以责任为“边界”,责任以自由为“外延”,履行责任与享受自由是成正比的,享有自由,就意味着负有责任,履行责任,才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责任感是对自由与权利的珍惜和维护,责任与个人享有的自由、权利具有统一性,在现代社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对自由和权利的珍惜和维护。

四、职校生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

目前,社会转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以优胜劣汰的原则拉大了人们的利益差距,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一系影响,不同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的碰撞和融合冲击原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以往在传统社会中人类那种注重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注重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当今社会正逐渐被实用的、功利性、工具效用性的人际交往氛围所取代,维系其间的仅仅是一种利益,交往已逐渐变成了完全按照是否互利互惠、有无功效实惠的原则来进行,人际关系已变得感情淡薄,熟人之间是这样,朋友之间,甚至家庭之间都是这样,人们在交往中已很少有重情重义的成分[3]。

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职教生,由于社会转型对人们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冲击和调整的全过程,正是他们所经历的,致使他们在感受到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消极效应的影响,从而在他们的思想上对社会规范失去了信心,行为上对某些善恶的判断与选择产生了质疑,这种倾向的呈现,更容易使得职校生在判断具体事务的是非标准上产生偏差。加之,社会用人的标准讲究的所谓“高质量”是证书有多少、经验有多丰富、学历有多高,而作为一种能够给社会带来利润的“资源”,更多地让人抛去了人性化认知,其“软件指标”——即责任意识、道德品格等,都是少有人过问的。这样看来,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定位以及整体氛围使得现今的教育路线日趋唯理化,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受到这种理论的“涵化”后,则将很难予以扭转,进而陷入“重理轻情”的误区,而一旦陷入此误区,就会导致他们成为没有责任意识的“冷漠一代”。

(二)学教德育教育的阻梗

1.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惯性力犹在,素质教育从理念的转变到植根于心落实于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作为能够让学生证实自身价值的唯一工具—成绩,是学教在进行自身建设和发展中所必备的荣耀资本、升迁砝码,“惟分数论”使孩子从小就被放在迎战分数的战车上。高教的主要精力则放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为增强学教自身的竞争实力,他们以论文发表和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学教实力的衡量尺度,因此,高教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广招生源、多元办学,在教学过程中又重外语轻母语、重科研轻教学,把德育教育作为教学的软指标、点缀品,地位自然退居边缘。

应试教育的惯性使学教的责任教育往往被视为“一阵风”的附带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很多高教常常试图通过一堂班会,或者一次讲座的途径来“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进而使得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施教过程流于形式。某些高教甚至出现课本多年不更新,教师的授课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过度重于功利性等问题。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责任教育更加出现推广范围小、实效性差、思想滞后以及教育断层等诸多瓶颈。

2.德育教育的缺位。以往的责任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常常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躬行实践的能力,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总是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学生的道德面貌及德育活动,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责任要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过于成人化、理想化,这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它是对学教德育的一种苛求。大、假、空的责任要求往往会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真空状态。

(三)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责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课堂,而目前多数家庭在教育上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误区,甚至已成为教育中的软肋,很多家长把曾经的那个年代,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抱负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省吃俭用,甚至是债台高筑,都要把未曾享受到过的物质尽量补偿给孩子,对孩子的呵护、宠爱不甚得当。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虽然优越,但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克服困难的能力差,意志显得尤为脆弱,对父母、社会及他们要求高,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多数大学生认为家庭的责任就是定期给父母打电话或者是帮助家里干点家务活。学生在学教花钱无所顾忌。讲究时尚、追去潮流,在他们大手大脚的过程中,不会想到“自己潇洒一支烟,会累出父母半身汗”,更不会考虑父母为了省下几块钱而付出的艰苦。父母的这种溺爱,虽然为孩子提供了较为优越的物质环境,但却为他们丧失责任意识创造了有利的平台,使得他们没有感受到正确的爱护,形成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忍让,而很少付出自己的爱心去关心别人,更谈不上主动去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

五、增强职校生责任意识的主要措施

(一)社会层面

从社会角度来说,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责任氛围是实施责任教育的前提,责任教育的开展应立足改善社会环境,树立榜样,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安卫士任长霞以炽热情怀书写执法为民的人生壮歌;航天英雄夜以继日的奋斗才有我们神舟七号的顺利升天;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以生命之火点燃科学之光。这种氛围的营造让他们懂得树立责任感是时代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只有为国家、组织和个人都能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社会才能快速发展,国家才能更加富强。

(二)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应重视责任机制,把责任教育作为学校服务社会、学生报效国家的基石,即从学习到生活,从管理到服务全方位的加大责任机制,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是有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4]大学生的任何教育,脱离了这一教育责任机制,都不会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感。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应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挖掘每个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多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教会他们认清社会现象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不要把非主流、非本质的社会现象当作社会的主流和本质,以免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要运用心理学原则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讲究艺术,符合科学,提高实效,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职教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

(三)家庭层面

责任意识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家庭是孕育孩子的摇篮,是孩子能力发展的第一所学校,孩子在儿童时代中学时代接受的家庭教育,是起“奠基”作用的“基础教育”,将在其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首先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并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一个缺乏责任意识的孩子是很难健康成长的,也成不了大器,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从小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问题,并努力地将这些思考付诸家庭教育的实践当中。

有句古话说的很好:“责任重于泰山”,决定一个学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而是责任——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发展的现实所需,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校、社会、家庭都在对他们施于源源不断的影响,完整而有效的教育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学校、社会、家庭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学生将社会利益与个人价值予以紧密相连,社会进步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统一,才能引领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深化责任教育。

[1]][2]黄映然.社会责任感形成过程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06).140—142.

[3]段荣,温志波.当代大学生家庭责任感教育浅析[J].沧桑,2006(06):123—124.

[4]丁志强.高职生自我责任意识培养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7(5):32—33.

潘忠文(1973-),男,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东北林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法学;强添刚(1968-),男,吉林人,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交通工程;王丽娜(1979-),女,黑龙江人,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G715

A

1001-7518(2011)17-0084-02

责任编辑 夏焕堂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责任感职校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