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企业文化相融通的高职学校文化建设刍议

2011-02-21 11:29□罗
职教论坛 2011年17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学校

□罗 玮 唐 勇

与企业文化相融通的高职学校文化建设刍议

□罗 玮 唐 勇

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实践性、社会性、先进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以企业文化为外引,借鉴企业成功经验完善高职学校文化,是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有益于促进高职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将行业企业要素融入高职院校,建设与企业文化相融通的高职学校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企业文化

学校文化对于优化育人环境有着独特的功能,优秀的高职学校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构成最基本、最持久的院校特色,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力量。高职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仅靠组织内部的创新创造和积累是不够的,必须从外部的文化资源汲取多种元素和各种有益成分[1],才能促使高职学校文化与时俱进。高职教育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办学,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对高职院校影响深刻。借鉴企业成功经验,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建设与企业文化相融通的高职学校文化,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内化和强化,更有益于学生增进文化认同感,提高职业化程度,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学校文化的内涵阐释

高职学校文化是高职学校为了实现办学目标和价值追求,长期形成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是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所达到的文明状态。其基本内容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几个层面,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与高职教育“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改革发展思路相适应,高职学校文化应突出自身特点。

(一)实践性。高职学校文化的实践性是由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的。高职学校始终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结合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对人才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形成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的文化内蕴,不断将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应用到高素质专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接受社会的检验,反复进行修正和调整,将人才培养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推动文化建设逐步向纵深发展。生产实践在对高职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创新、手段升级、方式转变提供了条件和启迪。

(二)社会性。高职学校文化的社会性是由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决定的。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服务为宗旨要求增强高职教育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期间,不仅是职业技能增长的重要阶段,更是其人生观确定和稳定的关键时期,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要能够帮助学生在与社会逐步密切接触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和发展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成才观念,更好地理解所要从事的专业工作的社会意义,对职业产生充分的尊重,不断增强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在心理和行为上达到与社会氛围和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平衡,形成与未来就业相匹配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健康人格。

(三)先进性。高职学校文化的先进性是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决定的。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力资源支撑的光荣使命,需要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时代精神,需要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需要先进的方法、手段和实施条件。高职教育的责任由知识领域扩大到了社会领域,高职学校文化必须体现先进性,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职学校文化的先进性会通过人才和知识密集的优势向企业进行辐射,也会通过毕业生向社会和企业进行传播,以先进的文化精神造就浓郁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极为重要。

(四)创新性。高职学校文化的创新性是由其高等教育属性决定的。继承和创造的复合关系形成了大学文化。高职学校毕业生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适应现实的市场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只有通过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校文化感染才能培养出来。[2]高职学校文化在坚持和继承大学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合理吸收企业文化的有益成分,进行学校文化范式的转型,以学校为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深入开展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创新,为师生提供锻炼、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五)专业性。高职学校文化的专业性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特点决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着明确的职业面向,要求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高职学校的内核是专业和专业群,传授的是超越普通经验、需经过特定知识训练才能掌握的专业技能,有着较为明确的行业企业作为办学依托,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有特定的专业指向,术业有专攻,教与学都体现着高职教育的专业性特点。专业文化是专业成长的软环境,通过突出专业特色,充实专业底蕴,加强专业内在品质的建设,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树立专业追求、形成专业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高职学校文化的功能作用才真正得以发挥。

二、企业文化是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外引力量

传统理念当中,大学是“精神家园”,其终极使命是追求真理、培养人才。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想追求与专业技能强化的现实要求之间产生了“育人”与“制器”的冲突,正在影响和动摇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根本。高职学校文化建设应当立足现实,审慎分析,包容整合,贯通互动,合理吸收企业文化建设的成熟理念和成功经验,借助企业文化的外引力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发展高职学校文化。

(一)高职教育发展环境的变化使得高职学校文化更加开放。高职教育是教育大众化的产物,高职学校文化不可能因循传统大学模式,建设相对封闭的“精英文化”,而必然是开放的、大众的文化。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高等学校“象牙塔”式的物理疆界已不复存在,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催生了学校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改变了学校文化传统的生存状态,高职学校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开放的,必须注重不同类型文化资源之间的兼收并蓄。高职院校专业与行业联系紧密,行业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到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或引导推动或制约学校文化的形成发展,使学校文化带上行业企业文化特色。高职学校办学时间相对较短,文化转型的建设时期需要从更为成熟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汲取有益借鉴。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应突出文化育人。高职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的全面发展也体现在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职业素质的“冰山模式”,知识技能、礼仪形象、行为习惯等显性素质相对比较容易通过训练来提高,而职业观念、职业精神、职业心态、职业道德等隐性素质的开发和培训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更为关键。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通,通过文化软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使学生接受良好的职业化素质教育,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职业化规则,逐步褪去学生时代的青涩,形成职业需要的成熟与理性,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为他们拥有辉煌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的深入促使高职学校更加全面地接受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推进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重点。高职学校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行业技术标准的引入、“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立、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变革、“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等都将使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更加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也被引入到高职学校管理中来,如企业的产品观、质量观、市场观、竞争观等,一些在企业运行较为普遍和成熟的管理方法也为高职学校所采用,如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等,校企合作的全方位展开将对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管理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管理的首要内容,是管理的灵魂,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建构与培育适应时代特征、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职学校文化,将为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精神动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导。

三、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高职学校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高度重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从拥有技术到具备能力的转变,从获取知识到文化养成的转变。[3]

(一)高度重视,长远规划

学校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高度、发展定位和未来走向,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要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系统性,落实人员机构,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促成党政齐抓共管,主要职能部门与基层院系各司其职,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和良好格局,在追求和弘扬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将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与坚持固化为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高职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积累和提升,循序渐进,加强对文化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努力做到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学校文化也是“旗手文化”,尤其要求高职院校领导率先更新教育理念,成为先进学校文化的把关人和践行者。

(二)形成机制,保障有力

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完善机制体制和构建保障平台入手。机制建设首先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员参与、二是有效激励,三是广泛宣传。学校文化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师生员工既是文化的影响者,也是文化的力行者、承载者,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体现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逐步下放管理重心,激发教学系部的主体意识,强化管理职责。激励和宣传是文化发展正强化的积极措施,文化建设要营造竞争氛围,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重点培养、典型宣传引导优良学风、教风的形成,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探索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措施,落实文化建设各项任务。文化建设需要价值理念的指引,更需要制度、人员和经费的保障,逐层推进、持之以恒,孕育一种精神,建构一个组织,打造一支团队,营造一种氛围,建立符合高职院学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组织文化。

(三)多方协作,及时反馈

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是以高职学校师生为主体,在学校主导下,遵照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培育学校精神、营造育人环境、影响个体成长的系统工程,也是课堂教学、制度管理、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多边作用的结果,必须协调学校传统、文化发展和社会运转等多种力量的融会贯通,和谐互动。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努力畅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渠道:定期选派师生赴企业锻炼实习,使他们感触和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更多吸纳企业管理、营销和技术精英来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开办讲座,将他们的思维、行为引入到学校文化建设当中;定期开展优秀毕业生跟踪调查、成果展示和母校回访活动;注意收集企业文化信息,定期汇编案例库,建立学校文化建设的参照、对比和融合体系,应用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当中。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和反馈体系的构建,长期跟踪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不断完善修订文化建设内容、方式和方法,推动文化建设的水平提升。

(四)提升自信,软硬结合

高职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在政府主导的办学机制下自主办学意识欠缺,致使高职院校文化自信迷失,精神价值失落,表现出办学功利、行政本位、学术浮躁、质量下滑等诸多问题,难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学校文化建设当务之急是要正视现实,增强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文化建设,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统一,通过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的系统推进,软硬结合、化无形为有形,实现知、信、行的统一,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职业操守,既为经师更为人师,用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师表,播种文明。

(五)以人为本,追求发展

以人为本是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在操作层面表现为追求发展。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说,高科技需要高情感来平衡,高职学校文化建设面向的是具有独立、自觉和复杂需要的人群,他们有着强烈的个体发展愿望,必须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在逐步完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实行文化管理、人本管理,协调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达成和谐。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在核心价值体系框架内尊重价值取向的复杂和多元,和而不同引导师生形成理性思维方式和健康人格,克服社会转型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精神异化,重建精神家园,尊重教师,关爱学生,激发师生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薪火相传,使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获得不竭动力。尤其是在全面实行岗位聘任的改革背景条件下,更要关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避免个体岗位竞争带来的负效应,在契约规则内相互尊重,相互沟通,打造和谐团队,构建和谐校园。

[1]申作青.当代大学文化论—基于组织文化子系统视野的认知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9.

[2]唐远苏.由企业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管理新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6.

[3]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8.

罗玮(1974-),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唐勇(197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规划项目“科学发展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编号:XW1105)阶段性研究成果。

G710

A

1001-7518(2011)17-0015-03

责任编辑 夏焕堂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学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校推介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