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华
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张俐华
通过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提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应目标;同时,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提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物流管理;教学改革;社会背景;基本思路;具体措施
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加强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使现代物流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现代物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输产品的单位产值的重量由重变轻,产品价值逐渐增大,短、小、薄、轻的产品将占主流。运输需求量的增加速度逐渐放缓,但运输质量、效率和服务需求越来越高,时效性越来越强。
在全国大中城市、主要商品生产、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已建成多个合理规模、运作规范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和专业配送中心,构建了全国性物流配送网络,培养了多个国家物流骨干基地,有条件的地区如深圳、上海已发展成亚洲乃至国际的重要物流中心。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具有全国性经营网络的专业化骨干物流配送中心。
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工商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产生重点影响,使之更加强化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联盟,进一步实行社会化分工,不断将核心业务之外的供应、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剥离出来。互联网的普及,是运输业进一步贯穿于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和分配的全过程,体现了运输业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一大批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蓬勃发展起来。
从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具有一定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在各国物流协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了物流的职业教育。而我国在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尚为数不多,职业教育更加贫乏,远远不能满足物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社会上大量物流企业(企业物流)急需物流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出现了紧缺,高薪的物流总监无人应聘现象不断见诸报端。从全国的物流人才需求初步统计来看,人口缺口达4∕5之多。近几年的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专业教学目标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结合,教学计划的设置、实施和修正,要以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为导向,力求专业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动态吻合。
要使学生获得具有普通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一支以“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根据物流专业特点,应以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为突破口,建成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点,同时也是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主要沿海港口的国际货物运输已经或正在取消纸张交易形式,代之以无纸贸易(EDI)方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快开发和使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计算机教学系统。同时,可以合作开发或引进进出口模拟操作系统、集装箱桥吊仿真操作系统、集装箱码头的配载模拟操作系统、集装箱码头的检查口模拟操作系统等,丰富物流实训教学内容。
为实现早期实习和多次实习,使实习系列化,应加快建设具有直观性、仿真性和先进性的技术实训中心。同时应大力拓展实习基地,采取多种形式,由校企共同设计、执行和评价教学过程,使产学合作更直接和有效。
物流管理在专业教育改革上,突出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针对性,同时了解市场环境、企业运作、管理模式等实际问题,为毕业后上岗做好实际准备。
高职高专修业年限短,为提高就业和从业的竞争力,就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在体系上不求系统,针对专业平台,强化支撑作用;在深度上,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的优势所在,实践教学侧重的就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时间、设备、工程环境等方面能优先保证。通过实验、实习尤其是实训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供应操作水平,加之队伍和施教和产业部门的配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隶属工商管理类,其支撑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在以必需够用原则下,它们支撑着专业应用平台。在此之上,再根据工作的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业务能力要求,结合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把课程按逻辑关系整合成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的课程体系,成组培养所需的工作能力。按照“大平台、小模块”的构思,在工商管理的大平台上,设置如下模块:工作对象和手段(物流设施与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的构造、原理及应用技能和诀窍;物流业务的实事、现象和规律性知识;物流业务活动的商务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专业信息获取与技术知识模块等。这些教学模块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着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改方案中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组织安排教学,三年不断线。并通过考证、实训和和毕业设计等强制环节,使之熟练掌握这一应用技能。借助于产学合作和业务培训,使学生能对社会上的常见物流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较熟练的完成物流业务中信息流的组织工作。了解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初步设计产品的物流方案,并组织实施。另外,为增强就业、从业能力,组织安排学生报考推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理货员资格证书和机动车驾驶执照。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及读书研讨、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专业熏陶,锻炼组织管理能力。课外培养计划紧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步伐,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社会理念引入学校,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首先,现代工作内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作的完成更多的师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而非体能,这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做出相应变革。其次,现代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使从业人员具有更大的弹性,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不仅要延长普通教育年限,而且也应对职业教育内容做根本变革,以职业群为基础设置专业,增强从业人员在某一大范围中的迁移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适应能力;再次,生产的自动化使得许多工作岗位合并,工作范围被拓宽,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他们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这些工作。
正是鉴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改变其职业教育的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养转向更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构建如下:A外语能力、B计算机能力、C物流业务能力、D自学能力、E适应能力、F基础研发(创新)能力。
1.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高等职业教育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才有发展的动力,形成勃发的发展后劲。物流专业的设置是依据各地政府提出的紧缺人才的目录,即各类综合性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而设置得。鉴于我国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二贸易运输国,迫切需要大批精通货物运输经营管理人才,物流专业的开发与发展,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2.专业内涵“窄中求宽”,扩展专业人才的适应性。从高职教育实践看,高职院校即不能照搬普通大学一套,搞大而全。设置同样的专业,也不能照搬职工大学一套,只搞职业性比较单一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以物流业务能力为核心,以商务储运、集装箱运输和国际货运代理为专业内涵。商储专业是个传统专业,现在这一领域已有了很多新的发展。集装箱运输管理是八十年代后出现的新的行业与专业。国际货运代理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也是一种新的行业与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即掌握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又通晓商业储运业务与集装箱运输管理业务,还了解供应链管理知识,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加强的适应能力。同时,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将不断跟踪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地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3.形成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素质、重知识的现有结论而轻知识的发展方向,调整理论教学体系,并不断吸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去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同时。要大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1.构建强支撑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着重处理好人才需求的多变性与人才培养的稳定性,人才需求的长期性与人才培养的短期性的问题,即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实现共性与突出特色。
首先,根据所需工作能力组建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课程体系。第二,打破教研室界限,按知识模块组成教学组,定期召开研讨会。研究各模块与大平台的过渡与衔接,各模块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各模块教学中,聘请产业单位的兼职教师开办相应的课程与讲座。2.构建全面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1)实践教学内容要贴近生产和管理实际在培养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借助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实际,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规程和标准;(2)实践教学要营造工程环境与气氛,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先进的物流实验室,把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学校,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超前性;(3)实践教学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物流实验室建成社会知名的物流培养基地。一方面能吸引和丰富软件资源,另一方面来自生产一线的收训人员也能留下宝贵的经验,改进专业教学。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创造机会让学生定岗实习,全面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素能本位”的培养模式,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分解,根据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统筹安排学制年限内的各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
为实现“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职高专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训练基本技能,利用校外的生产管理实训基地培养综合能力。
1.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工程实践和教学双重能力为主,具体措施如下:(1)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须先进行实践锻炼2年,从事教学辅助工作2年,才可以担任部分课程的主讲工作;(2)持续聘请企业、科研等单位有名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兼职教授、副教授了,并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3)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和招聘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提高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比例。
2.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良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可靠保证,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场所。在设备、场地和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指导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场所,使其成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示范窗口。
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物流企业建立项目合作协议,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一步扩大与工商企业物流部门的联系,拓展专业面。在条件成熟时,可在当地物流园区设立专业培训点,开展物流教育培训工作。
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专业教材建设目标是以校企联合为依托,可精选和出版一批即能满足教学要求,又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主干课程。如:物流管理学、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运筹、物流运输、物流仓储与配送等。
[1]赵永斌.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8(4).
[2]汪旭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系统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3]罗彦芳,浅议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5).
G712
A
1001-7518(2011)20-0048-03
张俐华(1972-)女,江西兴国县人,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企业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编号:08YB29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