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闽 代 飞 吴 昊
高职毕业生就业观探析
□林 闽 代 飞 吴 昊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国民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毕业生数量相比往年增幅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职毕业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就必须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清就业中观念的误区,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能适合自己的职业,给自己一个更合理的定位。借此,就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的误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转变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途径。
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途径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已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制度转变为市场调节、双向选择制度。而高职教育应运而生,目前已占高等教育总人数的一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生力军、主力军,正因为高职教育独特的办学模式和鲜明的人才培养方式,致使高职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将越来越好[1]。
但是,当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原因是现实高职毕业生就业与市场的需求是双向选择,要想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高职毕业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样才能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为主体的毕业生劳动就业制度下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下面就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出发,针对当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就业观误区,阐述高职毕业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已经超过了本科在校生数,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大群体。虽然有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喜人的局面,但从整体上来看,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猛发展,据调查中发现,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每年同比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直至2007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4.1%,2008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3.5%,2009年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比2008年高了1.7个百分点,比2007年高了1.1个百分点。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2009年有明显上升。但从横向来看,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同期“211”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91.2%,2008届约为 90.1%,2007届约为 93.5%),也低于同期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2009届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 87.4%,2008届 约 为 87.3%,2007届 约 为90.4%)。从以上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年里,高职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虽然在提高,但综合上述国内本科院校就业率情况以及金融危机、大学本科生降低求职身份、本科教育注重操作性等因素,为2010年高职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目前的高职毕业生来讲,他们的特色在社会中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因为,在当前的人才就业市场上还并没有将重点放在高技能人才竞争的需求上。问题出在高职毕业生在学校求学期间对职业意识的淡薄、求职观念的落后等因素。既而出现了就业危机,使得就业工作难找,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进而通过对部分省市高职院校的调查和走访,从中得出其具体原因如下:一是金融危机复苏后多数企业还未走上正轨,造成市场就业岗位数量严重紧缩,也导致企业用工需求急速下降,就业岗位数量减少,进而企业对人员需求有所减少;二是就业市场矛盾突出,企业中形成的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专业间、地域间、大小企业间供求悬殊;三是求职者仍过多注重眼前利益,忽视职业规划,求职博弈、求职依赖等不良心理导致求职者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四是求安稳,怕挑战,无法找到所谓的“安稳工作”。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选定理想的职业,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愿意尝试创业,影响就业。
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加剧,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企业数目的增多,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崛起,多元化的经济格局已形成,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布局的转移、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用工制度的日趋完善,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就业去向和就业渠道。如果我国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实际上,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就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责任和任务。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各行各业都急需要这样一种层次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也为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下一阶段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看到高职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高职毕业生也有着千载难逢的就业机遇。这种机遇其突出表现为就业领域和就业范围更宽广了,就业条件更加成熟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紧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现在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都一味片面的追求就业工作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如月薪2000元左右、包吃包住、有五险一金、节假日和加班补助等要求,这些过高的期望值和不切实际的要求往往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不相符,从而左右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据调查,现在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对工作所在城市要求太高,一心向往大中型城市、发达地区工作,特别是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深圳等城市,这些毕业生对于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就有一种排斥心态,认为在大城市工作就是好,完全不考虑工作的前景和发展空间,这样的就业心态,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对于当今的高职毕业生来讲,大部分都对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不愿意去基层工作,更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生产第一线工作,都是吃不了苦,眼高手低,针对这一情形,原因有三:一是部分毕业生自身来自大城市,从小家境优越、娇生惯养,到基层工作无法适应、吃不了苦;二是部分毕业生本身就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原来就已经受够了苦日子,认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就是要为了脱离以前的苦日子,找份环境和条件优越的好工作,过上好日子;三是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毕业生之间都存在互相攀比的心理,如在什么大城市、大公司工作,工作环境怎么样,福利待遇怎样等等情况,认为在生产第一线、基层工作是不体面的,没有能力的,而在办公室工作则是体面的,有前途的[2]。以上这些原因都影响着高职毕业生就业选择。
对于当前来讲,一次性就业,终身就业的观念仍是主流,我国仍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毕业生追求所谓稳定的工作,就是希望一次就业就能定终身,希望能一直捧着“金饭碗”,这样,后半辈子就可以衣食无忧、生老病死都有保障了,因此,就造成了大批毕业生都满怀希望、使尽浑身解数涌进公有制这些稳定的企业,正由于这些毕业生内心深处初衷就有一种偏于“保守”的思想,也将会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如今的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学会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理想,完全有能力、有抱负为社会服务。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部分毕业生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时代下统包统分的体制思维定势,认为学校、社会、家庭培养了我,就应该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同时,现在的人都存在一定惰性,总是不愿意自己主动去努力,怕吃苦,缺乏必要的创业精神和磨练,在就业时就一味着依赖学校、家庭、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不敢自己去创业,去拼搏,宁愿“扎堆”等工作,这种依赖现象和创业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就业选择[3]。
卢梭曾说过:“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要想有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就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做为后盾,就业就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是发挥个人才能和体现个人价值的桥梁和纽带,是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必要途径。
因此,高职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职业时,就应选择适应自己、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够使自己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工作岗位,再加上自己勤奋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样,就能够取得较多的报酬。从而就业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计,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去实现最大限度的人生价值,在当前的社会情形下,就应准确把握好所选职业与自身条件是否匹配,才能够顺利就业,并在自己今后的事业道路上充分展示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丘吉尔说过:“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可现在的大多数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盲目的攀高,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追求“三高六点”(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缺乏到生产一线、基层去锻炼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就业选择和愿望完全脱离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社会需求,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高职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和兴趣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能一味追求大中型发达城市、追求高薪职业、眼高手低,这样,才能完全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的面向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使高职毕业生能够更好地就业[4]。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都缺乏自信,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低人一等、矮一截,并没有从社会需求的实际角度去考虑问题,应该把树立自信作为面向社会的关键,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而对于高职院校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最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适用型的人才,因而高职毕业生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高职毕业生应树立信心、增强自信,不要盲目地与人攀比,应更注重自身的能力培养、培训和提升,务实求真、掌握过硬的实用技术,这样,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中占据着主动,同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本领顺利就业。
针对当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普遍都是选择薪水好、环境好、职业好的就业岗位,缺乏到基层和一线工作的观念,要积极鼓励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择业的观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面向中小型企业择业,原因是中小型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岗位较为充裕,招聘门槛相对较低,求职直择业回旋余地大,同时,中小型企业行业齐全、职业繁多、分布面广,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各显其能,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二是面向非公有制单位择业,原因是非公有制单位越来越多,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人员也将越来越多,可以看出非公有制单位已占据了市场的主力,已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只有高职毕业生走向基层和第一线工作岗位去,走与实践相结合,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就能在基层工作岗位中得到实践、提高认识和技能,应当说高职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中才能施展更多的才能和更多脱颖而出的机遇,得到真正的锻炼。进而说明基层是高职毕业生成长的最佳途径,是高职毕业生增长见识、锻炼才智、力创辉煌的新天地。
面对当前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转变就业传统的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特别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量大,对职业岗位选择要适度,就业期望值不可过高,要放下身段,先就业后择业,要不求一步到位,可先就业使自己积累更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由于知识、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增多,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选择更理想、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已完全脱离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高职毕业生应不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只要在既能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体现个人价值,又能服务于社会的岗位上工作,这就是就业。因此,高职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并学会在今后的发展中主动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和把握机会。
在以往的就业过程中,大多数高职毕业生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特别像现在的高职毕业生都是八零后的,有许多都是独生子女,依赖父母、学校的思想非常严重,还存在着希望依赖父母、学校帮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体面的工作岗位,完全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而不是主动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或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这样大大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6]。
当今的高职毕业生应克服依赖思想,主动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寻求、谋取职业和自主创建事业,这样,高职毕业生才能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高职生就业提供更良好的就业发展空间。因此,高职毕业生要树立自主谋职、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念,就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和就业谋求更多的机会。
总之,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高职毕业生求职择业虽然面临了很多困难,但只要克服就业观念的误区,转变就业思想的观念,把握时代脉搏,实现广泛就业,寻找就业的捷径,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客观地分析自身情况,树立良好的就业观,让每个高职毕业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急需的复合型有用人才,使他们在当今的社会大舞台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1]王雁.高职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2]游富相.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的系统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1).
[3]黄晓忠.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3).
[4]柯东林.试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颜鲁信.高职毕业生需要转变哪些就业观念[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G715
A
1001-7518(2011)20-0087-03
林闽(1973-),福建晋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代飞(1982-),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吴昊(1973-),江苏兴化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责任编辑 颜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