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军 姚子艳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赵兴军 姚子艳
由于德育管理是为德育的育人功能服务的,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对德育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表明,高校必须尽快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主动的、开放的、注重实践的德育管理系统,以达到整合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管理体制;打破“围墙”,开门办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员关注的德育管理机制,实行全员参与,强化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学生管理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互联互动的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把立足点放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中心上来,更要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管理功能。
高校德育管理体系应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时效和水平,以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向科学化、制度化、综合性方向发展。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德育管理放在一个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和发展改革中;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步伐,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与世界各高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传递与交流,以便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德育管理队伍,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要把德育管理队伍建设问题与当前高校的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对德育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再设计。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促进德育管理队伍的合理流动。要有计划地抓好对德育管理队伍的培养与提高,引导和帮助他们把德育作为一门科学去钻研、去开拓。尤其要加强专职德育管理队伍和工作人员中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培养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德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完善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整合教育主体、客体和环境育人的力量,是适应并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德育资源配置,形成以教育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德育格局。要着眼德育管理运行机制的转换,健全体制改革的配套管理。结合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研究和探索学分制与自主学习并轨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机制转换,把握管理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德育管理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以宿舍为基础群体单位和管理基本环节的管理机制,改善学生宿舍的软硬环境。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政治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激活主体的深层次需求,形成丰富的、进步的、稳定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创新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强化目标意识,量化管理指标,建立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管理评价机制,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转变的重点。德、智、体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力求运用科学手段对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进行反馈督导,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德育功能由虚变实。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建立和完善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班三级评价机制。加强德育管理评价的督导性,实行多层级评估;建立激励创新的德育管理评价机制,激活大学生督导创新意识,设立德育创新奖;通过评比先进,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在大学生中培养积极上进、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鼓励高素质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加强适应新时期要求德育管理研究,建立科学的德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大学生成长全过程管理。
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管理机制,发挥人的主动性,进一步扩展管理队伍,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良好育人环境。将对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与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学科教学、实验教学、实践实习教学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尤其是学科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好体现。因此,德育教育进课堂、进教案、进教材成为德育教育的最好体现。
为最大限度地体现现代管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调动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辅导员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对学生德育水平的评价与日常量化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一周一评比、一月一小结的量化制度。学期结束进行总评,并结合奖学金、助学金、贫困生等评比,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实习、参与重大活动时,积极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形成良好的大学生道德风气,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提升自我管理、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力培养和生存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目前,学校活跃着近百个社团小组,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业余生活,扩展了思维方式,锻炼了意志和生存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参与社会活动、提升自我奋斗和就业教育。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德育管理体系的作用,在实施学校教育、课堂教育、社团教育、辅导员队伍教育的同时,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通过大学生跟踪式调查培养,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教育,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社会满意度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特别是毕业生的返校典型教育,树立典型的同时,也是一种有形的激励作用。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4.124
(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