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鹏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设计与实践
□陈宇鹏
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社会工作实务》实际建设情况,提出了高职高专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课程《社会工作实务》的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思路,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
社会工作实务;高职高专;项目化教学;精品课程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的要求。它传递出一个清晰和强烈的信号,即政府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社会工作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要作用的期待。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浙江省和义乌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005年,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2006年,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被列为院级重点课程,2008年,课程成功申报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社会工作实务教材被列入浙江省重点规划教材,2010年课程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专业技能的形成为目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观,采用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1]。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无法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高专特点的教学模式。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具备“爱众亲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熟练掌握社会工作实务技能,能及时回应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为社区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人群提供直接的专业服务,并藉以专业的服务提升社区管理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社会工作人才。课程教学对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较高,其中知识要求为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方法和技巧,并熟悉社区中主要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能力要求为要求学生具备及时觉察社区居民的问题和需要,并对之进行预估与计划,选择合适的介入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帮助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素质要求为学生对社会工作“爱众亲仁”、“助人自助”的工作伦理的认同更深入,并能自觉地去运用。三种能力要求中,知识要求是基础,能力要求是关键,素质要求是核心。因此,从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目标及要求来看,这门课程十分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区别传统的教授模式,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项目化教学有力地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学的要求。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说教方式,同时兼顾了旧有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首先,教师所选择设计的教学项目,多数是实际工作中的真实的场景或案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在项目中获得的知识更贴近于工作的实际需求。其次,项目教学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完成一个项目来讲,从项目的规划到方案的实施及评估,所用到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有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课本外的知识,已学过的知识,没学过的知识,还会用到其它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所以,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因此,项目化教学可以达到《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照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标准相关要求,结合社会工作实际工作,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1.课程内容设计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实务工作者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的背景下,在社区层面产生了大量的弱势群体;同时,各种类型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需要基层实务工作者在专业价值观、理论、方法的指导下有效地处置和应对;另外,经济社会发展使得民众对生活质量、社会福利提出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基层实务工作者更好地去满足。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体现对社会实务工作者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2.课程内容设计反映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满足项目化教学。依靠专业教师深入社区调研,确定课程大纲,以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标准对实务的要求为依据,以岗位需求的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选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来自岗位实际,过程贴近岗位实际,语言方式反映岗位实际,教学案例源于岗位实际。从而把岗位需要的实际能力培养与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为学生适应行业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课程建立四个模块,按照社会工作实际工作内容和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取向不同,分为四维架构确定项目,即技术取向模块、服务人群取向模块、问题或需求取向模块和社会工作综合实训模块:
模块一:技术取向模块。分为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四个项目;
模块二:服务人群取向模块。分为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六个项目;
模块三:问题或需求取向模块。分为失业救助、社会矫正、法律援助、计生服务、纠纷调解、危机干预、贫困救助七个项目;
模块四:社会工作综合实训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我们建立了校内外多个社会工作实训基地,包括校内朋辈辅导站、青少年成长训练营、老年人乐龄工作站等等。根据实际的社会服务项目并付诸实施,真正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要求。
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实施项目化教学来实现教学目标。
项目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进度安排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既定的顺序安排教学进度,先讲授理论知识,再讲案例等等,内容枯燥而且与实际工作相脱节,学生学习完后,往往难以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而在项目化教学中,根据完成项目的工作过程来安排教学进度,能更好地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学生小组在进行工作前,教师先给出工作任务书,让学生思考如何完成任务。工作进行中,教师要注重启发。有些知识可以先不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学生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如在完成“失业救助”项目时,教师先告诉学生哪里可以查找到最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明确任务后,学生先尝试查找政策法规,然后小组讨论,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同时,教师必须及时关注学生小组完成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的引导,但并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从头讲到尾,而是抓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害怕学生出错,因为错误往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可以在校内综合实训室或者校外社区等实际工作场所中进行,校内社会工作综合实训室包括小组工作室、个案工作室、社区工作室等,在这些场所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使其从纯粹学习者的角色转向学习者和工作者同一的角色。在实际工作中,个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团队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2]。项目化教学多在校内实训室内完成,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社区、社会福利机构、社工机构等处参与进行项目化教学。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社工担任督导,教学效果明显。
课程的考核是项目化教学成功实施的保障。在项目化教学中,对课程要进行全面而细致考核,要对小组完成的工作任务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量化和定性的评价,还要对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工作态度、协调沟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要与督导共同完成对学生项目的考核。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项目挑选者、项目引导者、项目指导者、项目监督者和项目评估者[3]。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要根据工学结合的实际情况讲授,理论知识遵循“够用”、“实用”原则。同时,教师平时还要积极投入一线实际工作,积累经验,为项目的挑选、管理、监督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项目化教学的项目需要教师精挑细选,才能够符合实际,贴近学生。项目的制定和实施是项目化教学的核心,教师需要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因此,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水平,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教师到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挂职锻炼时提高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平时教师应该到社区、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机构承担社会工作具体任务,为教学积累经验。从2010年起,我院出台政策和制度,鼓励教师到行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项目组也对主动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的教师建立奖励机制。从而发挥教师参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课程聘请行业专业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以实际工作案例带动实训教学,教学效果较好。
督导是社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校外督导是课程实训的教师之一。学生在进行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真实的项目化过程中,需要经验丰富的督导来进行项目督导工作,因此,在真实的项目化过程中,我们聘请民政工作人员、机构社工、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的项目督导,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项目的实施进行督导,教学效果明显。
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起步比较晚,一本非常适合中国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使用的教材仍然难觅。大多数高职高专使用本科教材,国外所编教材内容多为国外理论,与国内实际工作脱节,难免不符合我国国情。在这样一种教育下,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考试难以有效考核。原有教材内容不能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因此,项目化教学中急需配套的教材,我院结合《社会工作实务》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精品课程项目组教师正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工作,主编或参编多本相关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社会工作实务》省级规划教材2011年出版并使用。现在使用的辅助教材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的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社会工作者》,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社会工作实务》,何式凝主编《中国社会工作案例》等等。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注重教材的可实施性,即在项目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项目内容“模块化”,把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实现的“项目”,通过这些小的“项目”。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同时,项目要符合学生特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课程性质决定了对实训保障的高要求。自专业建设以来,我院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和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搭建各种学生社团平台、加大实训经费投入等为项目化教学提供保障。
1.校内实训基地。社会工作实训室由办公室、会议室、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实验监控室和调查数据处理中心组成,实验室的建成为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除了课堂教学使用,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鼓励学生在实施项目时申请使用社会工作实验室,例如,高年级学生对大一新生开展“朋辈辅导”,与街道合作开展“暑期留守儿童成长计划”等等。
2.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入社区等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通过社区工作实践接受“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目前,在义乌市有七个社区成为我们的专业实训基地,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七一村等新农村建立实训基地;在义乌市江东街道成立“众和”社区研究所,开展儿童社会工作实务、老年人社会工作实务;还与义乌市民政局、团市委、福利院、养老院、民工子弟学校、救助站、聋哑儿童学校、义乌“义工之家”等机构建立了联系,接受学生实习实训。
3.学生社团平台。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立了学生社团“爱心社”、“朋辈辅导小组”等社团和组织,以社团和组织为平台开展教学实践。
4.学生实训经费及制度。学院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实训。实训制度完备,每学期均设有实习周,使学生有足够时间深入社会实践,教师专兼职结合,对学生实训进行专业指导和督导,保证实训卓有成效。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及时回应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为社区各类居民群提供直接的专业服务,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社会工作人才。现行的考试制度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学期末,学生成绩好坏主要取决于一次考试成绩,考试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考核与教学评价,不能以单一的考试形式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我们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平时表现、实务现场表现、实践作业等部分组成,同时还考核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过程性考核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管和考核。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成绩。从2010年起,我们尝试课程考试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由于注重学生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大了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占整个成绩的70%。终结性考核仅占学生整个成绩的30%。考评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课程建设和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实践取向很强的专业,强调实务性,强调专业的经验。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设计与实践,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探索本土化的实践性教学道路,培养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具有意义。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阮曾媛琪.社会工作教育讲义[Z].2001.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责任编辑 葛力力
G712
A
1001-7518(2011)06-0061-04
陈宇鹏(1979-),男,吉林白山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社会工作。
课题项目: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