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

2011-02-21 08:09陈庆合郭立昌路宝利
职教论坛 2011年6期
关键词:美的职业能力

□陈庆合 郭立昌 路宝利

论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

□陈庆合 郭立昌 路宝利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几十年中,对一些基本问题始终伴随着许多争论和分歧,特别是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别,致使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无所适从。对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目的是为职业教育能够培养一流职业人才,提供理论和认识上的依据。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职业能力;价值取向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1]。职业能力是一个职业人在职业工作中最活跃的部分,对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当前职业教育实践中,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理解却存在严重误区。例如,有些人把职业能力理解得过于简单或过于狭窄,因为职业能力最早来源于技工教育,人们一般认为职业能力没有什么“文化含量”,只是一种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大大降低职业能力的含金量,导致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严重缩水。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导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偏差,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可能成为某些以追求“就业率”为目的的领导,为其降低学生培养质量的托词和借口,也是职业教育提高吸引力的桎梏。因此,对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思考,能更好地指导职业教育教改实践,也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出一流人才的目标。

一、职业能力的核心价值是一种精神

职业能力是职业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高水平的职业能力可以使职业人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工作得更加体面。高超职业能力的形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历程告诉我们,“精神”因素至关重要。庖丁解牛高超技艺的形成,是对他解牛技术精益求精执着精神的回报。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对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及其职业能力大加赞许:“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2]因此可以说,精神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是职业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时,他的职业能力才会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发展。

这种精神蕴含着一个职业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热爱、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进而形成了一种敬业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等核心价值理念。敬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从业者希望通过自身的职业实践,去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追求和职业伦理观念。敬业与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并共同构成职业精神的完整价值系统。从事职业活动,既是对社会承担职责和义务,又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完善。职业精神所要求的敬业,承载着强烈的主观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主观需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从业者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规定着职业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进取向上的职业精神,可不断提升各行各业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获得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也是让劳动者在体面的劳动中得到尊严和自身价值的基础。

然而,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和多数职业人缺乏这种精神,致使自身职业能力水平低下,不但导致产品质量、服务水平、艺术效果等都处于低层面,而且自身发展受限。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职业能力的形成初期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种“精神”的融入和培养,以便真正实现培养一流职业人才的目标。

二、职业能力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已从只满足一般需求,向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方向变化,人们对产品、服务以及方方面面都从美的角度提出要求,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渐走向更高层次的向往。如,同样质量的产品人们开始重视别致的造型,同样是服务人们希望能够获得心理预期或给人以惊喜的超出心理预期的服务,同是艺术作品人们希望能得到“大美”和震撼性的效果感受等等,总之人类对美的追求是全方位的,这些都要求职业人从“美”的角度去塑造。

美在马克思主义中有着深刻的内涵,“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意思是说:人在职业生活中创造着美的事物(产品),同时也创造越来越会鉴赏美的自己。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趋真、向善、审美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突出了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主体地位。审美创造作为内在冲动,成为人类不断扩大再生产、“自然向人生成”的伟大进程中的精神条件和动力。“美的规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深刻的内在规律之一,它体现在一切人类有创造性的发展历史的伟大实践中。美成为衡量人类自由自觉活动水平的直接尺度[3]。

社会的高速发展,已使人成为技术和机器的奴隶,当代“富士康现象”就真实地再现了电影《摩登时代》的一幕。如果人受技术支配,就会丧失作为人类本质的时间性。在技术操作中,人类的时间被空间机械所碾碎,操作成了惟一,此时的语言也成了信息处理的冰冷空洞的符码,人成了高速运转的螺丝钉。伴随人类时间性的丧失,人类的思维能力、感觉能力、理解力、想象力都会弱化甚至萎缩[3]。

事实上,富有美的职业活动,其精神是愉悦的,而非流水线式的按纽操作,自动化式的电脑指令,以及“空洞无聊者”僵尸般沉默或形式化调侃,它能够产生高质量的成果和提供高尚的精神享受。职业对于人已不仅是生存、规范的意义,而是上升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心灵的体验,不仅要发现自我,而且要实现自我超越。在参与生产的技术活动中全面理解丰富技术的内涵,实现技术美的超越,在技术美本体的统摄下,劳动内涵与技术及其技术行为的过程趋于一致,这是技术美学作用于必然王国却又能导引趋向自由王国的内在根基,它不是用外在艺术克服技术,而是通过这种统摄达到“技艺合一”的境界,而这正是职业能力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在克服技术的非人性及无限膨胀的同时,复原并扩大其本身的艺术内涵,从而使技术艺术化。只有这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人的身心愉悦才能得到满足,并带着极大的兴趣、热情投入职业活动,并与外在环境处于平等友爱之中。

“劳动者的美感不是在消极静观中,而是在行动中产生的”[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职业人“美”的形象都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现代职业人具有匀称的身体形态、优雅的行为举止、饱满的精神面貌,以及朝气蓬勃、开朗豁达的气质。高水平职业能力展现给人的是一种美的享受,职业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职业人在职业活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娴熟、规范具有流畅性、优美性的职业技艺,就像庖丁解牛一样,给人一种美的心理体验。实际上这是职业能力已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而达到的一种美的境界。因此,职业教育要朝着一流的方向发展,必须在“美”的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职业能力中渗透着“美”的要素,把对美的追求作为职业能力的最高境界。

三、职业能力内在价值追求是技术与人文的高度统一

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虽然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但它是三者深度融合后,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因此绝不能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某种职业技能。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生活的开放性、综合性发展,随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渗透的诸多边缘职业与边缘学科的出现,同时顺应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职业能力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认为真正一流职业人才所表现的职业能力的内在价值追求是技术与人文的高度统一。

人文精神是凝结在几千年来人类已有的一切知识和文化中的精髓与主旋律,是一种付诸实践,以人为关注点的理念,它立足于现实生活,放眼人与社会的未来发展,潜藏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刻理解与关怀,隐含着人类的文化理想,能够使科学知识更为丰满、更具有价值意义、更具有活力。其实质是对人生意义、人的文化价值属性与尊严的肯定[5]。科技是生产力,也是文化,“文化”一词印证了技艺与人文的同一性。英文的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耕作(colore),是原始的农业技术;而在中文中,“文”来自“纹”,是“装饰”,“文”又通“艺”,艺则本来指农事稼穑之技。可见,技术在原始意义上是与文化、艺术同一的。它们都起“揭示”作用,一方面把世界带出来,一方面把人带出来。技术正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正如庄子在《天地篇》中所言:“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因此,技与道可以相通。而高超技艺的出神入化,其结果是达到一个高超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真正获得的是自由,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这种自由的境界。在这种有境界追求的技艺里,技术并没有片面化为达成某一单个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种全身心的修炼过程[6]。季羡林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文和技术好比是人的两条腿,离开了哪一条,人都是不均衡的。人文和技术并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于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7]。我们所说的职业能力绝不是某种操作技能或就业能力的拓展与架构,它应该是按照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能力结构,追求高技能与高素养深度融合与内化,并追求人得以全面发展的高尚人格,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提出的“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职业能力内涵中技术与人文的高度统一,职业能力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是进行职业活动时能够熟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二是完成职业活动过程中能表现出良好的基本职业素养,如:道德、思想意识和态度等;三是进行职业活动时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着职业能力向着高水平发展。

四、职业能力发展的动力价值是良好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所谓习惯,是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映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习惯极大地影响着人的行动,人们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便会提高。良好的习惯之所以能使人受益终身,是因为它使人无需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无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就能顺利完成一系列动作,既节省精力又能提高功效;好习惯使人的动作更加协调、准确,不断重复形成了稳定的联系,人们就可以得心应手地从事某些复杂、高难度的动作,处理某些复杂的事物;好习惯使人的行为能力得到贮存,人们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长久地保存下来,即使中断了的某些行为,当需要时,沉积在大脑中的无意识很快就会被唤醒,肢体感官便能按定势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在一个人需要恢复过去的某些行为时,其达到熟练的时间比初学者快得多。所以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

高水平职业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断地刻苦学习、认真思考和反复磨练中逐步炼就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并需要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付出大量时间和辛苦,一天打渔两天晒网和浅尝辄止不可能形成高水平职业能力。而要实现职业能力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高超境界,则需花费更大的心血。武术练习中讲究“拳打万遍其理自现”,认知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研究发现,世界上不论任何行业,要形成高超技能而出类拔萃,需要1万小时的锤炼。1万小时是什么概念?若风雨无阻的每天练习3小时,需10年的时间。吊装大师许振超、著名画家达·芬奇、京剧大师梅兰芳等都是在这种磨练中造就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种毅力,也是一种习惯,否则坚持不了。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职业能力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

良好职业习惯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提高各相关职业的工作质量,增强职业工作效果,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使学生受益终生。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当代职业人在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安全意识、时间意识、环境意识、规范意识、细节意识以及心理调节能力,即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生存环境。而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职业能力的提升又大有裨益。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可见习惯是我们要继续通过学习来改变的目标。建立良好习惯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不仅能够推动职业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提升个人素质,并由之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使人终生受益。

[1]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

[2]毛泽东.纪念白求恩[J].人民论坛,1994(1).

[3]范玉刚.技术美学的哲学阐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

[4][俄]H·西拉耶夫.劳动美学[M].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62.

[5]刘旭东.论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

[6]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2).

[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殷新红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BJA060049,主持人:邓泽民)子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主持人:陈庆合);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06030094,主持人:陈庆合)部分研究内容。

G710

A

1001-7518(2011)06-0004-03

陈庆合(1965-),男,河北滦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郭立昌(1969-),男,河北滦南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师,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学;路宝利(1969-),男,河北香河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研究员,教育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

猜你喜欢
美的职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