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晶
PISA视野下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
□赵雪晶
学习能力的培养着重于利用学生对新知的渴求与热爱,把学校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基于此,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评价为切入点,借鉴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参与广泛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①)测试对学生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进行考察,力求探索出更加完善与合理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方式,帮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学习当下知识的同时能够自信的面向未来世界,具备获取、甚至创造未来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面向明日的学习。
学习能力;PISA;学习能力测评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教育的重任是赋予人知识,传授于人学知识的能力。但学校教育不能在有限的教育年限与人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教会人一生当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如何在教育传承的活动中,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卓越的学习能力是众多教育者与受教者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然而,目前的教育评价关于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于学生知识量掌握程度的评价,而对于其知识运用的过程,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结果价值化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评价,没有对学生学习能力给予全面的评价。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OECD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是一项国际性学生学习成就比较研究项目,它力求检验各国中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习得技能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测试必须能够准确反映出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文化素质[1]。PISA的测评更好的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精髓,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有着借鉴性的引导作用。
PISA应用现代教育测量理论测试发达国家和地区义务教育结束阶段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领域的发展水平,配套调查问卷进而评价各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成效,进行国际比较,超越了传统测试手段的局限性,是世界上颇具影响的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之一。PISA是如何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测评的?概括来说,依据其题型的设置及其目标关注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关注“素养”
PISA的测评内容和测评框架都是基于“素养”(Literacy)这一概念提出来的。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PISA将素养定义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进行分析、推理、交流,在各种情境中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能力[2]。之所以要用“素养”这个词,是因为要反映所评价的是更广泛范围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PISA所测评的“素养”并不局限于学校常规课程,而是取自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领域。它的评价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学校课程,而是评价学生是否做好了应对未来挑战的准备。
如今,PISA已经建立了学生素养评价量表,它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要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第二,要具有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第三,能力要体现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目的是评价义务教育结束阶段15岁学生接触、处理、整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想象性思考的能力、假设和发现能力以及有效传达思想和主见的能力。PISA界定的素养是在一个统一体量表上评价的,而不仅仅说明某个人拥有或不拥有这些素养。素养的获得是件终身的事情,不仅在学校或通过正式学习能够获得,通过与家庭、朋友和更广泛的社区互动交往也能够获得[3]。
(二)进入“情境”
当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传统测试中那些抽象的、孤立的试题,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在这种测试中所得的分数,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例如,学生在代数测验中也许知道如何计算方程式,但却不知道如何处理非代数情境中的等量关系问题。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境中的表现以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知识运用到情景中去,在一定的情景中解决问题是PISA极其重要的特点之一。为了考查与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素养,PISA大部分测试都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情境性试题[4]。可以说,情境越真实或接近真实,越能有效地测评学生对生活、社会和科技的关注及真实体验,越能有效地测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处理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这是符合建构理论的,即学习情境越是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也就越可靠,从而准确评价学生是否从学习中获得了“真实的知识”。
(三)了解“情感态度”
学习能力的养成不仅是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不仅停留在知识到思维加工的静态过程,更需要个人对于学习知识的热情与参与,积极的态度与坚持的信念等等价值取向的支持。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呼声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要求已经被明确列入课程的三维目标中。PISA项目对学生“参与度”(engagement)的评价分为学校参与、学业参与、学科参与三个层面,它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并且,对学生学习参与度的热情与兴趣的分析主要以学生背景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从2006年起,PISA测评已经不仅仅把学习参与度等作为影响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是作为素养评价的一部分,并且把参与度本身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以更好地体现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思想。这一发展变化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学校需要保持和发展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获得管理自己学习的技能,培养学生对他们所学学科的兴趣,并且使学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学校生活中去,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离开学校时都带着终身学习的动机和能力[5]。
可见,PISA是一个走在时间的前面,面向未来的测评。它重点不在于对于过去知识的诊断,而是将过去的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和手段,去掌握未来即将学习到的新知,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评是PISA的其中一方面,对于学习能力的鉴定的主要目的与意义即是为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而服务的,我们目标指向的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智慧博弈的知识型社会,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很好的获知未来的知识,驾驭甚至创造未来新知。
(一)重视过程评价
叶澜教授在回顾了40多年来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后认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偏差主要表现为:“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6]受其影响,学生评价会体现出更多的工具价值,表现在学生选拔、教师评优、学校考评等方面。人们会过于看重评价结果,追求成绩本身,而忽视评价对象的客观需要和评价的诊断、激励作用,从而影响学生评价积极作用的发挥。
举例来说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即“转知为智、化智为德”的过程,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但传统考试倾向于考查学生的“记诵和积累”,而丰厚的文化底蕴却又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所能实现的。PISA测试在各科的测试考评中,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等级标准划分,这种划分不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应,而是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和知识掌握能力水平的一个详细描述,这种描述突破了以往优良中差的简单评定,而是以具体行为化的语言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对于各学科的掌握度与兴趣点。
(二)多元评价引导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美国心理学会、全美教育测量学会在其1999年公布的 《教育与心理测试标准》中阐明:“评价(assessment)指将考生的卷面成绩和其他方面的情况,如考生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就业背景和心理状态背景联系起来作综合鉴定的过程。”[7]20世纪60年代科尔曼研究报告中发现,美国社会中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差异。PISA的研究也从国际比较的视角论证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家庭因素通过学校生源分配对教育公平的影响[8]。根据PISA2000报告研究得知,家长的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确实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但文化资产的影响力更胜于实质财富。换句话说,家里的文学作品、书籍愈多,父母愈常和孩子讨论书籍文本的内容,通常孩子的阅读能力愈强。因此,我们营造书香校园的同时还要引导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书香家园。
(三)接轨国际教育
在我国,大规模考试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大规模考试事实上对教育的评价和引导作用,正如PISA测试结果对于各国教育政策所进行的调整一样,PISA测试总排名第一的芬兰掀起了一股芬兰教育理念的学习热潮,而总排名落后的经济强国德国开始进行本国的教育改革与实践等等。
PISA基于学科知识的诊断评价制定出评价量表,便于提供大量的国际比较数据,但其目的并不是要对学生做及格与不及格、好与差的价值判断,它只想说明在学校或在家庭,是哪些因素在对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发生影响,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试图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分析学校通过怎样的课程和教学可以使学生学得更有效,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实践可以提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成效,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系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PISA通过使用一套国际教育质量指标和对各国学生的抽样测试的结果,客观地描述各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在未来社会充分担当角色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和所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样,各成员国可以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中更清晰地了解本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更关注本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并做出正确的教育决策[9]。
PISA作为一项国际教育成效评价项目,在世界许多国家不同文化环境和教育背景下进行测试,尤其要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以便进行国际间的比较研究和为各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尽管,笔者认为,PISA测评以学生年龄为选取标准,在不同教育制度,官方语言、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等背景之下展开统一的测试,存在对评价准确性的担忧。比如说我国具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比较少,学校差别也比较大(存在重点非重点,即使同是重点中学还会有县重点、市重点、省重点之分)本身就存在教育不公的现状。但对于PISA测评,本文主要考察的不是这一项目本身,而是这一项目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的引导性借鉴。
因此,我们应透过PISA测试,深人其背后隐含的理念、组织结构等问题,借鉴其中合理并卓有成效的部分,从而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所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使其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的意识去从容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
注释:
①本文均采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这一译法,以下简称PlSA。OECD中文网站以及OECD版权与翻译出版的一系列报告的中文摘要中翻译为“国际学生评估计划”,香港译为“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
[1]Programmer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what PlSA assesses[EB/OL].http://www.oeed.org.Pisa.
[2]OECD2004.LearningforTomorrow'sWorld-FirstResults from PISA2003[EB/OL].http://www.pisa.oecd.org.
[3]王蕾.从PISA试测研究实践的视角看我国大规模教育评价改革[J].评价与测量,2009(5).
[4]陈玉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8-99.
[5]陆璟.PISA学习参与度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6]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转引自王学兰.从国际性学生评价项目引发的几点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9).
[8]占盛丽.从个人和学校视角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8]戴家干.从考试到评价—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
[9]霍益萍,戴天华编译.经合组织(OCDE):启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并公布首次评价结果[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责任编辑 徐惠军
G712
A
1001-7518(2011)06-0026-03
赵雪晶(1984-),女,江西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200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