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林 黄厚章, 胡加海
(1.安徽省来安县家宁医院 安徽滁州 239200;2.安徽医科大学滁州临床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
1988年1月至2009年1月20年间共行内镜检查出胃癌1282例,其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68例,其中男48例,女20例,男女之比为2.4∶1,年龄最小28岁,最大为84岁,平均年龄5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上腹部隐痛腹胀或纳差26例(占38.2%),消瘦贫血14例(20.6%),无消化症状者28例(41.2%),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1年,多数1~3个月。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0g/L10例,血沉>25mmL/L5例。
使用日产GRF-260及XQ40电子胃镜详细观察粘膜病变,全部病例均经内镜下活检并经手术加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所选活检组织经切片后规范取材,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判断浸润到粘膜、粘膜下层的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I型(隆起型)16例(23.5%),内镜下可见乳头样、息肉样或结节状隆起。II型(浅表型)30例(44.1%),内镜下可见粘膜糜烂,充血,胃壁僵硬或呈灰白色。III型(凹陷性)22例(32.5%),可见凹陷性溃疡边界不整齐,溃疡面上有结节。肿瘤部位:胃底贲门部13例,胃窦胃角28例,胃体部27例。
68例早期胃癌中高分化腺癌27例(39.7%),低分化癌22例(32.4%),粘液腺癌12例(17.6%),未分化癌7例(10.3%)。
本组68例患者中粘膜内癌27例(39.7%),粘膜下癌41例(60.3%),其中7例伴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0.3%,此7例患者均为粘膜下癌。
早期胃癌系指癌组织仅局限于胃壁的粘膜或粘膜下层,而不论其浸润范围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如癌组织仅累及粘膜固有层,且限于腺管者称为原位癌。如癌灶直径在0.6~1.0cm称为小胃癌,在0.5以下者称为微小胃癌;肉眼不能看出,仅限于显微镜下所见者称超微癌。本组资料表明早期胃癌无消化道症状占41.2%,有消化道症状者占48.8%,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隐痛,腹胀,纳差,消瘦乏力四大表现[1]。
目前内镜与超声内镜结合能准确判断粘膜层到浆膜层乃至以外浸入范围及深度,对区别早癌与非早癌准确率可达80%~90%,管福顺报道内镜下染色可提高胃癌的诊断率[2]。内镜下表现:根据日本内镜学会分型:I型(隆起型),病灶向腔内突出,呈息肉状,其隆起高度超过粘膜厚度2倍,直径多达2cm,呈结节状,时见虫咬状或桑椹样,表面充血、或糜烂。II型(浅表型)此型又分以下3个亚型:IIa型又称表面隆起型:为扁平隆起,形态不一,可呈圆形、椭圆形,表面充血糜烂,可有白苔附着,需与疣状胃炎鉴别.IIb型:癌灶隆凹不明显,粘膜退色失去光泽,可见斑片状充血,出血,表面粘液附着。IIc型又称表面凹陷型,浅凹陷的粘膜上充血糜烂,凹陷区有颗粒样增生,或岛状粘膜残存,边清呈齿状或虫咬状,常出血,周围粘膜失去正常光泽。III型(凹陷型)癌灶呈凹陷性糜烂,溃疡,表面高低不平结节状边缘不规则[2~3]。
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表现,本组资料表明早期胃癌无消化道症状者占41.2%,主要依靠内镜下活检及X线检查,近年来随着经验积累,器械的改良与进步,超声内镜及染色内镜的运用,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笔者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体会是:(1)对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上腹部隐痛不适、贫血及早行内镜及X线检查,以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内镜下正确识别早期胃癌的肉眼形态特征,对一些细微的变化,均应仔细观察多取活检、定期随访复查。(3)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疣状胃炎尤其伴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内镜活检。(4)内镜染色法的运用:可在内镜下喷0.5%美兰,使病变处着色,有助指导活检部位,提高检出率。总之,早期胃癌早期多无消化道表现,内镜下活检是发现早期胃癌最可靠最重要的方法。多发结合的X线检查与内镜配合可大大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且有互补作用,近年肿瘤标志物检查为胃癌早期发现提供重要线索[4]。
[1]胃癌,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6~400.
[2]管福顺.食管多原发癌及贲门双原癌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华胸外科杂志,2003,19(2):80~81.
[3]张晓梅.早期胃癌内镜特点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76.
[4]马长青,黄厚章,胡加海.老年人早期胃癌48例诊断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6):737~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