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000 武汉后方基地襄樊干休所 张倩 王江710600 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 徐莉(校)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发展的趋势由治病转向为预防疾病、维持和促进健康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治未病”的理念及其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疗养院是运用各种综合疗养因子,在规定的生活制度下开展以健康、亚健康人群为主的“保健疗养”及以各种慢性病患者为主的“疾病疗养”的医疗机构。在疗养院工作实践中,疗养医疗工作人员应用“治未病”理论指导工作的开展,针对各个人群、各种疾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预防保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旨在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疗养学实践中的应用作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以便疗养医疗工作人员在今后工作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结合《伤寒论》、《千金要方》等中医典籍对“治未病”的记述,“治未病”有3种意义。①未病先防:强调摄生以预防疾病。②既病防变: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③病后防复:病后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机体康复和防止复发[1]。经过历代医家2 000多年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现代医学也对“治未病”的含义作了进一步诠释,如姜惟等人认为,“治未病”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4个方面[2]。陈曦认为,从道学文化和中医学理论来看,“治未病”的关键问题不仅仅是落实在形体上的预防,而应当更加注重对“神”的养护[3]。可以见得中医“治未病”理论和现代预防医学提出的三级预防思想是相一致的,并且符合当前我国提出的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涵盖了人体生命阶段包括健康状态维护、亚健康和疾病状态防护的全过程。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4],这将大大推动中医“治未病”的普及、发展,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增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综合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具有重大意义[5]。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6]。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类型[7]。匡调元教授认为,体质是人群中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他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8]。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研究已经证明,肿瘤、糖尿病、脑卒中以及支气管哮喘等包含复杂病因的慢性病的发病均与体质相关[9-10]。因此,实践“治未病”理论,首先要了解体质。目前国家中医管理局大力在“治未病”健康管理中采用体质辨别的方法,其中,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得到较多认可[11]。KY3H模式推出《KY3H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规范》,服务内容包括辨识、干预、评估等个性化健康保障技术和服务体系,目前已经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成立“治未病”中心,为民众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和诊疗相关服务的创新型健康服务平台。
疗养院属于社会医疗机构,但又不同于医院。首先,疗养院服务对象更广,把健康、亚健康人群也纳入到常规工作范围,与“治未病”理论所指导、所涵盖的内容相近。其次,疗养院一般都设在自然环境比较清静优美的疗养院(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富含了包括山林、海滨、矿温泉等多种多样的自然疗养因子,本身就具有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等多种作用。同时再发挥疗养康复医学的优势,辅以各种物理疗法、体育疗法,制定出科学配套的疗养康复制度,以进一步达到增强疗养人员个体的体能、预防疾病或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12]。疗养院主要工作任务是培养疗养员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卫生保健习惯,增加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了解,并自觉地加以预防和控制,在实施常规医疗技术诊治疾病的同时,更注重发挥疗养院系统健康教育的优势,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水平,从而提高疗养的长期效果[13]。总体来说,疗养院工作核心更接近中医“治未病”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的应用理念,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更适合推动中医“治未病”的普及、发展。
4.1 “未病先防”理念的应用 根据中医理论,任何疾病的发生一样都是“正”、“邪”二气交争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疾病[14]。因此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要注意运用各种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针对疾病发生的易感因素,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长养正气,防止病邪的侵袭。王绍林等人在健康人群中开展矿泉浴,结果证明进行矿泉浴对健康人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调节作用,有利于人体稳态的维持[15]。吕静姝等人的研究显示,正常人进行矿泉浴能促进机体脂蛋白脂酶活性激活,增加三酰甘油分解,促进机体对脂肪酸的利用,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很大价值[16]。郑建寅等人证明矿泉浴具有调整自主神经,能使其由不平衡状态转为平衡状态的作用[17]。徐莉等人研究表明,矿泉游泳和矿泉浴有调节人体成分的作用,而且矿泉游泳的作用更显著,试验后矿泉游泳组体质量、身体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数及腹部脂肪比率均显著降低[18]。Secher M等人研究表明,矿泉浴疗法可以延缓老年人认知减退,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Alzheimer症的预防作用[19]。
此外,应用疗养学方法改善亚健康状态也是近年来关注的重点。中华中医药学会在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20]。《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指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欲病救萌”。王天芳等人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辨识及干预[21]。王雪梅等人对129例疲劳状态的亚健康军人进行矿泉浸浴治疗,表明对照50例普通自来水浴,临潼矿泉浴对亚健康军人的疲劳状态具有较好的调理效果[22]。
陈曦等[23]对“治未病”理论作深入阐述后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多由伤“神”引起,“治未病”的关键问题应当更加注重对“神”的养护。高原等人[24]对15名健康特勤人员分别进行矿泉浴和矿泉游泳锻炼后,发现矿泉因子在消除不良情绪、维持机体稳态方面更有显著作用,重复单一的体育锻炼会对特勤人员的心境状态造成一定影响。
4.2 “既病防变”理念的应用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温病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可有效控制温病转归,是未雨绸缪之举。“治未病”的理念对于“既病防变”而言,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和传变途径,采取有效手段阻止其进一步演变、传变,以防加重病情。另一层意思就是在疾病早期,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5]。梁立锋等人研究后则认为,对有可能引起慢性肾病的患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梗阻性肾病、狼疮性肾炎、高尿酸血症等的人群,积极采用食疗、矿泉浴、运动疗法多种疗法综合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以显著延缓病变发展[26]。近年来,多篇国外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得出结论,矿泉浴疗能显著减轻风湿类疾病患者的疼痛,延缓病情进展。Leaute-Labreze等人研究表明,单独使用spa治疗牛皮癣比单独使用紫外线或联合使用紫外线和spa治疗的疗效明显,显著减轻了病变范围和疼痛程度[27]。Cantarini等人及Ardic等人研究证实,spa浴疗显著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疼痛及降低血清免疫因子水平[28-29]。Altan等人报道,3周的矿泉浴疗可以显著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的疼痛,改善患者功能,24周治疗后患者的全身综合状况得到明显改善[30]。Balogh等人证实,低浓度硫磺水浴能长期缓解骨关节病的症状[31]。王信昌等人也利用矿泉浴对17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了3个疗程60次的治疗,结果慢性期和缓解期患者的症状和理化指标得到改善[32]。
4.3 “病后防复”理念的应用 中医认为,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病后可通过培补正气,调理脏腑功能,使其紊乱的状态得以恢复。这种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仅是对疾病的事先预防,还包含事后养护及临床诊疗中对病程传变、病症转归、病位分析的把握,对提高疗效,降低疾病复发率都有较高的指导价值[33],是一种高度体现中医治疗特色的临床思维模式,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应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疗养医学中运用各种疗养因子,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病患特点开展病后康复,是疗养院工作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取得很好的疗效。乔宗林等人通过4年研究,认为矿泉全身浸浴对飞行人员腰肌劳损、良性关节痛的康复有很好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7.07%和94.59%[34]。此外,其采用临潼矿泉浸浴康复治疗5例高空减压病后遗症患者,也取得了较好疗效[35]。张爱萍利用矿泉浴结合质量浓度为0.5 g/mL的葡萄糖治疗外踝部Ⅳ期压疮,治愈率84.6%,总有效率100%[36]。关尊红等人对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矿泉疗法、功能锻炼、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指导等干预后,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总有效率100%[37]。于洪涛等人采用针刺配合兴城矿泉浴康复治疗冠心病患者,有效改善病情和生存质量,总有效率达96.8%[38]。
健康教育的开展,是疗养院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疗养院中将现代健康教育理念与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积极开展“治未病”理论的防治思想教育,针对不同易感人群或患者开展针对性疾病健康教育,也会对疗养人员的疗养效果起到较大的作用[39]。岳炜等把“治未病”的预防观贯穿于妇科健康教育全过程,指导病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重视情志对妇科疾病的影响,食疗和药膳对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以及中医妇科的传统治疗方法,能使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疗的措施和方法,自觉地在精神上认同和支持,并付诸行动[40]。巨晓霞在当地疗养院中以营造氛围、提高能力、扩展队伍等方式在医护人员和疗养人员中广泛开展“治未病”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拓宽了医护人员的知识面,树立起疗养人员的健康信念,更优化了疗养人员的健康行为[41]。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王莹介绍了本院与和昆仑健康保险公司、炎黄东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治未病”中心的经验[42],很值得推广。其服务内容主要有:①依托现有的高级干部健康体检管理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健康体检服务。②依托五脏相音辨识检测系统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为客户提供脏腑及经络功能状态测评,经络穴位、饮食、音乐、情志综合调理方案,及配套的经络调理磁疗贴。③依托KY3H私人健康状态信息库智能系统为客户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④依托现有工作基础为客户提供中医养生健康宣教、膏方药膳、冬病夏治、针灸减肥、推拿保健、理疗驱病、养身药浴、小针刀、常规中医中药等9项特色技术服务。可见,疗养院凭借其独特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经验优势,利用现有比较成熟的“治未病”体质辨识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再加入疗养院特色的自然因子疗法,很容易建立创新性的独特服务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渊源流长,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导疗养医学工作者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与现代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处,但更突出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且具有个体化的辨证优势,目前疗养方法中矿泉浴疗法在“治未病”理论下大量开展,并且得到很好反馈,能较好地预防疾病发生、延缓病症发展。但不足之处在于,多数实验明显样本过小,说服性不强,需要更多大样本双盲试验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其次,“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泥疗、海水浴、日光浴的作用效果还需要更多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在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的同时,有必要加入对应用疗养因子治疗的毒理学方法分析,积累其毒理学特性数据[43],以便在今后的使用中更加客观地评估疗效和使用风险。矿泉浴、海水浴的疗养学在普通人群中、疾病高发人群中的应用方法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可以考虑如用家庭浴疗替代的方法推广使用,以便能真正起到“治未病”理论的效果,有效提升大众健康水平。
[1]刘玉文.“治未病”思想对糖尿病足护理的指导意义[J].河北中医,2009,31(5):765-766.
[2]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209-210.
[3]陈曦.论“治未病”的核心观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01-703.
[4]新华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46家“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单位[J].中成药,2009,31(3):492.
[5]尚敬红,董尚朴,张轶晖.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4):46-48.
[6]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70-81.
[7]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8]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9]王晖,陈霞波,周建扬,等.浅论糖尿病各阶段的中医病机[J].中医杂志,2004(2):157.
[10]程晓丽,陈欢雪.中风之治未病[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4):541-542.
[11]张晓天.中医“治未病”进社区的理论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7):589-590.
[12]田径,刘荟.疗养院的预防保健作用优势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7):594-595.
[13]李庆峰,杨增慧.谈中医自然医学在现代疗养学中的地位[J].中国疗养医学,2001,10(5):47-48.
[14]郑亮,王媛媛.《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17-18.
[15]王绍林,郑多辉,吴鸿莉,等.临潼矿泉对人体作用的系列研究——矿泉浴对人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2):89-91.
[16]吕静姝,刘志江,金荣连.兴城矿泉浴对正常人血脂及载脂蛋白APOAⅠAPOB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1994,3(1):5-7.
[17]郑建寅,王成传,谢宁,等.兴城矿泉浴对人体植物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1999,(4):1-3.
[18]徐莉,张舒,王绍林,等.矿泉疗养因子对疗养空勤人员人体成分影响的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5(5):384-386.
[19]Secher M,Soto M,Gillette S,et al.Balneotherapy,preven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care the Alzheimer patient and his family:outcome of a multidisciplinary workgroup[J].J Nutr Health Aging,2009,13(9):797-806.
[20]姜良铎.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概念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167-170.
[21]王天芳,孙涛.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0):929-933.
[22]王雪梅,王俊芳,徐莉,等.临潼矿泉浴对亚健康军人疲劳状态的调理作用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5):388-391.
[23]陈曦.论“治未病”的核心观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01-703.
[24]高原,杨长斌,孙喜庆,等.矿泉疗养因子对特勤人员心境状态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8):676-678.
[25]王嗣,沈敏鹤.《内经》“邪伏防发,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初探[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6):347-349.
[26]梁立锋,赵君雅,蓝芳,等.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0(2):3-4.
[27]Leaute-LabrezeC,SaillourF,CheneG,etal.Salinespa water or combined water and UV-B for psoriasis vs conventional UV-B:lessons from the Salies de Bearn randomized study[J].Arch Dermatol,2001,137(8):1035-1039.
[28]Cantarini L,Leo G,Giannitti C,et al.Therapeutic effect of spa therapy and short wave therapy in knee osteoarthritis:a randomized,single blind,controlled trial[J].Rheumatol Int,2007,27(6):523-529.
[29]Ardic F,Ozgen M,Aybek H,et al.Effects of balneotherapy on serum IL-1,PGE2and LTB4levels in fibromyalgia patients[J].Rheumatol Int,2007,27(5):441-446.
[30]Altan L,Bingol U,Aslan M,et al.The effect of balneo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J].Scand J Rheumatol,2006,35(4):283-289.
[31]Balogh Z,Ordogh J,Gasz A,et al.Effectiveness of balneotherapy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a randomized single-blind controlled follow-up study [J].Forsch Komplementarmed Klass Naturheilkd,2005,12(4):196-201.
[32]王信昌,闫福庆,孔德旭,等.汝州矿泉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0,9(2):1-3.
[33]张培琴.中医“治未病”疾病康复新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10(7):1261-1262.
[34]乔宗林,杨增慧,孙玲,等.矿泉浴对飞行人员腰腿痛的康复作用[J].颈腰痛杂志,1996,17(3):165-166.
[35]乔宗林,孙玲,余颖.矿泉浴对高空减压病的康复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1994,3(3):12-13.
[36]张爱萍.矿泉浴结合50%葡萄糖治疗外踝部Ⅳ期压疮的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58.
[37]关尊红,靳汀雁,刘朝霞.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矿泉浴及功能锻炼的康复护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8(3):218-220.
[38]于洪涛,王成传,陈英梅.针刺配合矿泉浴康复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1):21-23.
[39]崔亚红.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对健康教育的启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157-158.
[40]岳炜,吴静欢.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妇科疾病健康教育[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91-1892.
[41]巨晓霞.“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0):932-933.
[42]王莹.疗养院实施中医“治未病”的实践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8):694-695.
[43]Varga C.Balneoprevention:new approaches[J].Int J Biometeorol,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