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巧处“生成”——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摭谈

2011-02-20 23:09董服相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8期

董服相

(台州市玉环县城关中心小学,浙江 台州 317600)

老师们常听说,一堂好课是生成出来的。我们似乎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的过程。甚至,不少人在评课中拿“预设”问罪,只要课堂有人工设计的痕迹,通通以为违背了课改的精神。但事实上,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预设。可以肯定,只考虑课堂如何生成,而不在预设上下工夫,完成课堂教学是不可能的。那么,哪些内容要提前预设,哪些环节和过程要依靠生成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谈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一、精心“预设”——预设是生成教学的基础

1.课堂学情的分析要有充分预计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体现,这应该成为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什么,知道了多少,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学习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教师都要心中有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2.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弹性区间

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既有预设的,又有生成的。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参考书或教师用书上规定的教学目标。而生成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指教学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思想实际新增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超越预设的收获,意外的收获。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洞察秋毫,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落实行为习惯,促进能力培养,达成本课的基本教学目标。

3.教学方案的构建要简洁灵活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或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几个步骤完成。可能每个教学步骤并不会完全照着老师的意愿去实现,但作为教学最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方案必须提前设计。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师必须心中有数。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如果课堂上学生对问题回答与预定的答案一致,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很少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一旦“节外生枝”,要么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轨道上,要么显得束手无策。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教师备课时构建的是“直线型”教学方案,忽视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4.学习方式的采纳要有商榷选择

学生选择哪种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提前考虑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经历过程,才能促进高水平的思维。学习是内部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但代替不了学生独立的思考。所以,要借助适当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给孩子们时间,让他们思考、反思、阐述观点并解释。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观点是洞察他们推理过程的窗口,从而观察并指导他们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形式,正视学生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以不断提高学法的运用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二、巧处“生成”——生成是预设教学的精彩

1.学会倾听,在倾听发言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因为没有预料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语)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体验学生的情趣,并通过捕捉学生的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

在教学《嘱咐》第三个事例“母亲因帮助人而生病”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谈各自都读懂了什么。一学生说:“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当别人遇到困难,我们应该主动去帮助。”这时,有个爱表现的学生插话了:“关心别人,快乐自己!”这一说,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面对这情况,我冷静一想,这不正是电视中公益广告的广告语吗?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随后让学生说说广告的内容,这时有很多学生争着补充,助人为乐的一幕幕就出现在学生眼前。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如果你们碰到这样的事情,会怎样做?”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心中真实的想法。这样一来,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多层次地感悟,对文本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由此看来,课堂对话中发生的有效生成点,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教师要善于倾听,敏锐地去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支持对话的持续展开和不断优化,让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让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

2.学会开发,在开发资源中生成

教学中,往往学生浅短的生活经历与作者的生活阅历之间有着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差距,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着悬殊的时空差距。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把学生置身于可接受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以已知的知识经验和自身的情感与文本对话,实现自身经验与文本的思想情感的交融,让他们在“人——环境”中相互探究、相互生成,在不断的碰撞与同化的过程中加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情感的升华。

教学《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课,如何帮学生感悟体会容国团强烈的爱国情、“祖国的屈辱史”是很好的生长点,可以此预设生成。教师映示句子:“是的,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历史上蒙受过多少屈辱……”

在学生诵读了这段话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同学们,从平时书上、电视电影中看到的,大人口中听到的,你们知道旧中国曾受过哪些屈辱吗?”

生:我从书上读过,英国侵略者在中国明目张胆地运毒、卖毒、贩毒,发动鸦片战争,逼迫中国与他们签定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享受最惠国的待遇。真是欺负人!

生: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掠走稀世珍宝,火烧圆明园,毁了我们的“万园之园”!

生:日本侵华,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生:从电视剧《霍元甲》中,我看到外国人在我们中国土地上耀武扬威,肆意殴打中国老百姓,称我们是东亚病夫,骂我们是狗。

……

那是一段记载着屈辱和血泪的历史,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人民饱受歧视和欺凌。民族的尊严、祖国的荣辱是容国团心头沉甸甸的情结,也使同学们心情沉重。于是,学生明白:

——为了饱受歧视和欺凌的人民,为了洗刷历史上的屈辱,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祖国的荣誉,容国团想:人生能有几次搏?我一定要拿下单打冠军!

如果没有对当时时代背景的回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容国团的爱国情仅仅是一句单薄的、毫无分量的言语;如果没有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怎能引起学生与文中人物达成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呢?怎能体会到容国团此刻心头的不平静呢?

3.学会探究,在研究问题中生成

不少老师在课堂中采用研究式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无疑,研究式的学习需要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有一定难度和深度,是生成性的过程。在研究式的学习中,老师要善于引导,不能死板地套用自己设计好的模式。如教师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学生这样质疑:

生:老师,白骨精为什么要穿花衣裳笑着向唐僧走过来呢?我觉得哭着过来更让唐僧同情呀!

师:是啊,同学们,他说得也不无道理啊,谁能说说为什么要笑着过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带着各自的疑问和好奇读起了课文。

生:老师,我觉得白骨精以为快要吃到唐僧了,于是会心地笑了起来。

生:我觉得白骨精穿得那么漂亮,又笑着过来,似乎是在引诱他们师徒四人。

师:引诱?

生:老师,我知道了,白骨精在使用“美人计”来引诱师徒四人。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从中你们觉得白骨精是怎样的?

生:诡计多端!

……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互动对话之后提出的问题,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状态。这时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这是学生思维与情感共生的结果,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教师及时地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有探讨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研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4.学会等待,在弹性控制中生成

弹性控制就是为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等待中,把握节奏,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学生的生成材料丰满充分,达到教师的预设要求。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于是便自然生成了以下的教学片段:

师:当小利比领着“我”去看小珊迪时,珊迪的神态、动作文中并未描述,你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吗?

生:老师,我认为珊迪一看见“我”进屋,会用力支撑起身体,可惜流血过多,身体太虚弱了,他又躺了下去,而且面露愧色。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没能把11便士如数还给“我”,这是不诚实的。

生:我认为小珊迪会眼含泪花,微睁着眼睛望着“我”,伸出苍白无力的手,想示意“我”坐下。

生:我认为,珊迪在对作者说话时,声音微弱,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望着小利比。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因为文中说:“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说这话时,珊迪的眼睛一定会望着弟弟的,眼神中含着依恋和无奈,临死之前,他唯一的牵挂便是弟弟了。

生:我要补充,小珊迪深情地望着弟弟后,又会缓缓地转过头,深陷的眼窝又吃力地望着“我”,似乎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意思。

生:(惊喜)老师,我知道了!刚才同学所说的意思,他是根据“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这句话猜测的。

师:那你说说,这个句子如果去掉“永远”可以吗?

生:可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添上“永远”,说明“我”会一直照顾小利比,不会后悔。

生:添上“永远”,说明我已经被小珊迪的品质打动了。

生:老师,我还有不一样的理解。

师:说说看。

生:我觉得“我”看望小珊迪的那段时间,是在自责与愧疚中度过的,要是不让小珊迪找零钱,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再说,他这也是在还债。

师:还什么债?

生:(略加思考)良心债。

师:多么精妙的解读,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连老师在备课时都没考虑到的细节,你们都想出来了。老师今天真高兴,因为,你们又给了老师以新的启迪。

上述教学,教师更多地关注学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聆听学生不一样的声音,及时地调控、激励、导引课堂,竭尽全力为学生搭建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台上“表演”,自然生成。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升水平,实现创新超越!

[1]郑雪琴《.江雪》课堂实录[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2).

[2]汪潮“.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构建思路[J].福建教育,2004(7).

[3]甑丽娜,仇晓春.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尴尬及教学对策[J].福建教育,2004(7).

[4]陈旭远,杨宏丽.论生成性教学[J].福建教育,2004(7).

[5]沈大安.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J].福建教育,2004(6).

[6]林润生.着眼于生成 着力于设计[J].福建教育,2004(6).

[7]张爱民.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诗意追求[J].辽宁教育,2005(3).

[8]董服相.关于课堂“生成”现象的透视及反思[J].小学教学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