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新文
(常州市武进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常州 213161)
灵动的历史课堂 别样的教学风景
贲新文
(常州市武进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常州 213161)
现代课堂教学观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思想,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这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课堂、优化课堂、和谐课堂、反思课堂、智慧课堂,始终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工作重心。
出于工作特点,笔者经常进入课堂,在欣喜感受到课堂从“一言堂”的沉闷转为“千言万语”的繁华的同时,认真审视课堂实际,更深切地渴望“形动”到“神动”的本质变化。
某位老师在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将教材的“八一南昌起义”“革命摇篮井冈山”“红军不怕远征难”三个子目概括为“开火”“点火”和“播火”。评课时,笔者基于民主革命历程的知识体系高度和“灵动课堂”的本质要求,提出了如下修改建议:把三个子目不妨提炼为“革命创举”“道路奠基”和“播种保根”。
点评分析: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揭示知识联系,概括学习内容主题,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理解。该老师的三个“火”字的概括,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启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谁向谁‘开火’?”“为什么要‘开火’?”“‘开火’后又怎样?”“谁点的‘火’?点的什么‘火’”“播了什么‘火’”等。在老师的引导、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不时有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课堂很自然地“火”了起来。但这种活动,主题指向还不够明确,容易造成“胡动”和“乱动”。“开火”不能体现中共“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重大历史意义和革命阶段特征,“点火”也不能突出“革命摇篮”的历史地位,“播火”更不足以概括长征的历史功绩。正是由于这些局限,影响了“动”的效度。教研员的修改,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三个子目学习内容的本质内涵,“革命创举”集中体现了党史和人民军队历史的开天辟地的新时期的到来,便于理解南昌起义的革命方式和历史地位,“道路奠基”则由井冈山的实践上升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的高度来理解“革命摇篮”的功勋,“播种保根”较全面地反映了长征的艰难及历史意义。如此定位,主题更加明确,同样的“动”将是更带有思维含量的“动”,也是有利于历史思维方式、方法培养的有意义的“动”。老师的设计,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知识、能力层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还不到位。我们不妨这样完善:“沉寂黑夜的枪声——果敢、意义深远的第一枪”“乌云深处的亮光——富有智慧和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一步”“阳光总在风雨后——艰难的历程、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在与上同样学习活动设计的框架下,学生就不仅仅是“形动”“心动”,本学习内容“神动”的价值显然体现出来了。课堂学习不同内容将呈现出不同情感氛围、不一样的体验与心灵震撼:钦佩第一枪的胆魄,感慨第一步的智慧,追忆不屈的精神,憧憬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如此情感曲线的形成,本身就是教学的又一种境界,或许还是教学更高的目标追求。
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我想学”历史的“主动学习”的态度,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特别是对历史学习的直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构建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计划都会化成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我能学”历史的“主动学习”意识。历史学习中的每个学生,除特殊的原因外,都存在着一定的显性与潜在的主动学习能力,都有表现自己主动学习能力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主动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在历史学习中发展主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能力。
1.创设氛围——“助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会大大促进互动教学的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无忧的学习氛围“助动”。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去。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采取启发式,注意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优化活动——“能动”
动起来不是指学生满课堂跑或者是放羊式的学习,而是指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自主合作、探究、互相讨论的有序的学习状态。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力争用历史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醒学生,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在课前准备时动起来,引导学生在老师导入新课时动起来,鼓励学生在操练环节中动起来,启发学生在练习环节中动起来。
教师要积极构建师生互动的生态课堂,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动画课件、简笔画、实物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双眼”动起来,指导学生记好笔记,或者动手操作等使学生的“手”动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的“脑”(思维)动起来,加强课堂的合作探究,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3.指导方法——“会动”
当代教师必须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我会学”历史的“主动学习”的方法,以保证其“会动”。
教师要教会学生动手的方法、合作的方法、发现的方法。教师应该善于揭示规律、提示方向、点拨思路,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和障碍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
1.尽量采用“鼓励评价”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老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多给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当学生在课堂上正确回答了有难度的问题,或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积极评价,这不仅能保护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更加刺激他们继续参与课堂学习。鼓励学生、表扬学生、信任学生,才能让学生“自信”起来,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课堂活跃经久不衰的良策。
2.掌握评价尺度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发展上是有差异的。个体之间显示着不同的特点,或天赋不一,或志趣各异,或个性迥异。因此,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作出针对性的、客观性的评价,以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3.完善评价方式
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并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采取学生自主评价,这能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增强,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学生合作互评,这能使学生在这种互相评价、互相赏识、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学生逆向评价,既然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要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人翁这一角色,我们就应多听听学生对老师的教有什么评价。多元评价机制的引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的心动起来,有跃跃欲试之感。
总之,“让学生动起来”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动”应是“有积极情绪参与、内驱的‘动’,有明确目标任务指向针对性的‘动’,有思维含量有意义的‘动’,能触类旁通提升方法能力的‘灵动’”。我们相信: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程改革才有可能深入推进,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的高涨气氛才会经久不衰,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达成课堂的高效;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活力,打造“生命课堂”“阳光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别样风景。
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