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广荣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历史特点
马广荣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建党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体现了三个基本特点:丰富的创造性、突出的先进性和鲜明的人民性。这三个特点,体现了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灵魂和精髓,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以深刻的启迪。
延安时期;党的建设;历史特点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的一大法宝。在革命与执政的双重考验下,毛泽东及其党内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给予极大重视,根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党的建设之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体现了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延安时期党的建设,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在中国的复制和简单套用,而是结合中国党建设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在一个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度里建设一个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是全世界共产主义者都没有遇到过的崭新课题,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工人阶级中建党的经验,显然不能解决中国党建设的特殊问题。
毛泽东及党内同志们创造性地提出思想建党的路线。思想建党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就是:坚持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广大党员,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他们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党中央落脚陕北之前,片面强调党员出身和阶级成分的建党路线实践已经证明是不成功的。落脚陕北后,党的政治路线发生重大转变,为了保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转变,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摆脱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和把共产国际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羁绊,走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党的建设的新路子,这首先要体现在党员标准问题上。瓦窑堡会议决议,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不再单纯以阶级出身来判断共产党员是否合格,“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1](P62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打开大门吸纳党员。党员标准问题折射出党的理论建设、阶级政策和策略上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瓦窑堡会议创造性地提出吸纳一切先进分子入党的同时,还将党员教育的问题突出地摆在重要位置上。历史证明这是富于远见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局部执政的特殊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面临着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复杂而严峻考验。1942年 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回顾这段党员大发展、组织大发展的时期时,对党员必须要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作了犀利的论述,“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2](P87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提高党员思想觉悟这个问题,创造了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整风形式,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整风方针,创造了解决党内非对抗性矛盾的新路子,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
毛泽东及党内同志们创造性地提出民主集中制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延安时期,民主集中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自觉探索,还是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深化,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核心来抓落实,这是延安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特点。进入延安不久后举办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苏区代表会议)就突出强调了民主制的价值:“在新时期,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用发挥全党的积极性,锻炼出大批的干部,肃清宗派观念的残余,团结全党像钢铁一样。”[3](P416)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具体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应该是选举出来的,党的领导机关应该向党员报告工作,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1937年 10月 25日,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民主和集中之间,并没有不可越过的深沟”,民主集中制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的有机统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党内民主集中制表现形式不一。他指出:“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在反动和内战时期,集中制表现得多一些。在新时期,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4](P278)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对民主集中制作了进一步阐释。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主要从事武装斗争和长期敌我斗争的特殊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组织实行自上而下垂直式领导,针对党的各级负责同志习惯于这种高效的集权式的体制和运作方式,毛泽东强调了民主的价值,强调尊重群众智慧,强调发挥基层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让广大党员能够在党章规定的范围内尽量发表意见,以积极参加党对于人民事业的领导工作,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充分发扬民主,让广大群众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毛泽东及其战友们还明确提出了党员应该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批评建议权等民主权利。为了使党员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还提出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思想。
无论是注重思想建党,还是强调民主集中制,这些理论都是带有规律性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党实践中的伟大创新。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延安时期独特的建党理论和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命题,其中就包含了创新的深刻内涵,实际上成为创新的动员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号召和指导下,解放思想和创新成为延安时期的时代特征,从而也成为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为人民所拥护、被历史所选择,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最根本的是具有其他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纲领和革命路线,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理论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决定因素。延安时期,党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来之不易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集中体现在思想理论上,党坚持用人类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它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对中国革命性质和特点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也不够准确,导致中国革命“两次成功、两次失败”。抗日战争开始前后、特别是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理论环境:国民党顽固势力继续鼓吹落后愚昧的学说,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其中代表人物对共产党的主张也抱有疑虑而主张在国共两党之外走另外一条道路。历史的发展已经迫切要求共产党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中国革命到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究其实质,就是要回答中国未来到何处去的根本问题。
在这种历史考验面前,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共领导人都作出自己的贡献,毛泽东通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著述,贡献尤多。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入手深入地分析了中国革命产生的根源,从历史发展变迁的脉络中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根源,使新民主主义理论有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从世界政治和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考察中国革命,从而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部分的论断,解决了中国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在这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道路和前途等问题,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总体战略。在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总体构想下,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路线图、经济路线图和文化路线图问题。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探索和完善,是毛泽东及其战友们理论探索之路上的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一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国家学说、社会学说,超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发展了马列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的理论武装。正是在这个历史性结合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旗帜下胜利前进”成为全党的共识。“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遵循毛泽东思想的指示去进行工作,乃是每一个党员的职责。”[5](P337)
加强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使党的先进性建设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为要领导革命运动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完成,就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认真地整顿一番。而为要从组织上整顿,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2](P875)针对危害较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要看到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给党带来的危害性,但同时还应看到农民意识、小资产阶级思想是可以改造和教育的,通过思想教育的方法,将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以分析和克服,促进其无产阶级化。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6](P125)按照这个逻辑,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发出了“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的号召。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科学的干部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并形成了政治教育与理论教育、文化教育和专业业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探索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创了良好的干部教育局面,随着中国特色干部教育理论形成并成熟,中国共产党把延安变成了到处是课堂、人人是学员、人人是教员的大熔炉。
延安时期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教育,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全体党员,从党的领袖到普通党员,深刻地认识并把握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概括的:“我们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党都比不上的,它最有觉悟,最有预见,能够看清前途”。[7](P397)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深刻地揭示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本质,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了党纲党章。
要保持鲜明的人民性,就必须保证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要保证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就必须处理好党政之间的关系,从制度这个根本要素上保证政党能够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特别强调从制度层面保障人民权利。1942年 9月 1日通过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规定了党应“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在当时党团制度等基础性制度安排下,一元化领导体制并不是党对政权系统的包办,其领导应是政治的、原则的和大政方针的领导,党对政府和参议会的领导只能经过自己的党团并严格遵循票决制,党委无权直接命令参议会及政府机关,这种党团制度的设计和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党政关系、保证党的政治领导的重要实践。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三三制”政权建设战略下党团制度的设计。在中共中央的亲自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在“三三制”架构下坚持党团制度。中国共产党并不直接向同级民意机关、政治权力机关发布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具体事务的指示、命令,而是在各级民意机关、政治权力机关中设立党团,党团执行同级党委的决议指令,按照议事规则提出议案。陕甘宁边区的党团制度建设和土地革命的苏维埃体制,与当时国民党“党义治国”的党治体制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切实保障人民参政议政权利的可贵探索。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建设是延安时期共产党人坚持眼睛向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风的根本保障。作风建设是制度建设的有机补充,毛泽东以及其他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营造出“甘为公仆耻为官”的亲民、爱民和为民的氛围。“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成为延安广大党员干部的不懈追求。毛泽东身体力行,他讲《为人民服务》,他本身就是人民的公仆,身负全党使命,工作日理万机,还亲自下地种菜,推碾子碾米;他写《愚公移山》,他本身就是当代的愚公,坚持每天挖山不止,搬掉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群众是根,民心是魂。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共产党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共产党的行动和政策,要适合人民的需要;共产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正是延安时期党和人民一家人、一条心,才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和支持。美国著名作家斯诺访问延安后,把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群众鱼水般的关系称为“东方魔力”,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后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就连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也为延安的党群关系所折服、所感动。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在延安这个穷乡僻壤打败拥有全国政权的国民党蒋介石的秘密之所在。
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历史特点,体现了党的建设的灵魂和精髓,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深刻的启迪。我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智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组织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组织工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4]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毛泽东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7]毛泽东文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Historical Features of Party Building in the Yan’an Era
MA Guangrong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Yan’an,Shaanxi 716000)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stablished a monolithic scientific system of theories for party building in the Yan’an Era.The system presents three basic features:rich creativeness,prominent vanguard nature, and distinct affinity to the people.These features embody the soul and qunentessence of party building in the Yan’an Era and provide profound inspiration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party building work in our new historical period.
Yan’an Era;party building;historical features
D61
A
1674—0351(2011)03—0096—04
2011-03-28
马广荣(1959— ),男,陕西吴起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部长、教授。
[责任编辑赵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