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制约因素研究

2011-02-20 22:19王新杰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劳动力职业培训

王新杰

(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泰州 225324)

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制约因素研究

王新杰

(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泰州 225324)

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成为职业教育一个新课题。本文以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为例,剖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约因素,以期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约因素

当前,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已进入新的阶段,但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只有消除这些因素,才能有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观念因素

首先,社会对“民工”的不公正态度制约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的积极性,也制约了职业教育机构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我国长期存在着“官本位”的陈腐思想,改革开放后,这种观念异化成“学历本位”,广泛存在并左右着人们的决策和选择。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学生是人才,而职校生不是人才。至于“民工”,概念本身就含混不清,虽然参加了工业或服务产业活动,但在社会地位上却远低于产业工人。陈旧观念所带来的后果是: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实际处于从属和补充地位;教师不愿从事职业教育;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不愿接受职业教育。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振兴经济要靠培养更多的大学生,而不是“打工仔”,重视职业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和道义支持上,难以付诸实际行动。当前,我国技术工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农民工”的平均收入水平则更低。而在企业中,“农民工”的地位普遍较低,发展机会也非常少。这个现实导致大批农村青年将发展前途寄托在考大学、上大学上,而不愿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其次,农民观念陈旧。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基础,对人的行为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劳动力素质偏低。大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或城镇后,只能从事脏、苦、累、险且待遇低的简单劳动,难以适应当前劳动力市场对多样化、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就业机会日渐减少。尽管如此,相当多的农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不能适应需求的客观原因所在,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持消极态度,因为子女学业不佳或家庭经济困难等,不能接受普通教育,才会勉为其难地选择职业教育。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还缺乏厚实的社会基础和肥沃的土壤。许多新增劳动力在未经任何职业培训的情况下就盲目转移。此外,历史形成的小农经济保守意识影响深远,“宁愿穷守土,不愿富离家”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机制和政策因素

不论是长期的职业教育,还是短期的技能培训,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因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为吸引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受训人员往往不需要承担培训费用,由政府对职业学校定额补贴,职业学校每培养一名农村劳动力,政府补贴300元,但是此投入远远不足,职业学校无力“买单”。一些学校和技能培训机构为降低培养成本,以缩减培训科目,加强劳务输出来缓解经费矛盾,偏离了培训目标,客观上造成培训规格不高,能力发展不全面,难以适应市场要求,社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失去信任,形成恶性循环。

企业和地方出于局部利益,不愿投资技工培养和“民工”培训。一些地方认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却流向发达地区,对本地区贡献不大,从而对技工培养不热心。尽管一些地方由政府出面组织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开展技工培训,许多企业却不愿投入资金,宁可高薪聘请也不愿自己投资培养,这是造成各地区 “技工荒”、“民工荒”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农民外出就业依托血缘、地缘和人际关系网络为主,这种自发的盲目转移占有很大比重,通过政府或相关部门有组织的转移比例极低。同时,随着技术含量低的就业岗位的逐年减少,加上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发生了“农民工”回流现象。尽管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但分属多个部门,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存在着就业与劳动预备制度、职业岗位资格认证制度衔接不顺,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质量与收费不匹配等问题。因此,职业教育管理要有一个合理的、强有力的行政机构,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和不同部门、不同机构培训行为的统筹。建立一个与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对接、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衔接的教育资源配置机构,从全局的高度统筹培训资源,避免人、财、物的浪费,才能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顺利进行。

职业教育自身因素

到目前为止,职业教育尚未建立起合理、完整、操作性强的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课程体系和运作机制。职业教育自身条件也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求。

首先,课程体系上不配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要求存在着短期性、实用性、灵活性和多层次性等特征。一般说来,它要求能够使农村劳动力迅速掌握某种技术,这种技术只要能使他们有能力从事某个工种或是某个流程的操作,满足岗位需求,而不必去掌握深奥的理论,学习方式、时间、地点要有灵活性,岗前培训后能及时就业,与企业管理相协调等。而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具有系统性、结构性、渐进性等特征,一门课程需要短则1年、长则2~3年的学习,且课程之间相互衔接,需要学生逐步学习、循序渐进,才能扎实地掌握相应的技术理论。从就业市场来说,这种课程体系是针对培养“技工型”甚至是“技师型”人才而开发的,并不适用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因而,职业学校应面对培训对象的需求,以岗位要求为标准,以技能操作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培训使用的实用型教材,从而使农村劳动力迅速掌握岗位技能,适应转移需要。

其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不适应。一是数量不足。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社会地位偏低,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职业学校任教;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编制问题上也往往向普通中学倾斜,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农村职业学校尤其突出。二是质量偏低。专业课教师存在“近亲繁殖”现象,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任教往往又没有教学能力。三是结构不配套。学校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不得不开发新专业,导致学校新设专业和现有专业师资不配套,有些专业供过于求,而有些专业则明显不足。另外,还存在着年龄层次结构不合理,有明显断层现象。四是实践能力不强。职业学校的中青年教师多来源于大专院校,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技能达标率却较低,许多专业教师没有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或者虽持有证书也不一定能够达到当前的技能要求。

再次,设施设备条件不能满足培训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其就业方向、就业岗位是多种多样的,需要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设施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大量的实验实习设备投入。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投入普遍不足。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同样离不开实习基地建设。因此,中央和省级财政在稳定现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新增的职业教育经费必须向农村倾斜,向实习基地建设倾斜。地方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分担的机制,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1]蒋国保.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分析[J].特区经济,2005,(12).

[2]张雅丽.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9.

[3]费国良.创新农民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农民素质[J].上海农业科技,2008,(1).

[4]江苏省统计局.无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OL]. [2005-03-18].http://www.jssb.gov.cn/jstj/ fxxx/sxfx/200504/t20050404_48974.htm.

[5]李新.职业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6]刘华.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9).

[7]孙书安,曹殿立.河南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418-421.

[8]王宏奇.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J].职业,2008,(9).

G710

A

1672-5727(2011)12-0161-02

王新杰(1975—),男,江苏泰州人,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

猜你喜欢
劳动力职业培训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