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学生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2011-02-20 22:19胡文鹏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校企因素职业

胡文鹏 崔 翠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学生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胡文鹏 崔 翠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加强专业建设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新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必然产生新变化和新困难。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视角出发,关注校企合作中学生心理的变化,有利于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下新的学生教育管理策略,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有所成。

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非智力因素

坚持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开始由校园延伸到合作企业和生产实训基地,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观念、方式和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扩张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更加复杂和特殊,其学习情绪、动机、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的求知欲较低、学习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等。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做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笔者拟从非智力因素的视角,探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1935年, 美国心理学家 W.P. Alexander在《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概念。Alexander认为,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使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对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而非智力因素则是指间接参与认识活动并制约着整个认识活动效益的心理因素的总和,它主要由动机、欲望、兴趣、意志、情感、态度、信念、性格和价值观等构成。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主要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非智力因素则对人的行动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不受先天的限制,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强化来改善和提高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具体来讲,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三大功能:(1)动力功能。非智力因素能激活或启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能提高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还能影响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使学生能正确地、自觉地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感。(2)定向功能。非智力因素能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使其集中于认知社会的学习活动中。其中,意志因素能调节学习的外部行为和内心状态,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还能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干扰,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自我价值观因素则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意义,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3)弥补功能。非智力因素能够弥补智力和能力在某方面的缺陷或不足,而且还能使其获得情感的满足并产生良好的心境,从而促使学生提高成才的志向水平和驱动力。

影响高职学生非智力发展的因素

社会认识的因素 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层次的思想。因此,部分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信心不足,缺乏信任感和认同感。这导致学生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和逆反心理,入学后茫然而无所适从,心态不稳定,缺失了明确的人生奋斗方向和目标,学习内在动力亦随之减弱。

个体认知的因素 有些学生在主观上既认为所在学校的层次低,又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也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偏离了实际水平,一旦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他们就很难承受,自控力差,情绪也不稳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因素 尽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所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对“技术应用”以及理论学习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和技术的培养,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的非智力水平,如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心理情感等少有提高,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不明确,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较差,动力和兴趣不足等。

课程教学的因素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内容设计依然沿用学科体系的教学范式,一味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这直接导致了专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相关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能力,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再者就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单调,教学内容单一,不能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缺乏奋斗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挑战

尽管大量实践已经证明,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和职业实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随着校企合作的推进,学生的角色、作用和责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了延伸,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很多新问题也开始凸显。

学生的身份发生变化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既有“学生身份”又有“员工身份”,双重角色能使学生的内心产生微妙的变化,他们既为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感到激动,又为离开熟悉的学校感到忐忑不安。在这全新的环境中,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学生”身份,忽视学校的管理与指导,造成他们不遵守企业和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管理,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问题。

学习场所和方式发生变化 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工作地点与学习地点一体化。学生脱离了学校环境,处在完全不同于校园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工作即学习。由于对新的职业环境不了解、不熟悉,参加实习后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忙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以及种种人和事,学生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甚至产生就业恐惧心理。

教育管理主体发生变化 从理论上讲,校企合作既应是利益项目的合作,也应是学生管理的合作。表面上,学生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但事实是学生离开了校园,学校的制度难以约束他们,而企业对这些“实习员工”又缺乏积极管理。因此,这种“双重管理”的模式既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无形压力,也可能形成“都不管”的“真空地带”。

教育管理制度跟不上 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建立在健全的管理制度基础上的,但有些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时,不仅在思想认识、课程设置、管理机制、实习实训等方面没有充分的准备,也没有对新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研究,结果是学生苦、教师累、企业怨。因此,如果缺乏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再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再多的企业实习,也只是一种走过场。

关注非智力因素,提高校企合作中的学生教育管理水平

校企合作模式的出发点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只有让学生了解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充分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才能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

明确校企合作的意义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次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有的学生可能不理解,产生“学校不管我们了”等思想。因此,在学生进入合作项目之前,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意义,并结合他们的工作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并产生积极参与合作项目的动机。如果是非毕业班的学生参与合作项目,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如果是毕业班的学生参与合作项目,则可以教育他们通过顶岗实习了解职场工作环境,锻炼自己的操作实践能力,积累自己的职场经验。

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变化,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在学生“上岗”前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充分,学生就可能怀着很大的兴趣,进入企业后往往能服从安排,遵守企业纪律,乐于学习和掌握新技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鲜感逐渐消退,或者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困难导致的退缩情绪,在这阶段,学校指导教师要特别注意及时跟踪,适时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转变思想。首先,指导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与学生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指导教师不能一味袒护学生,那样无益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相关学习和工作生活的经验。再次,指导教师也不能只站在企业的角度,一味要求学生转变思想来适应企业要求,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教育工作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最后,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肯定学生的优点和付出、表扬工作优秀的学生等方法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在实习工作中时刻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正视真实的工作环境,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 意志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动,并能使人克服行动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会在学习上下苦功夫,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多数会成为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难以胜任将来的工作。学生从条件优越的校园走进企业,面对真实的工作岗位、特殊的工作对象、复杂的工作环境、多样化的人际关系,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怎样对待这些困难,能否克服这些困难就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实际考验。首先,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习过程既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更是向一线工人师傅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加强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的理解,便于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也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从岗位做起、从基础做起、从自身做起的优秀品质。其次,指导教师要让实习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的态度进入工作岗位,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要及时调节身心,以便快速适应实习工作环境。再次,指导教师可以在工作中设置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炼学生的意志。

完善教育管理规范,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 善于学习的人既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具备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在任何环境下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完善与更新。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应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学生往往是踌躇满志,向往社会,向往工作,但又感到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对新的工作环境感到恐慌。面对这种心理反应,指导教师首先应及时给予疏导,防止学生产生紧张、恐惧和逃避的不适应心理,防止学生在企业中消极怠工、得过且过。其次,要教育学生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从实习单位的全局出发,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再次,要教育学生把自己当作实习单位的员工,认真对待实习实践机会,全身心地进入工作状态,接受并熟悉企业文化氛围和职业岗位需求,真正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技能操作过程中,达到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1]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新进展2007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唐道秀.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陈琦.高职院校学生非智力因素优化的整合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4).

[4]李焕旭.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思想教育问题探讨[J].林区教学,2008,(4).

[5]黄冬福,罗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建构[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6]陈彪.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生管理[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胡文鹏(1978—),男,湖北天门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与职业教育研究等。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08B316);武汉市市属高校科研课题《基于知识流理论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090137)的成果之一

G715

A

1672-5727(2011)12-0153-02

猜你喜欢
校企因素职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解石三大因素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