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层追问”帮你把道理说深说透

2011-02-20 14:49阎永锋
中学语文 2011年1期
关键词:慧心红线道理

阎永锋

大家知道,议论文是议事说理的文章,要想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进而取得以理服人的好效果,不仅需要摆出一定数量的典型事实,还必须把道理说深说透。那么,怎样才能把道理说深说透呢?

先请大家阅读一篇例文——

抓住机遇的红线一考生

相传天上有一个月老,掌管着世间姻缘,他用手中的红线牵住了世间的有情男女。但你是否知道,你的手中也牵着一条红线——机遇的红线,它将你与成功相连。抓住了机遇的红线,你便与成功结缘。

事实上,这条红线的出现不仅会有各种“征兆”——有时它会是一种病症,有时它会是事业的失败、公司的破产,有时它会变成一个落地的苹果,有时它又变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且是稍纵即逝的,只有那些能够及时抓住机遇红线的人,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提出新的理论、开创新的事业。

面对自己色感方面的“与众不同”甚至缺陷,道尔顿既没有轻易放过,也没有产生“认错颜色?或许是别人搞错了”的疑问,而是紧紧抓住不放并研究不辍,并最终成功地写出了《视觉之异常》,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面对破产,安藤百福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从路边摊旁的排队现象,看到了新的商机,他没有顾及这只是“小本生意”,反而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仅仅一年时间,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便宣告诞生。在许多人看来,被一只坠落的苹果砸中了头,肯定是一次“倒霉事件”,未等肿包消失,一切又该归于自然了,但是在牛顿看来,这却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许多人看来,既然已经有1000种材料被证明是不能做灯丝的,那么研制灯丝的“项目”自然也该终止了,但是在爱迪生看来,这么多的失败正意味着自己离最终的成功已经越来越近!

抓住机遇的红线,不但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更需要我们有一颗慧心。只有拥有了一颗平淡的慧心,我们才能在喧闹的尘世中发现机遇;只有拥有了一颗宽容的慧心,我们才能在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中辨别机遇;只有拥有了一颗勇敢的慧心,我们才能在大势已去中力挽狂澜,取得成功。

不要总是发出“或许”、“也许”的感叹,不要总是慨叹自己“命运多舛”、“时运不济”,不要总是捶胸顿足,不要总是畏缩不前,它们只会使你与机遇失之交臂、与成功失之交臂。世间没有后悔药,当你抓住了机遇的红线,并将其牢牢握在掌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也已经“羽化登仙”,成为连接机遇与成功的月老了。

这篇例文选自2009年全国Ⅱ卷某考场,是一篇可圈可点的例文:1.内容切题、丰富;2.立意鲜明、新颖;3.结构完整、严谨;4.语言流畅、有个性;5.构思新巧。然而最值得称道的是,考生通过“四层追问”的方式把道理说得很深很透,因而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一层追问蕴含在前两个自然段中,虽然文中没有一个问句,但这两段文字几乎都是围绕着“是什么”展开的,即机遇的红线指的是什么——其中既有“它将你与成功相连”、“是稍纵即逝的”等概括阐释,更有“它会是一种病症”、“它会是事业的失败、公司的破产”、“它会变成一个落地的苹果”、“它又变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等具体阐述。

第二层追问蕴含在第三自然段中,文中虽然也没有问句,但这段文字却是围绕着“怎样做”展开的,即在机遇这条红线面前人们是怎样做的——道尔顿既没有轻易放过,也没有产生疑问,而是紧紧抓住不放并研究不辍;安藤百福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看到了新的商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牛顿没有自认倒霉,而是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爱迪生没有在近千次失败后终止实验。

第三层追问蕴含在第四自然段中,是围绕着“为什么”而展开的,即为什么说“抓住机遇的红线,不但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更需要我们有一颗慧心”——平淡的慧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机遇,宽容的慧心可以教会我们辨别机遇,勇敢的慧心可以激励我们力挽狂澜,取得成功。

第四层追问蕴含在第五自然段中,是围绕着“会怎样”而展开的,即“抓住了机遇的红线,并将其牢牢握在掌心”之后会怎样——会“羽化登仙”,会成为连接机遇与成功的月老。

显而易见,通过“四层追问”,文章的层次更清晰、更严谨了——“是什么”属于提出问题,“怎样做”、“为什么”属于分析问题,“会怎样”属于解决问题;通过“四层追问”,考生把“抓住机遇的红线”的道理说深说透了——“是什么”让读者弄清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怎样做”为读者议了事、导了行,“为什么”让读者明了理,“会怎样”让读者对文章中心论点更加确信无疑。

怎么样?还在为没有办法把道理说深说透而发愁吗?试一试“四层追问”法吧!效果相当不错。

猜你喜欢
慧心红线道理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