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静
词尾“父”并非我们常见的父亲或父辈的意思,而是读fǔ,表示对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的通称时,它形成一种构词格式,即“所从事的职业+父”,有时兼指老年人,如“渔父、樵父、田父、耕父”等。“所从事的职业+父”这种格式的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楚辞中有《渔父》,《列子·杨朱篇》中引用的周谚“田父可坐杀,晨出夜入,自以性之恒”中就已见这类格式的词了。
先秦之后,这类词除“渔父”和“田父”外有了其它的形式,《文选·张景阳〈七命〉》中有“耕父”,《后汉书·蔡邕列传》中有“弓父”,《搜神记》中有“采药父”等。到了元代利用该词尾构成的词更多了,仅元代冯子振的《鹦鹉曲》中就有“渔父”、“樵父”、“耕父”、“农父”、“田父”、“纶父”、“园父”、“船父”、“采薪父”等。在现代汉语中,这类词极为少见,只有个别沿用至今,如“师父”、成语“田父野叟”。
“所从事的职业+父”除构成词之外,偶见“XX之父”的短语格式。如《独异志》卷上:“其人赍粮乘槎而往,及至一处,见有人饮牛于河,又见织女,问其处,饮牛之父曰:‘可归问蜀严君平,当知之。’”在这里,“饮牛之父”指的是从事牵牛喝水这种工作的人。现代常见“XX之父”格式的短语,如“航天之父”、“几何之父”、“杂交稻之父”等,和上文提到的“饮牛之父”不大一样。现代的短语“XX之父”往往是指在特定领域内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某个具体的人。如现代“航天之父”就是指韦·冯·布劳恩,“几何之父”就是指欧几里得,“杂交稻之父”是指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