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为写景状物作文着彩

2011-02-20 13:12:26甘肃张宗军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紫藤萝松树瀑布

甘肃 张宗军

无论是写景状物的诗文,还是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都离不开景物的描写。景物有静态和动态之分。我们可以在描写静景时将明明是静止的东西写成为活动的,这就叫做化静为动。运用这种方法塑造的景物形象鲜明,具有灵动之气,给人的美感丰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静景进行动化描写,应该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对所写景物产生的独到观察、感受通过人们熟悉的各种动态表现出来,尽显景物的神韵,起到传情的目的。

写作中通常采用三种方式来化静为动。

一、炼词点染式

斟词炼字,写景则能准确、传神。多选用动态动词,形象而贴切地为静物“点睛”,画面因之生动活泼。朱自清说:“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把静景作动势的刻画正是他所着意追寻的。他在《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因为贴切地用了“踞”、展着“浮”这样的动态词,把亭子高立于突出的岩石之上,“上下都空空儿的”,那种静止状态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亭子具有飞动之势。同样是描写亭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一开篇就写到“醉翁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这里的“亭”本来是一种静态的建筑物,“翼然”是飞鸟展翅的样子。他在这里所描写的“亭”是四角翘起像鸟一样张开翅膀,高高地站在泉水上面。使人联想到,在美丽的山水间,一座亭子四角如翼,凌空而起,姿态翩然。真是静中有动,令人陶醉。再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写自己的小屋:“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一望无际的水面”与“辽阔无边的天空”的景物面是何其大,而“一片风帆”与“一只飞雁”又是何其小的事物,作者却能匠心独具地为这大背景中的小事物分别提炼“飘过”与“掠过”两个动词,静止的“小屋”便给读者以“灵动”、“生气”的感受,产生精巧、玲珑的美感。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赋月光以音响、动态,表现力是很强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着一“挂”字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把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的瀑布图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提炼好副词,也能够在景物描写中起到化静为动的效果。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诗,“渐”和“才”字准确生动。“渐”字表现野花将开未开的情状,似乎让读者感受到野花正在由花骨朵绽放为亮丽的鲜花。“才”字表现春草刚好长到能够淹没马蹄印子,似乎让人看得见春草正在生长。诗人将静止的花草赋予了动态之美,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无限生机。

二、将物拟人化

以人的各种态势来描写静物,创设一幅活动的画面。如宗璞写的《紫藤萝瀑布》中的拟人句“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挨着”“接着”“推着”“挤着”等词语将紫藤萝人格化了。花儿像欢乐的儿童一样在一起玩耍嬉戏,使得花朵充满情趣,富有动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从而激发人们对生命对生活的新的认识。朱自清的《春》描绘的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句中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了。表现了春花开得热烈的特点。春的生机勃勃激活了万物,桃树、杏树、梨树也像人一样争先恐后地开花,表现了春的生机与活力,充满动感,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繁花似锦的美。又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写城外远山之美:“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名手画的吧。”极具情态的两个“卧”字将村庄和村庄房顶上的雪人格化了。“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出了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在写活物,活灵活现。《荷塘月色》中有一段能集中反映出这一艺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花,有的是“袅娜地开着”,体态柔婉之状宛然可见;有的则“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之态,栩栩如生。而把它们比作“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则写尽了它那动人的情态,唤起了人们美好的联想。

三、取物比喻式

以其他物的动态形象来描绘所写静物给人造成的动态感受,贵在描写的对象和用来作描写的物有相似之处。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中,描绘登高远望“北国风光”的雪景时,有这样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是一个绝妙的描写,展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群山恰似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驰。静止的景物动化了,可以说,这样的描写非常形象、生动、传神,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如《荷塘月色》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极为生动。舞女的裙并非任何时候都和荷叶相似,只有舞到高潮,裙子因激漩而展开的那瞬间,二者才相似,这就赋予了荷叶动态的美。再如《紫藤萝瀑布》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紫藤萝充满生机与活力,旺盛的紫藤萝富有动态之美。“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句中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用瀑布来比作紫藤萝的枝条花朵,也暗示人们生命就像长河、像瀑布,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紫藤萝像瀑布一样富有动感,显示了它的生机与活力。“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句中把一朵朵藤萝花比作是迸溅的水花,使得紫藤萝花显得既亮丽可爱又充满动感,富有情趣,给读者带来无尽的视觉感受。

有些静景单靠一种方式进行动化描写,还觉形象单薄。如果作者能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以丰富的想象为静物作动态造型,更能显其行传其神。如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一文中写山上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作者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本来是静态的松树活化起来,赋予了它人的性格,那些“把根扎在悬崖绝壁上”不动的松树,作者却能看到它们“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则会“望穿秋水”,还会“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作者正是赋予松树以人的多种情态,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正是这充满生命活力的松树给人以登上泰山的勇气。这些动势的刻画包含着作者丰富的联想,把松树的各种神采表现得栩栩如生,如亲历目睹,它既是客观对象的再现,也是艺术的创造。

各具形态的大千世界,如果写景时只写静止的景物,则不足以反映自然景物的全貌。只要能够根据写作主题、内容的需要,化静景为动景,就会使景物描写生动、活泼,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在写景状物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只要用心去观察,合理去想象,恰当地运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技巧,展现景物的动态美,就一定能创作出语句生动优美,受到阅读者青睐的佳作来。

猜你喜欢
紫藤萝松树瀑布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瀑布之下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美丽的紫藤萝
美丽的紫藤萝
松树
瀑布
松树
紫藤萝瀑布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