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黎立夏 许胜利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对天然组合体,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只有充分调动两者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众所周知的现状却是,人人都明白写作能力绝非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在实际备考过程中却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的误区,从而导致了我们教学备考所取得的实效并不理想。笔者在教学备考的实践中,发现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的误区。
写作应该是发自学生内心本能的写作,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就必然要求学生进行一个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诸如写作素材的积累,与学生阅读的书籍、生活的阅历、视野的开阔等方面是分不开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我们写作教学备考要打持久战。可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备考的过程中,从学生升入高中乃至在初中阶段,教师就只是一味注重写作模式技巧的训练。这种模式技巧的训练几乎自始至终主宰着我们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写作要不要技巧?回答是肯定的。但在作文的教学与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以技巧为技巧,过分地强调实践,强调技巧,那作文教学备考的结果可想而知,毕竟,写作离不开素材的积累,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阅历、生活的感悟等方面密切相关,这是什么样的技巧也无法代替的。
在作文的教学备考过程中,简单套用数理化对模式技巧的训练,必然会导致我们在写作教学与备考的过程中,把作文进行条块分割,将它们简单的割裂成一个又一个的作文板块模式。如议论文板块,记叙文板块等,将它们人为在进行割裂分离,从而忽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我们将备考的相关知识也都独立出来了,知识的系统连贯就成为一句名副其实的空话。
在考试的过程中,由于考试时间紧凑,因而平时的写作训练,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要求学生在50分钟以内完成。长期如此,我们的思维就形成了一个这样的惯念,写作文一般都要求在50分钟以内完成,三年下来,我们在平时的作文练笔中,几乎从来就舍不得花费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一篇作文,更不要说花上半天的时间来完成一篇作文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写作的数量尽管达到了,可是却没有什么质的突破,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忽略写作的稳打稳扎,三年下来,作文写了不少,学生作文的水平却没有质的突破,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所要培养的是新世纪创新人才。可实际的情形却是,在作文备考过程中,教师并不怎么鼓励个性创新,恰恰相反,我们的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谆谆教导学生,语文考试60分的作文,成败就在作文。作文一旦考砸了,那就全盘皆输,作文创新当然好,但是有很大的风险成本。在考场上,即使你的创新作文得到了阅卷教师的认可,你也就多得那么几分,而一旦要是你栽了,那谁也输不起,为了保险起见,你的作文根本就没有必要标什么新,立什么异。为稳妥,你最好还是以常规起见的方法去写,保你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大部分的教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我们的学生当然也这样去想,这样做。由于我们有这样的意识,在平时的考试中,根本就没有多少学生朝创新方面考虑。可想而知,在高考学生又怎么会去这样做,没有学生输得起,也没有学生愿意去冒这个风险。基于这样的原因,创新型人才,大胆创新作文的实际情形并没有多大的市场,长此以往,学生写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索然无味,学生想象创造的天性,在平时作文教学和备考的过程中早就被扼杀了。每年高考之后见报的满分作文相对于人数众多的考生来说,是少得不能再少的比例。很多优秀学生喜欢创新作文,却不得不写考场作文,在考场上几乎很少有学生写创新作文,为了保险,不得不写自己都恨之入骨的“新八股文”。鼓励学生写创新作文,开发学生的思维,不少教师内心深处都是这样想,但实际的情况是,很少有教师去要求学生这样做。
在高考指挥棒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竞争是无形的血腥战争。为了提高分数,我们想方设法,简直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再加上投资大、见效慢,在短期内根本就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对教师的工作实效的评价也不怎么的科学规范,不好操作,只看分数,不管其他,只是一味地重视结果,忽略过程,再加上语文学科其本身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不可能在短期内看到实效。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高中语文教师又不具备跟班上的稳定性,从而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几乎都是各自为政,换了一个教师就换了一套方法,尽管教师变了,可却始终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在功利主义的指导下,我们真正的忽略了人文素养的熏陶。我们的教师在通常情况下注意这种技巧,那种模式的训练,却忽略了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教学和备考没有从人文素养抓起。事实上,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安排得过紧,课外书籍读得太少,知识面太窄,一方面,我们在大声的呼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实际的情况却恰恰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不断的呈下降的趋势。
在功利实用主义的指导下,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技巧上变得越来越神速写作技巧日益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一般一节课的就够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来。可在内容上,写作的人文情怀却越来越空洞,实际的情形却是:一次考试下来,一个班上往往很难找到几篇有质量的文章,日益完善的写作技巧高明化的写作智商,由于真情实感的缺乏,学生的作文,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还是在考试中,学生写得特别的吃力,苦不堪言,教师的作文批改也就更吃力,更加痛苦。尤其对学生进一步的伤害,体现在他们上大学之后,步入了社会,由于其自身写作能力的低下,给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学了十几年的母语,有时连一些简单的应用性写作都不会,更不用说好好地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有时就是学生能够想得出来,却无法准确表达,他们除了会做模式固定的写作之外,其他什么都不会,一遇到陌生的情况,就会束手无策,不知所措,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无法跟上去,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
一方面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反复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写作不但在语文考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定乾坤,同样对高考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语文在今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点师生都达成共识。而实际的情况却是,作文教学备考陷入了这样的怪圈,我们明白写作的重要性,并且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在技巧上日益完善,在写作数量上日益加重,可是我们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没有什么质的突破和提高,以至到了后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备考越来越陷入被动,枯燥无味,学生感觉到乏味,教师在教学上为了应付而应付,备考也就变得越来越被动。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还是舍不得花费一点间来进行反思和总结,反思我们在教学和备考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反思我们教学备考的真正症结之所在,从而形成这样的被动状态,我们越厌倦,越来越没有激情,也越来越懒得反思和总结,越是懒于反思和总结,我们变得越是厌倦。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学教材中有些所谓的名篇名作,其实并非是真正的名篇名作,只是长期的备考定势思维锁定传统考试篇目,在思想和艺术上未必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为了赶进度,在备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把一些所谓的名篇名作讲解之后,而对一些所谓的一般课文的讲解要么草率从事,要么对之弃而不教,长期以来,对学生的知识形成和积累是个莫大的创伤,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课堂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学生的阅读和欣赏分析能力根本就上不去,所谓的文学修养就成为一句名副其实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