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涂 涛,张建欣
西南大学:1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先后启动和开展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包括: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这些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整体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2003年教育部又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国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高校全部建成校园网,师生人机比为1.6∶1;中职学校85%联网,生机比为9∶1,师机比为2∶1。中小学49%拥有计算机教室,生机比为18∶1。100%的高中和90%以上的初中,以及20%左右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2]。基于以上事实,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硬件基础设施逐渐完备、软件资源丰富发展、潜件理念更替创新,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推动了教育创新、深化了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
然而,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8级大地震。顷刻间使家园遭到严重破坏,校舍被毁。以遵道镇为例,据统计,这个镇上有95%的房屋倒塌,死亡400余人。而其隶属的绵竹全市死亡1.1万人,死亡人数在四川所有县级市里位列第二,经济损失位列第一[3]。硬件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软件资源陈旧、潜件理念落后,而在灾后教育重建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援建成为灾区重建的主旋律。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社会各界为灾区出力捐资,投入到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逐渐形成了灾区教育信息化问题的援建模式,提供了解决灾后教育信息化问题的最佳办法。
模式是对事物在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上进行的一种描述,是人类把握和认识事物变化的有力工具。与模式相对应的英文model,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将其解释为a system or thing used as an example to follow or imitate[4],即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直观而又具体地再现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论描述方式。
1966年,卡尔·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经》中认为,社会科学中模式的主要优点:首先是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能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能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很难从其他方法中获得的整体形象。其次是模式具有解释的功能,它能用间接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由于模式能引导学生或研究者关注某一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这又使模式具有启发功能。再次是模式有可能对事件的过程或者结果进行预测。至少,它能够为估算各种不同结局可能发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研究者因而可以据此建立其假说[5]。教育信息化援建模式也不例外。
教育信息化援建模式是在教育信息化援建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再现教育信息化援建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具有概括性、可操作性、普遍适用性的特点和预见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功能。教育信息化援建模式的目的在于提供教育信息化援建的指南,而不是告诉他们应当援建什么硬件、什么软件、什么潜件以及应采用哪些特定的援建方法。教育信息化援建模式结构包括援建方、援建内容、援建过程、援建方法、受援方等5个部分。教育信息化援建模式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教育信息化援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组成因素;第二,教育信息化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教育信息化援建模式是在“5·12”灾后灾区教育信息化处于瘫痪的情况下催生出来的一种应急模式。这些实践模式在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实现灾区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创建,另一方面为灾区的教育插上了疾飞的翅膀、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教育信息化援建过程中,社会各界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建灾区家园。在灾后援建中,教育信息化援建模式按援建方不同可分为:以“遵道模式”为案例的社会民间团体援建模式、以“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为案例的对口援建模式、以“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为案例的国家政府援建模式。这三种援建模式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则落实到操作层面。三者侧重点尽管不同,但是每一种实践模式都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蕴含着“教育是未来”的思想和“实现灾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决心。
社会民间团体援建模式是由社会民间个人、企业团体等组织为援建方的援建模式。该模式为灾区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高端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等,将“满覆盖、高标准、高匹配”的教育信息化投放到灾区,促进灾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社会民间团体在这次援建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万科和思科携手共建遵道学校、英特尔向四川地震灾区援建计算机网络教室、加拿大的S MART技术公司正在向灾区学校无偿捐赠价值280万元的交互式白板、香港将1 000台OLPC笔记本电脑募捐给四川都江堰浦阳小学、中国侨联主动请缨援建北川中学等。
“它是第一朵废墟上开出的花”,“这个学校采用了全世界最高等级的地震设防—九度设防”,“这是四川地震灾区第一所重建起来的学校”,“这是一所超现实的学校”等等溢美之词都集遵道学校于一身。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遵道学校的一期工程建设。遵道学校每个教室都配备了有思科公司捐赠的“21世纪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包括一块“普罗米修斯”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个无线键盘、一支感应笔,全校共有30套,此为教育信息化硬件方面;软件方面主要有“普罗米修斯”交互式电子白板内集成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开发和制作的资源等;思科公司一直留有培训人员定期为该校教师进行培训,讲授操作技术并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等。
该模式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倡议下实施的教育信息化援建模式。援建方和受援方均是由国家指定。援建内容、方式、任务标准由国家规定,但具体实施则由各个援建省市根据自己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方面来决定。该模式的援建方是一个行政机构,是代表了全省市人民的意愿。这种援建模式具有援建内容广泛,援建方式独特,援建要求为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等特点。该模式的独特性还在于:援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规范性、系统性。
为加快灾后教育恢复重建,在200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时,明确提出对口支援并要求:“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随后,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援建方、受援方、援建内容、援建方式和任务等重要内容。各对口支援省(市)对灾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提供校舍建设资金硬件投入,还有师资支援与培训等软实力。
2009年9月1 日,援建的22所学校率先交付使用,成为四川省灾后重建率先整体交付、数量最多的援建学校群。22所学校全部8度设防,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可容纳780个班、2.7万多名学生,占都江堰学生总数的43%。学校还建设了食堂,可同时容纳1.78万人用餐,结束了当地学生拿着饭碗在教室里吃饭的历史,并建设可容纳1.9万人住宿的宿舍,60%学生可住校学习[6]。面对工期、质量、功能的巨大挑战,上海援建者把“建最好的学校”作为展示“上海标准”最佳的契机。目前,上海援建指挥部已会同都江堰启动了总投资1.3亿元的学校教育装备配套项目,使其与学校建设同步推进、同步投入使用,升降课桌椅、计算机房、语音教室、高速宽带、草坪音响……都江堰学校全部配上了上海学校的“最新配置”[7]。上海在对口支援中,把住项目质量与资金管理这两大“关口”,使得每一项援建的“输血”项目都是经得起检验的规范工程,再在这个基础上输入长效的“造血”功能。在巩固援建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两地长效合作机制,深化结对共建、各类人才培训、科技资源共享等软件项目的合作,积极推动两地经济、技术、人才等的交流,建起一条连接沪川两地的“造血”生命线[6]。
国家政府援建模式是一种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并部署整体计划,向受援方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的援建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国家宏观调控模式,为解决发生重大灾情后而制定实施的援建模式。援建方是国家,由国家筹集援建资金、确定援建目的、选定援建内容、制定援建计划、实施援建步骤、评估援建效果。
2008年7月10 日,教育部组织实施了“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主要包括:①“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暑期国家级培训计划”。帮助灾区1 5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调整身心状态,参训教师满意度高达99%;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会同四川省教育厅负责统筹协调并委托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教育学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工作;②“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康复教育国家级培训计划”。对灾区5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心理康复教育专题培训,为使灾区教师了解地震灾后心理康复专业知识和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以提高其开展灾后学生心理康复教育工作的能力,并帮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引导和促进灾区中小学心理康复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参训教师满意度高达98.3%;③把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纳入各地对口支援培训计划。将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作为对口支援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截止8月底统计,各省(市)援助地震灾区教师培训人数5 000余人。援助计划的实施,为灾区组织灾后中小学教师心理康复及素质提高培训提供了示范,有力推动了灾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灾后重建[8]。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的信息化要通过教育信息化来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国家信息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其后劲力量是否充足。在教育信息化对国家的发展如此重要的情形下,灾区的教育信息化却遭受重创:校园毁坏、校舍坍塌、教学硬件设施被毁、软件资源遭到破坏。此时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到灾区:“东部资源西部用”、“硬件配置超前、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数字化校园”、“实践远程研修、网络教研等教师教育培训新模式”,为灾区教育信息化注入活力。因此,教育信息化援建模式的形成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5·12”地震发生在我国大西南,而西南的地理独特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人文与自然的和谐性使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通过灾区教育信息化援建模式,为进一步挖掘西南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文化传承与社会构建功能,为西南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教育信息化援建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硬件设施、软件资源、潜件理念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并形成具有西南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并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支持。另外,灾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是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有助于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而且对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999年,我国明确将“教育信息化”确定为教育发展的主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基本上是由国家主导实施,如“校校通”工程、“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工程”等。而社会民间资助的教育信息化项目也比比皆是,如“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苹果明日教室项目”等。汶川地震的瞬时性、突发性及灾区重建的紧迫性,仅仅依靠灾区人民自建恢复,是很难实现灾区的快速重建的。国家迅速出台了各项政策和指示,民间组织也纷纷投入到援建灾区的热潮中。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国家创新性的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对口支援灾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方式,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模式并拓宽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途径。例如:山东援建的新北川校园在地震两个月后就恢复了校园网、上海援建都江堰的22所学校率先交付使用等,不一而足。
教育信息化应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运而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进步及人们对技术的狂热追求,教育信息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信息孤岛”现象、“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现象等。灾区在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硬件配置超前、满覆盖、教学方式突变后,需要借鉴已有的经验并吸取教训,以便使灾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能够少走弯路。
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是指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理论与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相脱离。在过去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关于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情况,如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学设备不协调,“满堂电灌”,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适合的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匮乏[9]。灾区的教育信息化援建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满覆盖。但是,“东部资源西部用”等口号式理念在实施中应该考虑灾区的多民族性、文化多元性、生活环境复杂性以及文化背景的多样性等因素,进而选择适合灾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式,防止再现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
2007年11月6 日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报告》(下)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以学校为单位封闭、孤立建设校园网,既缺乏网络管理人才和资金,又难以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而且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必须打破以往封闭的教育管理系统,开展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推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这显然是当前我国教育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创新发展的新机遇[10]。在汶川灾区倡导“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防止“信息孤岛”现象重现,加快实现东西部之间、城乡学校之间教育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加快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打破孤立的教师个体、学校个体的壁垒,从一个宏观的、整体的、系统化的视角把握灾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将互联网打造成联结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绿色通道。
如果硬件设施被当作公路的话,那么互联网则被称为运输工具,而互联网装载的教育资源则被作为需要运输的货物。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一系列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应用平台、软件、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已经初步改善了过去“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局面[11]。在“校校通”、“班班通”、“农村中小学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以及“数字化校园”理念也融入到灾区援建过程中,应将灾区的教学打上数字化的烙印。关于校园网的硬件、资源、人员培训投入比例,目前已有一个共识:国外通常是4∶3∶3,国内有专家推荐为5∶3∶2,实际情况与此并不相符[12]。因此,在灾区使用援建的教育信息化设施过程中,防止遭遇“有车无货”的痛楚尤为重要。
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是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则是核心。在建设教育资源库,解决学校教学信息化“有车无货”的问题上,不仅要建设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资源库,而且要建设多媒体资源库为教师提供辅助素材、建设管理资源库便于教学系统的管理,将教育资源库建成一个互动的、数字化、智能化、可开发的共享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的顺畅流通。
[1]张敬涛.中国教育信息化:数字2003[J].信息技术教育,2004,(2):18
[2]闵维方,陈国良.第十战略专题调研组.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0,(7):61
[3]陈小莹.再造遵道:一座断裂城镇的“超现实”生长[EB/OL](2009-05-09).http://www.21cbh.com/HT ML/2009-5-11/HT ML_R2CE9NP6HDJX_7.h tml,[2009-11-02]
[4]Judy Pearsail,Patrick Hanks,Catherine Soanes,et al.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363
[5]童晓谕,蔡佶,张磊.第五媒介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75
[6]李荣.上海援建都江堰灾区探索“项目体系+运行机制”新模式[EB/OL](2010-03-29).http://www.leadersinfo.org/?act-content-aid-1245.[2010-05-02]
[7]宋宪霞.解读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关键词”[EB/OL](2010-02-02).http://www3.sdnews.com.cn/news/2010/2/2/864020.h tml,2010-04-22
[8]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实施“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EB/OL](2008-07-17).http://www.gov.cn/gzdt/2008-07/17/content_1047814.htm,2009-11-20
[9]赵学田.网络条件下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2,(8):62
[10]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报告(下)[EB/OL](2007-11-06).http://www.chinairn.com/doc/50160/196182.h tml,2010-03-08
[11]2005年教育网络安全状况报告[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12-21.转引自:http://www.51cto.com/art/200512/152 97.h tm
[12]范丽艳,钟伟,王煜蓉.校园网建设及应用:“好钢”要用在刀刃上[EB/OL](2004-06-23).http://www.edu.cn/li_lun_yj_1652/20060323/t20060323_97290.sh tml,200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