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耀东,朱晓菊
浙江台州学院:1信息技术中心;2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浙江 椒江 318000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要求对全国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的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全员培训。该项计划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各省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重点,围绕该项工程的三种应用模式,启动了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项目。自2006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多轮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将行动研究方法引入其中,用研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又不断修正与完善研究成果,具体探讨了如何针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状况,有效开展其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行动研究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融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实践和研究,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并探索原理的方法[2]。我们在进行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每轮参加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
研究遵循行动研究的基本范式,并按照准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进行,具体为:
在每轮培训开始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了解参加培训教师的信息技能基础、所在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的培训需求等。
依据准备阶段掌握的参训教师信息及农村学校的信息环境建设状况,制定本轮培训的详细方案。包括总体目标、培训内容、各部分内容在培训时的组织形式、针对内容的培训活动设计、培训的效果评价以及培训后的追踪支持与反馈等。此外,对培训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应进行预设,并提出拟解决的方案。
执行计划制定的培训方案。
在每轮培训的行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深入培训活动发生的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并记录计划的执行状况,参训教师的学习状况以及需求等。
课题组成员对课堂观察记录、课堂录像、培训日志、学生的作品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详细的讨论与分析,反思与总结培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不断修正与完善培训的计划方案,以开始新一轮的培训。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决定了培训工作整体质量的高低,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社会和教育的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在统筹规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新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以及“农远工程”这些可结合目标的基础上,参考培训前的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将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完成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和相应教学资源的制作”,具体分为四个层次的目标:①知识层次目标。即了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如概念、理论、核心内容等;理解新课改理念及其背景下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要求;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模式、方法及一般过程;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内涵及应用要求等;理解、分析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及理念指导教学实践;②技能层次目标。即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操作;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课件制作工具;熟练掌握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技能;掌握常用的资源加工处理软件;③应用层次目标。即能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在不同教学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与活动设计;④自我发展层次目标。即能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依据目前农村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整体状况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在内容的设计上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具体包括:①理论模块。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如概念、理论、核心内容等;新课改理念及其背景下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要求;教学设计的概念、模式、方法及一般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策略;②技能模块。依据山西省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状况和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技术模块的内容分为基础篇与提高篇,在现阶段的培训中侧重于基础篇。基础篇内容包括: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Word、Excel、Visio);简单易用的课件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使用;课件素材的收集与加工处理;网络基本操作技能(搜索引擎的使用,常用网络交流工具,如电子邮件、Blog、QQ聊天室的使用);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管理与维护。提高篇—教学网站的制作;较高级的课件制作工具;音视频处理软件;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与管理维护;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块。传统课堂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设计(即常规信息技术媒体的应用,如幻灯机、投影仪、DVD等);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设计;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设计。
2006年以来,很多省市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全员培训,培训的组织方式有多种,主要有远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集中连续培训或集中分段培训[3]。研究者们在实践中探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如依托顶岗实习的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该文主要探讨集中连续培训形式。
2.3.1 集中面授 现在一谈到培训,似乎只有应用了探究与合作等教学形式才能体现课改要求,只有使用了现代教学手段才是高水平的培训。其实这种做法不一定科学,就良构领域的知识培训来讲,让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仅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而且可以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此外,面对面的课堂集中式教学是参训教师习惯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此有充分的心理、技能以及经验方面的准备,就培训规模和效益而言,集中面授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培训组织形式之一。
2.3.2 集中面授分组培训 ①按学科分组。以往的培训大多采用不同学科教师的混班教学模式,这使得教学不能满足具有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需求,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案例教学时,我们根据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将参训教师按学科分组,每门课精选两三个优秀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因具有共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经验背景,采用按学科分组的培训形式,教师更容易理解案例呈现的内容和教学设计理念,并把他们积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进而应用于教学实践;②按参训者的已有技能基础和技能需求分组。不同学科的教师需要不同的信息技能,同时,参训教师已有的信息技能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信息技能模块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组培训的形式。在技能模块培训之前,我们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的方式详细了解教师的已有技能、熟练程度及技能需求,对教师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将具有相近技能基础和需求的教师分为一个小组培训。
2.3.3 培训活动设计
●演讲。已有的培训对理论模块的内容最常用的培训方式是讲授法,该方法对知识的系统传授是有效的,但对于具有丰富基层教学经验的农村教师而言,讲授法过于单调、枯燥且重于说教。对理论模块的内容,我们可设计为一系列的演讲活动,具体操作为:①培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演讲题目。如“新课改理念及其背景下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要求”一节内容,设计演讲题目“我的课改我的课”,要求结合自己的一堂课,讲述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变革与模式以及自己的经验体会等;②参训教师轮流演讲;③其他参训教师就演讲涉及的理念、做法或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交流与评价;④培训教师总结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的困惑,结合培训内容进行分析与梳理,形成系统的内容体系。
●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4]。对技能模块的内容,通常的培训方式是教师边讲解操作方法学生边练习,这种边讲边练的方式虽然适合技能的学习,但学习还是停留在技能习得的浅层次,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凸显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且培训本身对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将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以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的学习为例,活动设计如下:①设计任务。要求以Powerpoint为工具软件,设计并完成一节课的课件制作;②分解任务。如Powerpoint中页面的建立,文本、图像、视音频的插入,超级链接的使用,文件的打包等;③个人自主或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即采用个人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关技能的学习、素材的收集与加工处理等,最终按任务要求完成课件的设计与制作;④作品展示及提出问题。学生展示作品,并提出自己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⑤问题的汇总与解决。教师整理问题,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操作技巧,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案例教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块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培训主要围绕如何利用已有的设备条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以案例教学为主线,探讨不同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及应用策略等。以简易投影仪的应用为例,活动设计如下:①案例展示。播放高中化学课《金属》的课堂教学录像;②案例分析。培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教学设计、案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③课例设计。案例观摩、分析后,要求学生自选一节课的内容,完成常规媒体与课程整合的课例设计(媒体自选);④课堂实录。即学生按已完成的课例设计,在微格教室完成课程教学实践;⑤讨论、分析、评价。学生共同观摩录制的课堂教学录像,并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评价,交流教学设计思想,讨论设计蕴含的教学理念等;⑥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常规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策略、需注意的问题等。
2.3.4 培训环境 教师应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活动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培训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网络教学平台及微格教室等。多媒体教室承担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是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多媒体教室完成如培训指导课、专家讲座、学生演讲、理论学习等培训活动。计算机机房用于信息技能的学习与练习以及作品的设计、制作与上传等。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课程设置、管理、评价等工作的重点,是学生在线学习和与指导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的平台;依据山西省目前的校园网络建设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现阶段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主要是体验式的培训,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习惯,掌握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技能。微格教室适用于培训中的教学实践活动。此外,对于远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及利用光盘播放室进行教学的培训,可利用多媒体教室或直接在远程教学资源接收室进行。
2.3.5 培训效果的评价 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形成对受训学生的激励、对教学过程的调节以及对后续培训环节的支持,是保障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①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采用“笔试+机试”的方式。笔试以开放性题目为主,减少记忆性内容的考核,侧重于考查教师的教育技术理念与教学设计能力;机试主要测试学生信息技能的掌握情况。过程性评价采用成果评定的方式,即对培训活动中学生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过程性评价还应考虑基于平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时间、交流次数、发帖质量等;②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学生的自我评价机制也是培训效果评价的必要环节。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反思,学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习活动;通过不断反思而建立的学习活动反思记录,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和专业发展的知识、经验积累。同时,在培训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3.6 培训效果的追踪支持 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都是对培训结束后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应用能力等短期行为的评价。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效果并非三五天就可以得出结论,同时,培训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会遇到技术层面以及应用层面的各类问题,这些都需要建立长期的追踪与支持机制以巩固和提高培训效果,如培训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参训教师所在学校进行指导与帮助,培训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建立学习共同体等。
经过多轮培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训方案。每轮培训开始之前关于教师已有信息技能、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以及培训需求等现状的详细调研,为培训内容、培训活动以及培训组织形式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培训中应给予充分重视;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更符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更有利于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应用能力。同时,采用行动研究法有利于促进研究者和参训教师的反思,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
[1]蒋光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综述[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26(2):59-61
[2]黄甫全,曾文婕,陈冬梅,等.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的行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28(8):58-61
[3]李春武.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0):66-68
[4]刘景宜.基于B-learning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6(6):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