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回归常态的语文课堂

2011-02-20 03:22徐玲华
中学语文 2011年3期
关键词:广玉兰童谣公开课

徐玲华

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实施,一堂堂的公开课“遍地开花”,真可谓“春色满园关不住”,课上得热热闹闹,研讨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初始的一片赞誉声中,推而广之,我们广大教师或学习模仿,或借鉴吸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秀课”、“彩排课”等负面称谓也随之而来。于是“关于公开课的教学”的争鸣话题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大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所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看法,这些看法确实对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而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的语文教师,却想说:能否让公开课少一些彩色泡沫,让其回归真实的状态;能否给予常态课多一点关注,让其真正为教育实践服务。

公开课的艺术生命在于真实。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对自然真实、质朴无华的艺术美的赞誉,同时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堂语文课(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努力追求的艺术境界。教师只有在娴熟地掌握了各种教学技巧的前提下,才能根据学情对各种教学技巧进行最优化的选择,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只有认识了语文教育真谛的教师,才能于平实中见深刻,挥洒自如地运用教学艺术。因此,公开课不能只是为满足人们审美和欣赏的需要,而是重教学的实践,怎样做到语文公开课的真实呢?关键是让公开课回归常态。常态的课堂是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开展的教学。它有以下特点:

一是常态的课堂更真实、自然,符合学生实际。它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突出重点,不会太在意多说一句或者少说一句,不会太在意某一个环节多用几分钟或少用几分钟,重在实效。二是常态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我们的教学质量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总汇,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只有重视常态课,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一位教师可能公开课上得很好,多次获奖,大家一致赞许,但如果他不重视常态课,学生的发展则是有限的,甚至出现师生情感不和谐。因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源于每一节课,是滴水穿石之效。三是常态的课堂是实施新课标的主阵地。轰轰烈烈开展一次活动,热热闹闹搞一个展示,这只是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新课改的主流,更非全部,其主阵地还在于常态课。

我们常常会对“名师”推崇有加,他们的教学各个具有创造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可曾想过,那些名师们是在每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中锤炼出来的,是经历几十年的锲而不舍、不倦追求才能形成自己个性的教学艺术。我们不妨沉下心来,以务实的态度扎根于每一堂常态课。下面类似的片段是在我平时的常态课堂经常出现的,举几例,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片段一: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广玉兰》——“搭桥铺路”

教学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仔细读读句子,联系插图说说哪些句子好?为什么?

3.学生交流,顺机提问,从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感悟后指导朗读。

4.前三种形态理解感悟并不难,但要从第四种形态感受到抽象的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较难,便有了这样的生成:

师:(读后)凋谢的花有什么可写的?

生1:“圆茎上面缀满了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可以看出广玉兰还会开。

(学生回答不严密)

师:凋谢了还会开?

生1:哦,是种子,种子还可以种下去,还可以长出新的广玉兰。

师:这就是生命的延续。还有呢?

(生困惑,不知怎么说,孔子云:“愤而不启,悱而不发”,这时形成了求知的挈机,需要老师的诱导)

师:你们看“挺立”这个词,什么是“挺立”?

(生边说边都坐得笔直)

师:在我们印象中,凋谢了的花是怎样的?

(生都不由得耷拉下脑袋)

师:可广玉兰虽然凋谢了,却依然“挺立”枝头,(做手势,双手合十高高举至头顶竖得笔直)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广玉兰生命力很旺盛。

生3;说明广玉兰生命力很顽强。

(水到渠成,抽象的“生命力”在学生眼中“活”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解疑释惑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搭桥铺路”,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片段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月光启蒙》——“享受快乐”

师:这些幽默风趣的童谣,你能读出来吗?

发现:学生读得不错,但没有童谣的味道,更多的是机械、技巧性的朗读,不象童谣,倒像读诗。

思考:读不出童谣特有的幽默风趣的味道,可能与学生没有读过童谣有关。怎么办?犯难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拍手呢?于是边让学生拍手边朗读,节奏感、趣味性一下子出来了。刚才还迟迟不愿举手的同学纷纷抢着朗读。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拖腔,一下子让学生找到了感觉,看着孩子们乐开花的笑脸,听着孩子们幽默风趣的童谣,一种快乐涌上心头……还有什么比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更高兴呢?

在我们看来,常态课似乎少了点高潮、激情与看点,但它孕育了伟大;少了多媒体手段,但多了师生的对话和真情的交流;少了所谓的“完整和高效”,但它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学生发展的足迹。可见,只有在常态课中注入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以自主、实践、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才可能真正得以落实。

猜你喜欢
广玉兰童谣公开课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风中的广玉兰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提高广玉兰大苗木移栽成活率的技术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从一节失败的公开课说起:列表尝试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