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木叶”上开出的一朵小花

2011-02-20 03:22奚夏莲
中学语文 2011年3期
关键词:木叶意味落叶

奚夏莲

语文老师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在你激情洋溢地解读课文的时候,有的同学恹恹欲睡;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有时考不过考前突击做几套模拟卷的同学……

在教学《说“木叶”》一课时,我便遭遇了这样的袭击。

《说“木叶”》是现代著名学者兼诗人林庚先生的一篇文艺论著。他通过对古典诗词中“木叶”这一意象的捕捉与阐述,揭示了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一个规律: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旁征博引,道理深奥,语浅意深,耐人咀嚼。

教学之初,我先布置同学通读课文,筛选信息,了解木叶这个意象蕴涵的丰富意味。有一个同学就不耐烦地皱起眉头。提问他,他很快地就找到“木叶”的两重意味,毕竟,信息太过显豁了。我只好让他坐下,不过,临坐下的时候他小声地嘀咕一声:“木叶就是树叶,落叶就是落下来的叶子,怎会是春夏之交的嫩叶!”虽是小声,我还是听得清晰,我请他再重复一遍,他以为我要批评他,便有些“恶人先告状“的意味,不满地说:“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木叶的含义,但下次做诗歌鉴赏,考别的事物,我又不会做!”

像一石激起了满池的涟漪,原先沉闷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我怔了一下,是啊,教这样一篇内容丰厚的文艺论著到底目的何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是一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到底这个例子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教什么?又无需教什么?

对于这篇文章而言,学生理解本文不难,文章对“木叶”的暗示意味有明确的结论,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学习后的体会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诗歌语言有暗示性的特点,仅仅知道木叶所带来的疏朗的清秋气息是远远不够的,并没有因此深谙其中诗歌鉴赏之道,因为,作者得出结论的方法是散见于文章的比较分析中,学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新课标倡导的学习不在于结论的获取,而重在于过程方法的获得,重在于自己用探究的目光去发现。

稍做思索之后,我让那位同学坐下,并称赞他读书爱思考,不盲从。接下来就着他的疑问,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作者引用了曹植《美女篇》的几句诗:“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作者推论此处的落叶为春夏之交的饱含水分的润泽的叶子,刚才那位同学说落叶就是落下来的叶子,春夏的确也有老的叶子落下,可作者为什么说一定是春夏之交的饱含水分的润泽的叶子呢?支持作者观点的,谈一下你的理由;反对的说一下你的意见。”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陆续有同学发言。有的说这个落叶是女子采下的桑叶喂蚕的,当然是新鲜的;有的说“柔条”对“落叶”,不是“枯枝”对“落叶”,说明这不是秋天的落叶……其实他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诗歌的情境中,去分析意象对塑造人物形象、对构设情境与抒发情感的作用上尝试进行初步的鉴赏。

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带着思考所得,去探究“木叶”意象在沈佺期《古意》中的表现效果。幻灯展示的《古意》诗: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空教明月照流黄。

指导同学调动想象,从文中主人公的处境、环境、情境等方面去分析“木叶”有哪些丰富的意味。在表现文中思妇艺术形象与营造抒情氛围上获得了哪些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同学们认真品读诗歌,调动已有的情感体验与阅读积累(比如《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不仅读懂这首诗,还会补充丰富:诗中的“木叶”是九月寒风吹下的落叶,在寂静的秋夜里,它簌簌落下,与家家响起的砧声一样令人凄寒。它与砧声共同营造了凄清冷落的怀人氛围。征戍辽阳的丈夫音书全无,也像那落叶般飘零无归宿。

同学们的回答是踊跃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课堂上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飞动、豁然开朗的顿悟。这就是“木叶”的奥妙,这就是诗歌的语言。

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布置同学课下按照老师方法的指引,认真体味“木叶”与“树叶”“落叶”“黄叶”“落木”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歌语言的特点和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获得实感。课后我又找了两首诗做拓展练习的作业,尝试分析“扇”的暗示意味。(本人认为“扇”这个事物也只有在秋天才能成为鲜明的诗歌意象,成为精妙的诗歌语言。自从班婕妤用“弃置不用的秋扇”来表达弃妇怨恨,“秋扇”便成为文人借以抒写怀才不遇的意象,成为解读诗歌情感的一把钥匙)

纨 扇

张舜民

纨扇本招风,曾将热时用。

秋来挂壁上,却被风吹动。

秋 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课下我认真反思,在经历了这一意外,我已经把这篇文艺论著的课文教学目标转移到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上,以课文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利用课文中引用的诗句,获取对“木叶”意象丰富暗示意味的解读。教学重难点放在诗歌鉴赏实践上。从课文中抽取诗歌语言鉴赏品读的一些规律性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辨析诗歌语言的精微之处,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既走进了课文,又走出了课文。古人云“读书须知出入法”,“入”是“入门”,即读懂作品;“出”是“出书”,即鉴赏作品。入,是深入钻研,是精思慎取,是细探究理。出,是从学问、问题、知识、研究中走出来,概括总结、完善推理新知新理。这篇文章的教学最终落实到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也许就是课堂上的这一枝意外的

“木叶”开出的一朵清新馥郁的小花!

猜你喜欢
木叶意味落叶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落叶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盏中,木叶似小舟
最后一片落叶
落叶知多少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
谁曾见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