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计用心 对学生用情
——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1-02-20 03:22李永彩周晓枫
中学语文 2011年3期
关键词:特级教师学法情感

李永彩 周晓枫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它把课堂教学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自主探究。但是笔者当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误区:盲目追求创新,追求文本解读的新意;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有自主课,大部分学生形成不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变成了学生的闲聊谈心。此外,不少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大量的常规性练习而很少有问题的解决;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局限于赏识而缺少真诚性;单纯的让学生多说多讲,而缺少教师精辟的讲解、适时的引领、恰当的指导等。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怎样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能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感悟,结合部分浙派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几点想法。

一、问题引领,注重教育感情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可见,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容忽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情感因素,学生的学习将变得索然无味,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无从谈起。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合理”的问题引领与适度的教育情感管理对提高课堂实效性至关重要。浙江省特教肖培东老师在《山羊兹拉特》教学中睿智的设计了 “拯救山羊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交流对话,深入感悟文本中生命个体的情感。肖老师引导学生对山羊兹拉特的最后一声“咩——”的品味也耐人咀嚼,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分角色朗读,一个简简单单的“咩”字被师生共同演绎出了很丰富很深刻的情感。师生双边的活动把文本蕴含的情感和教育情感推向了高潮。

倡导“自然分材教学”的熊川武教授指出教育感情是“教育世界的活动者对教育人事的好恶体验”。在这里,“教育世界”特指学校教育环境;“活动者”是教师与学生的总称。“教育人事”是教育中“人”与“事”的统一体。“好恶体验”是师生获得的肯定的或否定的的感受。在肖老师的课上,学生“好”老师之所“好”。肖老师正是凭着自己无穷的教育智慧,不断地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对语言“真情触摸”,让学生目光含情,让学生声音与心灵投向文本的深处,达到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浙江省特教王耀君执教的《老王》刚开始上课就抛出“把题目老王换成王老是否贴切”的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老王”与“王老”的换位比较,引领出文章底层人们悲惨命运的感情基调,为全文的阅读感悟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得师生在步入特定教育世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体在特有的情境中,在一定的“先有、先见和先把握”的基础上,接受教学者的有效引导,按照自己特有的视度、方式和文本对话交流,自主进行意义建构而生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进行教育情感管理,从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使学生真正有效的去完成意义建构与生成。

二、相信学生,重视空白的预设与生成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对作品的阅读中,读者是中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强调读者的参与性和能动作用;注重接受主体性的建立。新课标中也指出:“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科学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由此可见,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从教师的指挥棒下解放出来,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在教《背影》一课时就“欲擒故纵”,在“身体平安”与“唯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矛盾中给学生预留空白,让学生去生发,去思考。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王耀君老师执教《老王》时也预留空白:“我”这一家处境和遭遇并不好,却为何在文章中以“幸运者”来称呼呢?“我”的一家对“老王”如此关爱照顾,为什么对“老王”还觉得“愧怍”呢?这样的安排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思考、质疑、释疑。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效而合理的。

新课程强调的是以接受者——学生为主体,关注主体的期待视野、审美体验和创新感悟。浙江省特级教师童洪兵老师认为,语文课的核心问题在于“引导”,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必太过“勤奋”,不一定要讲深讲透,有时可以来点“偷懒”,把时间留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课堂的效率。可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去创新感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因而,课堂上留白的艺术与有效的预设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表演的空间,才能使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的课堂。

三、“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可否认,现阶段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催生了“考什么,就讲什么;怎样考,就怎样讲”的教学观念。但现实中,许多不讲的也考了,可谓“讲有尽时,考无止境”。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样规定语文教学的任务:“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段话有三个关键动词,即“提高”、“具有”、“形成”,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是单纯应对考试的课堂,而应是促使学生成长和主体建构的课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上课时,不仅要 “传道授业”,更要“授之以渔”,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有效教学应注意课堂教学中对学法的指导。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王晓红老师执教《第二次冒险》时,利用重要语段中的标点符号和词语替换改动,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充分品味思考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感悟了人性的美好伟大和对法西斯的深刻仇恨,认识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整个课堂始终昂扬着人性的光辉的主旋律。特级教师程翔执教的《再别康桥》,抓住诗中几个关键词展开品析。比如诗歌第四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重点赏析了“彩虹、梦、揉碎”等几个词。教师先从内容上进行质疑:“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怎么不是清泉?通过质疑它的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争议讨论,从而让学生明白,彩虹在这里是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但这个梦“揉碎”了,也就意味着梦没有变成现实,美梦破碎,从“梦”“揉碎”的品析中就能够体会到作者寄托在此的情感,是带着伤感的。据此插入苏轼《水龙吟》的诗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加深对此句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当一个人带着特殊感情去看客观事物,那么他便与其他人看时有了不同,付诸笔端就会带上浓浓的主观情感,而这种手法就是移情手法。这样抓住关键,细嚼字句,加深了诗的内涵,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名家的课给了笔者以启示:备课要明学情,备学法,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指导学法,为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提供借鉴和规范;教师讲解过程要示范学法和点拨学法。总之,要“还课堂、还时间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教学赖于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教师要长期、坚定不移地引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预习、思考、笔记和作业习惯,“授之以渔”让学生有能力去“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特级教师学法情感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