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晓,朱柏义,于明福
吉林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关于构建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框架设计
孙 晓,朱柏义,于明福
吉林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是指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在不同办学层次之间实现纵向衔接,不同办学类型之间实现横向沟通。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提出了构建一种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框架,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整合地质职业教育资源,在保持职业教育类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专升本”增加专业本科层次,构建更加完整的地质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地质行业发展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框架设计
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 是由政府设计、监督和组织实施的教育制度创新,旨在多渠道、多层次地促进地质职业教育与各级各类教育及其他部门之间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因此,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总结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现有“立交桥”框架,构建更加完整的地质职业教育体系意义十分重大。
中等地质职业教育,包括地质中专与地质技工学校,一般为全日制三年,实践教学课时占50%以上,参加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一年左右,毕业后作为技术工人求职于各地质队和相关部门,具体岗位为采样工、钻探工、磨片工和测量工等等;高等地质职业教育,包括地质类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职业院校设置的专科层次的地质类专业,一般为全日制三年,实践教学课时占50%以上,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参加顶岗实习在半年以上,毕业后作为技术人员求职于资源勘查、能源、建筑、交通、水利等部门,主要从事野外技术应用工作,具体岗位为分队或项目组技术员、钻探机台班组长或工程测量组技术负责人等。
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初现于20世纪90年代,重点为中等地质职业教育学生搭建两种向上提升学历的途径。一是“对口升学”,即由招生部门单独组织考试,根据考生申报的学科层次和考试成绩,分别录取到相应的本科教育或专科教育;二是“推荐升学”,即在行业系统内由中职学校向与其对应的本科院校推荐优秀毕业生直接升学。由于中职学校不乏优秀学生,同时中职学校为维护声誉严格把关,两种“立交桥”途径下优秀人才辈出,如鸟巢建设施工总指挥李久林就是其中之一。
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形成于21世纪初。在国家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行业所办院校逐渐移交给教育部门,其中部分地质中专学校先后升格为高职学院,没有升格的地质技工学校(中职教育)保留在各省行业系统内。这一时期“立交桥”建设的最大特点是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在原有“中升专”基础上的普通“专升本”教育和职业培训骤然崛起,“专升本”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纵向衔接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立交桥”作用。除全日制“专升本”外,成人“专升本”教育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也开辟了“立交桥”通道,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可以进入本科层次学习,合格毕业生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自学考试“专升本”教育为在校高职学生搭建了持续发展的“立交桥”,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报名参加相关本科专业的自学考试,专科毕业的同时,成绩合格者还可以拿到自学本科的毕业文凭。新兴的现代远程“专升本”教育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正在进一步拓宽“专升本”教育渠道。
职业教育“立交桥”多渠道、多层次地开通,极大增强了地质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起到了引导与疏通作用。
在我国,地质类本科教育有较长的历史,多年的努力已经在同一类型教育下按着“金字塔”模式构建起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三个培养层次,同一教师贯通于三个层次人才的培养过程,教学体系较为紧密、完善。相比而言,地质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从目前国内总体情况看,体系建设尚不完备。一方面中职地质教育与高职地质教育办学还处于相对独立阶段,教育体系衔接性薄弱;另一方面“专升本”教育作为立交桥通道在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发挥的有效作用还不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类高职学院(含中职升格)和设置地质类专业的高职学院一般由地方教育部门主管,办学相对独立。地质类中职学校在办学方面虽然接受地方教育部门的管理与指导,但办学主体是地方行业部门。这种局面直接造成教师不能在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像本科院校教师那样全面发挥作用,导致在教育的内涵上缺乏系统性。
现行“专升本”工作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只在同一辖区的高职学院与普通本科院校间进行,不能跨省报考,按专业录取比例不得超过选拔范围的5%,仅允许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报考。这种制度设计只是从区域的角度进行了“横向”划块,没有从行业的角度考虑专业的“纵向”延续,其结果导致各省、直辖市举办的“专升本”教育的专业设置趋向雷同,主要集中在机械类、计算机类和经济管理类等一些高职教育同本科教育能够对应起来的专业,而辖区内的部分高职学生由于所学专业与现有普通本科教育专业无法对应,没有按本专业继续升学的机会,吉林等省份的地勘类专业就属于这种情况。
当前,举办“专升本”教育的院校主要为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在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努力,但由于其更多地关注学科和学校层次,工作的重点在努力争取硕士点甚至博士点上,以侧重于职业技能学习为主的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选拔进入地方本科院校学习,其职业技能学习的延续性极大可能会出现迁移变形。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高技能、应用性”。但高职学生一旦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在新氛围中未来个人工作岗位定位往往发生变化。以地质职业教育为例,虽然个别省份地勘类高职专业与本科专业能够对应,并且开办了相应的“专升本”教育,但这部分学生升本后便不再把选择地质企业一线岗位作为未来目标,而是选择考研或进入地质企业“机关岗位”工作。
《规划纲要》文本指出:“教育发展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从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的现状与不足我们可以看到,完善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应该着眼行业特点、教育体系、教育公平、人才培养效率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应该在保持职业教育类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地质职业教育的“专升本”,通过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增加“专业本科”,形成从中职到高职再到“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战略目标,完善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形成区域教育联盟,构建新形势下的地质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东北地区地质中职教育主要由各省地矿局下设工程技术学校承办,地质高职教育主要由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和辽宁省地质职业学院承办,部分地方职业技术学院也设置有地勘类专业。由于各地质职业教育办学院校归口管理不同,缺少紧密联系和深度合作,在地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职业培训和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共建等方面难以实现协同互动。
为满足东北地区地质行业对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对“东北地质职业教育集团”的雏形设想如下:
(1)由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引领,东北三省地矿局牵头,组建“东北地质职业教育集团”,并将集团平台搭建在地质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长、地理位置适中、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具有优势的院校。
(2)以集团为平台,按行业特点构建从中职到“专业本科”的教育体系,按行业需要制订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进一步理顺“中升专”和“专升本”的关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实施师资互补、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质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为地质行业培养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应该具备与地质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层次和专业结构,建立起由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直至专业硕士构成的教育体系。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把握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特色与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遵循三项基本思路:一是要建立普通本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二是要比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与层次上有明显提升;三是要建立在广泛的行业需求基础上。
构建地质职业教育更加系统的教育体系是完善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过由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试办地勘类“专升本”教育,将会使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更加畅通。
目前,国内有30多所高职学院承办地勘类高职教育,一些院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优势较为突出,筛选其中1~2所试办地勘类“专升本”教育是可行的。例如,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就具备这样的基础。
(1)政策条件方面。2009年6月,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决定共建吉林大学地学部。共建协议明确提出:将吉林大学地学部共建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地学人才和解决国家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基地。支持吉林大学地学部的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工作,共同支持建设吉林大学综合性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应用技术学院作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一员,应该在新的教育发展机遇面前秉承协议精神,担负起为国土资源事业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责任。
(2)办学条件方面。应用技术学院是1953年建校的以地勘类专业为主的职业技术学校,1997年并入原长春地质学院,2000年并入吉林大学。近60年地勘类专业的办学历史,学院基本掌握了地勘类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与特点,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地矿系统有着良好的声誉。2010年,学院迁入新校区后,办学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以及图书资料已经具备举办“专升本”教育的基本条件。师资力量优势突出,已初步建成一支高学历、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来自于企业和校内地学部的一批兼职教师正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一线发挥积极作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空间零距离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成。
据统计,目前国内有30多所不同类型的高职学院承办地质、钻探、岩土、水文以及测量等地质职业教育的资源勘查专业,在校生总数7000人以上。由于政策与条件限制,这些专业的学生一般没有机会实现“专升本”学习。因此,沿着专业提升、行业需求的主线为优秀的资源勘查类专业高职学生搭建“专升本”的“立交桥”意义重大,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实现公平教育的重要举措。
资源勘查类企业一般具有操作技能要求强、专业技术应用广泛、工作条件艰苦等特点,高职学生相对普通本科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时间较长,技能强、肯吃苦,具有长期从事野外工作基本素质,一直以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但随着资源勘查行业用人首先需要通过地方人事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且一般又比较注重学历,造成很多地质用人单位已多年无法聘到所需专业的高职学生,而且使承办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单位和岗位。因此,在地质行业按专业类别设计高职学生的“专升本”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是增强地质职业教育吸引力、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解决地质行业对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有效办法。
总之,构建现代地质职业教育体系,是地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完善地质职业教育“立交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用创新性的思维与手段去思考与解决问题。
Framework on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pass of Ge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UN Xiao, ZHU Bai-yi, YU Ming-fu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The overpass of ge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ers to developing schoo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the full-time education and the part-time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vertical linking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and horizontal communication in various school types.This paper presents a kind of framework of ge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combine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cultivating geological vocational and educational talent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s.That means integrating ge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given scope, increasing the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levels by means of vocational-to-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o as to construct a more complete educational system of ge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which could meet the talents’ needs of advanced technical type by geolog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al types and follow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al laws.
ge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verpass; framework design
G640
A
1006-9372 (2011)02-0075-04
2011-04-20;
2011-05-15。
孙 晓,男,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