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灾科技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

2011-02-20 03:17刘佳琦
中国地质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门类防灾减灾

刘佳琦

防灾科技学院 教务处,河北 三河 065201

关于防灾科技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

刘佳琦

防灾科技学院 教务处,河北 三河 065201

学科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集中反映高等学校对社会经济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也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尺度。防灾科技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和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科建设的普遍性规律,不断提升学院内涵建设水平,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为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防灾科技学院;学科专业;防灾减灾

今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社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型,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阶段。“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处于战略重点的位置,不仅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等诸因素,社会任何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高度发展的教育。”[1]

国家防灾减灾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防灾减灾高等教育应运而生,与防灾减灾行业共同成长和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互动格局。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随着学院办学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学院的学科专业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因此,必须科学地审视和合理地构建学院未来五年的学科专业结构,以更好地满足防灾减灾事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十一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现状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2006年2月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院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比起老牌的本科院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来说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学科水平的相对薄弱上。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1.学科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

由于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等方面不仅要求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学制三年,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少,教师身兼数职,造成搏杂而不专精的知识结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相互交流受到局限,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很难形成方向相同的研究梯队。

2.对学科建设的认识模糊不清

由于过去是专科院校,没有做过学科建设,因此对什么是学科建设、如何进行学科建设没有明确的认识,以专业建设代替学科建设,也存在对学科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的现象。虽然认识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不同,但却对学院搞学科建设缺乏信心,把科研和教学看做是两件互不相关的事情,认为抓科研就会忽视教学,这些观点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极为不利。

3.管理上缺乏经验和有效措施

学科建设还缺乏有效的组织,仅有的科研队伍也十分松散,往往单兵作战,整体协作攻关的意识和相应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针对这些问题,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科专业的远景发展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以体现学院学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为突破口,把学科专业建设纳入到有目标、有重点、有秩序、有规律的运行轨道中。

首先,学院组织力量编写了《防灾科技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结合学院总体发展战略,制订了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采取目标管理的方法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管理①防灾科技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这样,就确保了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其次,学院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保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的优先发展。2007年学院从本科专业中遴选出4个有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专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其中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固体地球物理学科被批准成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

再次,学院注重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有限目标及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设置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等机制,以优化更新学术队伍。

最后,努力营造良好的学科专业建设环境,包括硬环境实习基地和实验条件的建设,以及软环境学术环境、学术风气、学术影响及人际关系、协作关系的营造。

“十一五”期间,学院办学规模接近6000人,本科专业15个,学科专业结构以防灾减灾为骨干,辅以地震文学的学科结构。其中,理学门类3个(地球物理学等);工学门类4个(勘查技术与工程抗震等);管理学门类4个(灾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经济学门类1个(以灾害保险与风险评估为专业方向的金融学);文学门类3个(国际灾害救援翻译等),已初步形成工学为主的防灾减灾高等教育学科体系。

二、“十二五”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学科专业结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应当适应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学院服务面向和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1.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向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灾害信息与自动化、灾害监测网络工程、地震监测预测、结构抗震等领域,发展迅速,对未来社会、经济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科技防灾已成为时代主题,时代呼唤防灾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和地表条件复杂,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科技防灾事业的发展有待于融合、渗透新的科技成果,有待于推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思路,有待于科学技术在更为宽广领域的学科综合。

2.适应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看,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在预测机制、技术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加强新型学科专业建设,在我院的学科、专业中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企业灾害管理、灾害预测网络工程、地震文秘、灾害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建设,促使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构建理、工、经、管、文相结合的学科体系,适应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需求。

3.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对学院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影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经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新格局。另外,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专业口径拓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在进行改革,在教育思想上,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我院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仅要有利于防灾减灾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4.遵循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

学科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学校规模一定的条件下,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应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科学性,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良性发展机制。学科专业布局应当避免分散、无序、零乱、无重点,应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综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学术创新,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根据学院的办学基础、历史和传统,学科专业应当有重点,集中力量在某些学科门类,某几个一级学科,若干个二级学科处于领先地位。重点学科是学院特色的集中体现,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专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学院的整体水平。当然,重点学科专业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科技发展、师资力量增长、社会需求等因素,形成新的重点学科。

三、“十二五”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构想

根据我院发展要求,“十二五期间”我院的规模为0.8~1.2万人,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文相结合,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特色的学科体系。本科专业发展为20~25个,形成2个较完整的学科门类,进一步加强学科群建设。设想如下:

(1)工学门类。勘查技术与工程(岩土工程抗震)、土木工程(结构抗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资源勘查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测绘工程(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工程力学(材料监测、健康诊断和防灾力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灾害监测与工程安全检测仪器)、网络工程(灾害监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防灾减灾通信工程)。

(2)理学门类。地球物理学(地震监测预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防灾应用软件开发)、地质学(地震地质和地质灾害防治)、心理学(灾害心理学)。

(3)管理学门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灾害信息管理和应用)、公共事业管理(灾害应急管理)、会计学(资产和灾害损失评估)、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监理)、工商管理(企业灾害管理)。

(4)文学门类。汉语言文学(灾害文献、文秘)、英语(国际灾害救援翻译)。

(5)经济学门类。金融学(灾害保险与风险评估)。

以上学科专业结构有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以工学为主的特点。理学可以全面支持工学各专业;经、管、文比例协调,形成理工科大学学科结构。

(2)防灾减灾教育特色鲜明。紧紧围绕国家防震减灾监测预测、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要求,防灾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完整,地质、监测、防治、抗震、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较为完善。

(3)电气、电子、信息、仪器、心理等新兴学科专业体系完整,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向防灾减灾学科的交叉、渗透。

(4)管理学学科相对完整,具有特色。该学科既可以为防灾减灾事业服务,也可以为地方经济服务。

(5)从长远看,可以形成“防灾减灾工程学科群” 、“电气、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学科群”、“经济与灾害管理学科群”、“人文社会管理学科群”等至少四个学科群,有利于学院树立大学科意识,促进跨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为承担国家大型综合性项目,推出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1]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8.

Disciplin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Period of Twelfth Five Years i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Jia-q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nhe 065201, China

Discipline setting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can refl ect the adaptability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to economic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also the basic dime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need of social talent.Disciplin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should meet the cau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the new era, and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We shoul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college, realize resources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and achieve a wider space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nd our nation’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ipline structur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G642

A

1006-9372 (2011)02-0059-03

2011-03-20。

刘佳琦,女,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门类防灾减灾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千奇百怪的动物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作战门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