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熙伟 王向周 郑戍华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北京 100081
关于提高工科专业毕业生质量的几点思考
彭熙伟 王向周 郑戍华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北京 100081
提高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
工科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支撑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工程教育在校本科生达到774万人,研究生达到47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工程教育却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工科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专业面窄、综合素质低、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加快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已是摆在教育界、工业界和科技界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但工程教育过程的系统性、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将会涉及培养过程中的多方面问题。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程教育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引进教学计划、教材、大纲和师资等,以专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思想,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可否认,专才的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病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工程教育重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工科专业毕业生知识面不宽、专业方向窄、综合素质低,已不能满足新的时代特点、新的发展阶段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企业对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还看重毕业生跨学科专业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责任感等。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近些年,根据企业择才标准的变化,高校对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通识教育探索。通过文理工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工科学生兼具人文素质的底蕴,着力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科学和人文精神并适应社会的高级专门人才。虽然各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做了相关的规定,但对这些课程比例的合理程度缺乏深入的探讨,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面对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分工细化和新职业的涌现,劳动者需要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狭窄的专业化教育已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变化。在此背景下,各工科专业开始了探索性改革,厚基础、宽口径成为工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方向。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本专业学科基础、相邻专业学科基础,以满足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爆炸性增长,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而现代工程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的知识及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但是,如果培养的专业人才都只是在各自的领域内精通,没有较宽的知识面,也就很难合作。因此,工科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这直接决定了毕业生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突出了基础课程宽厚的重要性。
专业课程是使学生完整地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从知识层面上达到合格高级专门人才的水平,这需要一定的专业教育内容来保障。然而,在加强基础课程和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大背景下,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比重大幅度减少;同时,为了增强适应性,拓宽专业口径又增加了新的专业课程,这使得各门专业课程的学时都比较少。实践证明,专业口径太宽反而造成毕业生的质量下降、工作适应能力差。
把握基础和专业的比重,坚持基础宽厚和业务专精,这是工科专业培养计划中面临的矛盾关系,各高校都还在实践中探索,试图化解此矛盾。
教学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教学方法则是完成知识传授的方式与手段,二者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工科专业的教学内容追随科学教育的思想严重,与专业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匹配。主要的问题有:教学内容偏向科学化,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工程技术、工程应用的内容偏少;研究国外同类先进教材少,同类教材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教材内容陈旧,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少。其结果是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或掌握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工科专业的工程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和教学适用性。因此,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应一方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调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性;另一方面要增加工程性的实际内容,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是高校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倚重于知识传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较差。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我校引进了很多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研究性教学方法。但课堂上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实际困难,主要是学生多而大班授课,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所以,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活跃课堂的气氛,不可能让学生开展充分的探究。在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究中,一个基本原则应是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工科专业人才有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已成为当前各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把理论转换为实践、书本知识转换为动手能力,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受重系统知识传授而轻动手操作能力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加上扩招带来的规模急剧增大,生均实验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学生在实验课上自主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甚少;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但忽视基础性、专业性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活动;严重欠缺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本专科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不多。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较普遍地认为培养人才不是自己的责任,从经济性、安全性、知识产权的担忧等方面考虑,认为学生实习是负担,不愿接受;而同时高校扩招,对一些大企业来说,没有能力把相关学生的实习全部包揽下来,这就使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甚至不得不取消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的弱化,造成工科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以致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同时工业界又招不到急需的合格人才。
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到生产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运行、研究和管理工作,企业希望他们能尽快上手并独当一面。因此,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强调动手能力,应用工程技术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要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作为重点,使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着力建设一批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中心;同时,要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验。通过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校企要深度合作,共同改革实践教学平台,解决实验、实习、工程实践的场地和经费问题,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增强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师生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而对于企业来说,师生参加企业的项目研发和技术革新,学校为企业人员设立培训班,企业也可从毕业生中招收到胜任岗位工作,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的有用人才,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知识创新活动的能力并扩大范围,积极引导优秀的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知识竞赛及本科生科研活动等,通过创新研究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技能,从而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优秀工科专业人才。
长期以来,受学科建设导向的影响,高校师资普遍向高学历、高学位发展,导致中青年专业教师普遍严重缺乏工程背景和工程经验,教师授课不能把理论与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不能把工程的项目、成果、经验和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因此,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要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加快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经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这是当前工程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gzdt/2010-08/03/content_1670245.htm
[2]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xxgk_115066.html
Several thought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Peng Xiwei, Wang Xiangzhou, Zheng Shuhua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for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are discussed from gener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foundation courses and technical courses, content of cour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teaching and creative ability, teacher building etc..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2011-06-24 稿件编号:1106092
彭熙伟,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