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妮(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西航四校)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对于刚刚步入习作的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着重抓住课堂教学内外的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下便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1.提前寻找写作素材。“平时多引导,作文有材料。”每次写文章之前,我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引导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切身感受(比如写景的文章),或是亲自去观察(比如写观察日记),或是上网、看书查找资料(比如写导游词及发明创造之类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作文材料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从容面对写作,还能提高其收集资料的能力。
2.做好写作前的构思工作。经常教育学生,要想写好一篇文章,不是把找到的资料胡乱一堆砌就行了,而是要经过认真的思索,如同盖房子一样,要先设计一下间架结构。因此,在学生每次写文章之前,我总是先引导学生架起文章的结构,理清写作的顺序,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3.明确文章阅读对象,端正写作态度。每次写文章之前,我都要让学生明确:你的读者有很多,不只是老师,还有爸爸、妈妈和同学们,为了给你的所有读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请你一定要用心、用情去写好自己的文章。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就不再只是为了给老师完成任务,他们的写作兴趣就容易被激发起来,写作态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被动”为 “主动”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作文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时时处处留心,抓住每一个可能的生活细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材料,进行习作训练,尽量让作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学校开运动会时,我让参加运动项目的同学写自己在赛场上的切身感受,观看比赛的同学写所观看的激烈场面;教师节时,我让学生写最想给老师说的话;母亲节、父亲节时,让学生写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汶川大地震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给灾区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一下自己对灾区小朋友的慰问、关心及热爱之情;学校春游回来之后,我又赶紧让学生写春游的感受……总之,只要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无论大小、好坏,喜怒哀乐,我都让他们把当时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由于所写的都是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学生感触颇深,因此,一篇篇生动、活泼、感人,而且语言流畅、思路清晰的佳作让我应接不暇,就连平常写作最差的学生交上来的文章,也让人看着舒心多了。
很多时候,由于时间关系,作文课堂上教师只能稍作讲解,然后学生将作文带回家完成。结果交上来的文章五花八门:负责任的家长辅导孩子的作文是按自己的思路写的,甚至语言也是成人化的;而不负责任的家长根本不管孩子,学生作文简直是一塌糊涂,语句不通,思路混乱;还有一些语言基础极差的学生,虽然只写了三四行,却也让人感觉晦涩难懂。这样一来,老师的讲解已是枉费心机、苍白无力了。针对这种种现实情况,我决心挤出时间来训练学生当堂习作。
(1)读写结合,在单元例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并模仿例文去写。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教育学生应从别人的文章中学习谋篇布局,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并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模仿,学习文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以及遣词造句的。例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我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情景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写作技巧;学习《桂林山水》,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采用的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形式;学习《赵州桥》,我引导学生学习文中过渡段的写作特点;学习《生命生命》,我又引导学生掌握先记叙、后议论,叙议结合的表达特色,并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把读与写的训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适当模仿,在模仿中求得创新,从而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写作能力。
(2)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扎实的课堂训练。当堂作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训练时,每次我讲完习作要点及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就让其趁热打铁,立即动笔。但一节课下来,效果却令人吃惊:语言基本功较好的学生,差不多能完成一篇习作或是完成三分之二的习作;而语言功底较差的学生却只能写出来那么几行。但我深知,要训练学生当堂作文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而且我也深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成效的。于是,我坚持了一学期,效果逐渐明显;坚持两学期,效果更加明显,全班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完成当堂习作了。
一般情况,要修改完五十多篇文章,至少得一个星期,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一篇习作完成后,希望很快得到老师的讲评,当等到一两周后,已经是毫无新鲜感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能力。”因此,我便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习作的训练。
1.自评自改。在现实作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修改作文的习惯,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激发他们修改的兴趣。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它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其次,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上关于修改文章的故事。如“推敲”的故事、海明威修改《老人与海》两百多次的传说等,让学生获得修改作文的感性认识。另外,从学生的作文中挑选几篇,把修改前后的作文进行对比,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修改作文的收获,从而激发其修改自己作文的热情,并在长期的训练中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互评互改。学生每次完成习作后,我让他们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合作修改,在修改中,一人读自己的文章,其他成员听。在读的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可及时修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平等、融洽、自由的氛围中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组员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小组长根据组员们的意见写下总结性评语。最后,每个小组要推荐出一篇经过大家修改后的优秀文章在全班评奖。参赛中,由获奖学生上台诵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既当观众欣赏,又当评委品评。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修改稿。这样一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促使学生更加用心地评改自己的习作。
3.肯定鼓励。渴望肯定是人的心理需求,被人赞美更是令人喜悦的事情。在作文评改过程中,我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学生那种发自心底的渴望被肯定的需要,对他们的一篇佳作,一段优美的语言,一个通顺的句子,甚至一个正确的标点,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之产生欣慰、幸福和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总之,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怎样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的问题,而且是和儿童们交流感情,贴近他们的生活,拥抱他们的心灵世界,以及尊重他们的人格,发现他们的天性,赏识他们的审美情趣的一种综合教育。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学会引导儿童,尊重儿童,赏识儿童,这样,我们的作文教 学一定会走上洒满金色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