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休闲农业为核心,带动都市农业产业融合

2011-02-19 22:51冯建国陈奕捷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年4期
关键词:都市融合农业

冯建国,陈奕捷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192)

产业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其实质是产业一体化。从“融合”的内在要求来看,指的是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产业集群。集群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彼此间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关系,产业链成为维系集群生产与发展的动力,企业作为参与主体,在产业链上占据合适的位置,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状态。

1 都市农业的产业融合属性

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青鹿四郎给都市农业归纳为3个特征:存在于都市或周边地区,集约化很高的特殊形态农业,经济上依附于都市经济。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形态,是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与农村进一步相互融合而产生的,融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其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城乡之间差别逐步消失,农业同工业、乃至服务业进一步结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

都市农业是多功能农业,不仅有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诸多方面的功能,这与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副食品作为唯一功能的城郊农业完全不同。都市农业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之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期盼和探索,它深刻地表现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由原来的相互排斥、对立,变为互补、融合。农业的存在,已经成为健全、优美的城市的一种客观需要。

都市农业高度集约化是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工农业的融合是一个浅层次向深层次逐渐演化的过程,第一阶段是通过机械力代替人力以及通过化肥改变农业的局部环境,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业设施化,第三阶段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动植物生命过程的完全控制,最终实现农业和工业的融合。

都市农业高度的市场化,使其对第三产业的依存度空前提高。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商业、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第三产业相对集中。都市农业对城市经济的依附,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第三产业的依附与融合。

因此,从都市农业的实质内涵可以看出,城乡统筹、产业融合,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 [2007]1号)中明确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这一政策宣示,正是完整体现了包括都市农业在内的现代农业的产业融合属性。

2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属性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无论从休闲农业的内涵还是表现形式均可看出,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集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向上游或者下游方向发展形成供—产、产—销或者供—产—销一体化,使现有业务范围扩大的企业行为,在产业一体化理论中被称之为纵向一体化。

在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收获农产品,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甚至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体验。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除此之外,各种深加工农产品,也由于游客身临其间的现场了解,而增加了销量。

在休闲农业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一头联系着第二产业,一头联系着第三产业,体现了农村经济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以第一产业为基础,连接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壮大,是以产业一体化为理论基础,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连成一个统一的部门,各个涉农产业在城乡互动这个舞台上连接起来。

3 休闲农业是都市农业的发展极

所谓发展极,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某些主导部门、主导行业,或者某些有创新力的企业,在某一区域聚集,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成长迅速,并且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这样的主导部门、主导行业或企业,就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极。

将休闲农业定位在都市农业的发展极位置上,首先是因为休闲农业本身就是一种都市农业形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整合大城市的诸多优势,大城市有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消费市场、技术支撑、信息平台、资金支撑,休闲农业产业可以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产业高地,更重要的是,发展休闲农业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相统一,使长期以来的城乡极端分离状态逐渐结束,农业既是农村的一部分,又成为城市高级形态的有机组成。

随着大都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将越来越突出和强化,甚至大于传统的生产功能。大都市郊区的休闲农业,通过区位条件的优势,发展为地区主导产业,从而培育经济发展极,通过吸引和辐射作用,形成扩散效应,带动整个郊区的经济发展。因此,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满足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到郊区休闲度假需求,日益成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休闲农业是都市农业中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都市农业中最能体现城乡统筹、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部分。

从北京市的情况看,2008年北京农民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 747元,乡村民俗旅游户和农业观光园共接待游客2 703.8万人次,农村旅游收入达到18.9亿元。2009年北京农民收入更上一台阶,人均纯收入达到11 986元,同比增长13.4%,全市休闲农业接待2 990万人次,农村旅游收入达到21.3亿元,有效实现了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双增长。休闲农业还有效改善了北京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有效吸引了其他产业的投资商投资休闲农业,促进了北京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途径

4.1 休闲农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第一产业就是传统的农林牧渔业,这是休闲农业最根本的产业基础,在都市农业中,就是以籽种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为代表的特色、高端、高效、高科技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与高科技农业相结合,产生出科技型休闲农业,就是利用高科技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生态园、农业新产品展览馆、现代农业博览馆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增长现代农业知识的休闲活动,主要类型有观光休闲教育园、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和农业博览园等。

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利用各地独特的农产品或农业条件而建立起来的休闲农业,用以满足人们猎奇、尝鲜的心理。例如,以色列北部有一个地处沙漠的村庄,人们利用那里独有的沙果 (一种极耐旱的水果)发展休闲农业,游客可以在此品尝沙果、做沙疗 (一种把身子埋在热沙里治风湿病的方法),这个仅有几百人的村子一年要接待20多万国内外游客,其旅游收入远在传统农业收入之上。

4.2 休闲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第二产业在这里主要涉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建筑业。

休闲农业的兴起,市民走进农村,实地体验、观察到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从而激发起强烈的购物欲望。除了购买初级农产品之外,深加工农产品、农村手工艺品的市场也甚为可观。除了现场有得看、有得吃、有得玩而外,还要有得带。以台湾省南投县信义乡为例:该乡是全省最大青梅产地,面积广达上千公顷,农会食品厂早期以青梅初步加工为主,转型酒庄后,投入各种梅酒研发,由于融入当地原住民特色,市场反应热烈,不仅成功拓展市场,也发挥稳定梅子价格的作用,避免梅贱伤农。信义乡的休闲农业因此也获得了坚实的产业支撑。通过以“梅子梦工厂”为品牌的系列产品营销,不仅扩大了农产品的销路,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本地的知名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梅子梦工厂”的庐山真面目,成为全省闻名的休闲农业区。2002年,梅酒等产品的年销售额约1 000万元新台币,到了2008年,增长为4 000万元新台币。休闲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农村手工艺品加工业相融合,正是基于游客对旅游六要素中“购”的需求。

建筑业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既保存乡土特色,又具备现代化设施与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既不同于传统的农家建筑,也不同于城市的休闲设施,主要包括高科技农业设施、生态餐厅、特色住宿等。由于农村土地使用性质的限制,这些建筑还必须考虑到选址、提高用地效率与新型建材的运用。随着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和休闲农业本身所蕴含的生态诉求,生态建筑、新能源建筑在休闲农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进村的道路,不能简单地看做交通通道,必须按照景观通道、体验通道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村内的道路,也要按照旅游区的标准,沿途设置一定数量的休憩设施、停车场所和公共厕所;农家建筑要考虑发展旅游与休闲产业的需求,整体要保证乡村风貌不被破坏,保留农村的文化符号;用电、用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负荷,要考虑旅游接待和市民来此创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提高农村供水、供电的集约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等。可以预见到,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一种既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又能满足市民休闲、欣赏需求,融多种现代理念、采用多种新型材料及设计方法的新型建筑业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4.3 休闲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在都市农业的框架下,主要是指农村服务业。休闲农业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则是其本质属性,其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业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这里主要分析休闲农业与其他类型的第三产业的融合。

4.3.1 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融合

休闲产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休闲农业产业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关系,两者相结合,将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广阔空间。休闲农业依托于农业,春赏花、秋品果,时令性极强,必须依靠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另一方面,休闲农业依托于大都市的消费市场,消费距离短、频次高、自主化与个性化强,休闲农业企业信息处理量大大增加,需要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进行支撑,信息化成为休闲农业产业驱动力。

4.3.2 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更加主动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农业产业文化。这些丰富的“原材料”必须经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加工,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中承担起支撑产业文化内涵的作用。例如农村传统手工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经过文化创意的注入,导入符合现代都市人审美趣味与消费习惯的时尚元素进行再创作,才能获得新生。

4.3.3 与教育业的融合

在中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创新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休闲农业的发展,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因为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在休闲农业体验活动中,对自然生物界知识性的探索,是任何群体游客的主要兴趣。所以,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

4.3.4 与会展业的融合

旅游与会展,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产业。农业会展是以农业和农产品贸易为主要内容,以会议、展览、展销、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形式,以一定的场馆设施和展示基地为基础的商贸经济文化活动。大都市郊区的休闲农业园,其本身就是举办农业会展活动的绝佳场所。一方面,休闲农园根植于农业种植、养殖,直接链接着农产品;另一方面,休闲农园的经营面向大都市,也就是面向农业会展业的市场主体。休闲农园还具备一定的餐饮、住宿、会议、展览设施,是乡土与都市的交汇结点。条件具备的休闲农业园区,应该定位为农业的窗口、都市的触角。

在农业节庆方面,以农产品为主题的农业节庆,往往在农产品丰收的季节在原产地举办。如果将这种节庆活动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使其不仅仅成为业内人士的市场采购活动,更是成为以本地特色农业产业文化为核心的观光、体验活动,成为“农民的节日,市民的狂欢”,不但能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在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本地农产品的良好形象,进而不断打造资源品牌,形成新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4.3.5 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融合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应该是发展休闲农业的主体。但是一家一户的经营很难提升档次,在农村地区,主要就建设和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整合一家一户的经营资源和资金,形成较强的实力;二是促进专业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三是遏制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四是统一采购一些必需的原料辅料,降低生产成本;五是集中建设一些服务设施,如床上用品的洗涤中心等,保证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六是统一培训、统一开发新产品、新项目等。

有了与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的融合,农民才能在休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是被边缘化。

4.3.6 与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相融合

银农合作,休闲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休闲农业企业布放刷卡消费终端,进而将现代化的结算方式引入农村。农村的居民通过对现代化金融结算工具的掌握与运用,进一步了解现代金融知识,从而有利于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信用意识与市场意识,实现休闲农业经营商户信息档案电子化和共享化。

游客出于休闲度假的目的,长时间住在乡村,体验乡村优美安静的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民风习俗的旅游方式。这就要求大都市的休闲农业可以提供分时度假型的家庭农园、少儿农庄、银发族农园、残疾人农园、自然休养村等,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和体验性农业劳作项目,供各类游客进行乡村休闲度假,与农民共同生活,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淡雅,体验耕种收获的喜悦。

5 结语

都市农业要向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生态化、循环化、信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农村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展示、高科技农业展示和生态农业教育、特色农业和健康农业示范园、国家和国际农业博览园、民俗文化村和农家乐、绿色休闲度假村等。休闲农业带动农村各项建设事业的融合,是产业内在的要求,也具备有利的外在条件。因此,休闲农业在产业融合、城乡一体、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融合的大潮中,应该起到核心的组织作用与龙头带动作用,其自身也能在这种大融合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都市农业最为耀眼的增长极。

1 郭焕成,郑健雄.都市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研究.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论文集.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2 詹玲.发展休闲农业的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1

3 段兆麟.休闲农业——体验的观点.台北:华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9

4 高永敏.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发研究,2006,(5)

5 冯建国.创意农业的定义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关系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

6 杨振之,黄葵,周坤.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7 陈奕捷,杨玉山.北京观光休闲农业产业的市场需求特征.第三届北京郊区现代化发展论坛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猜你喜欢
都市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穿越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