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2011-02-19 20:22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学分路线艺术设计

季 红

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1]人的创造力、创意才能是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所在。2011年,我国及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推动,可以预见未来与此相对应的设计类人才也将呈现大范围扩需的态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直接对应创意产业中的服装设计、动漫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环艺设计等等行业,是创意产业设计类人才培养摇篮和供给基地,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景与未来。而调查却显示,快速发展中的创意产业目前最紧缺的是创意人才,缺乏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设计师,设计师创造力的匮乏则会成为制约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为社会创意产业人才急需提供支撑、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的设计人才在创意产业中创意能力不强,设计出的产品与市场要求相距甚远,复制与抄袭泛滥,原创与创新匮乏,只能纸上谈兵等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寻找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首先应从培养方案入手,因为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从本质上它涵盖了“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2]

创意产业背景下我省本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不但要适应创意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还应与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建立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相一致,同时结合省委省政府2011年颁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地方创意经济发展类型、各个高校办学特点、专业特点等等因素,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策略选择。为此,要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培养方案的方针策略

在创意经济浪潮的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已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力结构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适应这一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才行。在新的培养方案构建时,除了以“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趋势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坚持基础性与专业性并重的原则,坚持整体优化原则等等以外,我们认为还必须强调以下三个原则:

1.多元化的原则。在全球化背景下,鉴于创意产业设计类人才需要的多样化趋势,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也要多元化。多元化的原则,就是打破单一线性模式的培养,尽可能在专业模块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上多元化,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和谐发展,推动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弹性化的原则。是指围绕学生创造力这一核心目标出发,采取柔性的学分制与灵活的学年制,学生在校学习可根据自己能力即可延长学年也可缩短学年,学生毕业以修满学分为依据。弹性化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人才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3.动态化的原则。是指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教学计划要有一定的随机性与灵动性,能够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与时俱进。该原则作为当今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提出,是与高科技、新技术引领下的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变化、升级有关。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讲,4年里教学计划是永远不变的,这与校外创意产业的变化更新很不协调。动态化原则的提出,就是将培养方案纳入一个不断适应、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科学辩证的发展观。

二、培养路线的选择策略

培养路线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旨在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而设计的一条发展路线。实质上也是学生在校受教育所经历的一个有效发展过程,包含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培养路线由课程结构、课程平台组成,对人才素质结构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犹如登山,由于选择的线路不同,路途看到的风光不同,人的体验和收获也不同。人才培养由于发展路线不同将会凸显内涵与质量的差别。

反观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史,从工艺美术发展而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受其国外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响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培养路线,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出许多设计人才。综合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路线,归结为三条:“专识型”培养路线、“通识型”培养路线和“复合型”培养路线。

1.“专识型”培养路线: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精英教育。“专识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知识型教育发展路线。总的来讲,我国解放以后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最先走的就是“专识型”培养路线。人才的培养过程一般是从学科教育到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强调专业的专、深、尖,培养出的人才谓之“精英”。这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程度极为低下,社会需要同类型、同层次人才的背景下,是具有其合理性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人才需要多样化、多元性时,本路径所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因专业过细过窄适应不了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3]

2.“通识型”培养路线:普通教育—专业教育—通才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少部分高校工艺美术教育在时代的变革中走向“通识型”的发展路线,与“专识型”不同,普通教育在这里是指专业以外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教育。与单一的学科教育相比,它的知识背景比较宽广,学生不但要进行专业知识学习,还要学习人文、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就业面广。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间,一些高校采用的就是“通识型”人才培养路线。

3.“复合型”培养路线:普通教育—学科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复合型人才教育。与“通识型”培养路线有相似之处,都强调普通教育,但也有不同之处,比较强调多种知识交叉复合,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路线。把专业教育划分为专业基础加上专业模块两个平台,打破了单一、线性的人才培养格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选择一种或多种专业模块发展,知识背景丰富,综合素质高,能够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竞争。

“复合型”培养路线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应成为当下我省高校本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时确立的主线。该路线有如下优势:第一,普通教育设置有人文、自然、社会等科学知识,这对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培养创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二,把专业教育划分为专业基础与专业模块两个平台,为专业模块多元化、多样化设置提供了前提,也为设计人才类型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第三,普通教育—学科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交叉复合的特点,综合能力强,从而推动创造力提高;第四,从我省未来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来看,将会以中小企业、公司或工作设计室模式为主导,对设计师的要求也将不再是独立、单一性身份,设计师的多重身份将是未来发展的显著趋势。具体表现为我们培养出的设计师,不但在产业里具有设计、创造新产品能力,还要身兼设计管理者、产品策划者、市场营销者等等多重身份。这恰与“复合型”路线所强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相对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鉴于此,复合型发展路线无疑应成为我们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路线选择。

三、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仍将是我国未来10年内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2011年省委省政府颁布《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预见创意产业将迎来大发展时期,在这一发展时期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将在质与量上全面升级。为此,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在采用“复合型”发展路线同时,应采用多元化策略,科学、规范、恰当搭建课程结构与知识平台,使培养路线具体化。

1.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即形成六个课程平台,包括公共知识、学科知识、专业基础、专业模块、集中实践、隐性教育六个模块。每个平台上由相应的课程群组成,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课程性质、课程类型上多元化、多样化,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位一体和谐发展。

2.专业模块的多元化。专业模块上可根据当时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的模块方向,每个模块方向下有相关的课程组成;也可校企合作,设置“订单式”培养模块,学生在大二或大三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等选择喜爱的专业方向发展,学校进行分流培养,既符合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展的教育规律与理念,又能最大限度进行人才多元化培养。笔者所在学校本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一以后采取服装设计、环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元化的模块方向分流培养,极大程度满足产业与学生双向需求。以2010、2011两届毕业生就业为例,在全国普遍存在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客观情况下,我院两届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达到96.43%和100%,最大程度实现与创意产业多元化人才需要的无缝对接。

3.集中实践内容多元化。“实践出真知”,集中实践从内容到形式要多样化。在内容上,把4年实践教学看作一个整体来设计,逐期逐年进行艺术实践、设计考察、产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在形式上,采用校内、校外、内外结合等多种方式,到企业、工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等地展开实践活动,不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实践知识面,还与校内课程实践形成互补。

4.课外隐性实践的多元化。隐性知识平台以课外实践为主,即不占用课时而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目的,节假日、寒暑假是学生用来完成课外实践计划的时间,给予一定的学分。这类实践活动可以多样化,如创意大赛、SRT项目研究、“挑战杯”大赛、新苗计划、资格认证、学术报告、志愿者活动等等都可列入,以补充课内培养计划的不足。它可以与显性课程学分实行互换,使学分、学年制在弹性化、动态化的培养机制中呈现活力,这也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精神相一致,[4]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发展战略。

四、弹性化的学分学年策略

学分学年的弹性化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学习并给予学分。另外,还可通过参加各种设计大赛、项目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等给予一定学分,这些学分可以与其他选修课程学分相互置换,学生一旦积满总学分就允许毕业,从而形成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长可短的弹性化局面。表面看,弹性化是一种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方案构建无关。其实不然,在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内如果没有这类课程平台设置,学生自由选择以及实施就没有依据,学分与学年的弹性化也就无从谈起。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弹性化的策略就是教学计划的制定策略。

教学计划包括课程内容、课时量、学分、授课时间、学时安排等方面。人才培养主要是以课程为中心展开的,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其策略应把握关键两点:隐性学分比例的制定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1.隐性学分比例的制定。隐性学分是指不占用课时时间完成一定学习任务所给予的学分。节假日、寒暑假是用来学习的时间。课程内容以设计大赛、学术报告、实践项目、挑战杯、SRT项目、职业资格考试等为主,学生完成项目或获奖,都应给予一定学分,并可与显性课程学分互换。在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中要设置一定比例的学分 (一般10-16个学分),这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保护与培养。

2.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用“加”与“减”的策略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与整合。“加”就是对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进行充实与完善。如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我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大都缺乏“创造学”、“创造思维开发”等课程体系,难以支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添加进来。“减”就是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对陈旧、重复的内容要删除,使课程更加精炼、合理。如我们看到个别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中外设计史”、“服装设计史”并列开设,实属重复,造成课时资源的极大浪费。优化整合不但可以节约课时资源,而且还为隐性课程的引入创造发展空间,从而推动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五、动态化的人才培养策略

人才培养的动态化,是指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 (4年里)围绕教师、学生和创意产业等因素,对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环节所做的不断适应、不断调整、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培养方案是由各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动力结构,因为无论是创意产业还是学生,都是发展与变化着的,用4年统一固定不变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来培养人、教育人势必影响知识的更新换代,影响到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不可否认,教育有它的内在规律性,围绕培养路线构建的课程体系以及大部分课程内容在短时间里不会有变更的可能,但也不排除少部分课程及内容有变化的可能,这也与创意产业自身时尚的文化性质有关。因而,动态化策略是当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必然选择。

1.专业模块设置的动态化。在专业模块方向上,我们可以根据创意产业在某一时段的需要,调整发展方向、变更模块课程群或变更课程内容,为企业或公司培养急需的人才,也为学生毕业就业找到新出路。笔者所在学院曾与德国STR在上海的分公司联合共同培养针织设计人才,为针织产业急需的设计师进行打包、快速培养,受到企业与学生双方欢迎,充分印证该策略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2.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动态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把显性课程变成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变成显性课程。如,把创意设计大赛项目拿到课堂上进行,老师围绕参赛要求,从设计分析—灵感捕捉—构思草图—计算机制作—修改调整—制作打印—最后完成等系列教学组织活动,完成一个课题的设计。显性课程学生也可以通过网路教学、多媒体课件、答疑、论文等形式完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有充分的自主权利,它表现在教师能像医生针对不同病人开不同的药方一样,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能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

3.实践教学的动态化。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课内实践;二是集中实践;三是隐性课程实践。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担负起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实践教学的动态化是指以上3种实践教学要在不同范围“动”起来,尤其是集中实践教学,一般都应以校外形式为主,根据实践内容走向名山大川、走向企业车间、走向设计公司等等进行实践活动。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由于经费问题、安全问题、组织问题等种种因素制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放任自流,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隐性实践环节上,可以进行动态化的内容设计,如,除了参加各级各类设计大赛、新苗计划、“挑战杯”和SRT项目等外,还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课外实践计划,如,“321”工程计划①“321工程”中“3”是指学生在校4年间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参加各类各级设计大赛三次;“2”是指学生在导师具体指导下完成两项科研项目 (或发表论文);“1”是要求学生与创意产业挂钩进行的产品开发与设计,使学生的设计与企业、市场尽早接轨。。学生完成此项计划,学校可以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其成果进行鉴定,并给予一定学分。

实践证明,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采用以上策略乃是破解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保守僵化的最有力的杀手锏。

六、结 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所波及的面非常广,牵扯的因素也很多,只有采取科学发展的构建策略,才能适应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改革与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要以多元化、弹性化、动态化作为当前改革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中,以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学分学年的弹性化、人才培养的动态化等举措,激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活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的设计师,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意产业人才需要的无缝对接,从而推动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1]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 [J].电影艺术,2006(3):11-16.

[2]魏所康.培养模式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5-29.

[3]曾冬梅,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98-101.

[4]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6-07(14-15).

猜你喜欢
学分路线艺术设计
最优路线
《星.云.海》
《花月夜》
『原路返回』找路线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找路线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